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ubst (军军),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东战争--第二次(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0日14:04:4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957)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
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
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
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巴勒斯坦正在后,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
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
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
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8月16日
,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英、
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
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
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
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尔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
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
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日,英法
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
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
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
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
全歼埃军。
  开战前,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
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
,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
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
右。
  战争进程
  埃、以两军在西奈半岛的战斗
  1、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
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
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
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
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
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
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月31日中午时分,以军两个
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特拉山口。以军一进入海坦谷地
,即遭到埃军5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
火力优势。以军进退两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
谷地东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21]
※ 修改:·ersy 於 04月22日19:48:48 修改本文·[FROM: sparkl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