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ilerock (冰城一笑), 信区: Green
标  题: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转)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0日18:10:3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春夏自由评论——中国网络自由思想文摘 上一篇 下一篇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沈志华 
  
  在对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研究中,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一直是历史学家争
论不休、众说纷纭的课题。在90年代以前,国际学界存在着新旧传统学派和修正学派之
分。随着朝鲜战争的俄国解密档案陆续公布以后,这些派别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大多数
学者认为金日成发动了这场战争,斯大林为北朝鲜开放了绿灯,而毛泽东对此则表示同
意和支持。总体来说,这种分析是接近于历史真实的,但是如果只是笼统地坚持这种说
法,似乎证实了以往「共谋派」的理论。所以,笔者以为仍然有必要对某些细节进行更
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北京在发动这场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持的立场。
  本文拟在整理和分析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苏联、朝鲜和中国在
朝鲜战争爆发过程中各自的作用、立场,以及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 金日成积极策划战争
  
  1945年10月10日,金日成率66名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受训的朝鲜军官乘坐苏联「普
加乔夫」号货轮在元山港上岸,不久后被苏联军政府选中,作为北朝鲜领导人。苏联人
之所以要用金日成替换此前扶植的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其实与莫斯科对朝鲜半岛政策
的变化有关。
  
  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在远东地区既有矛盾,又需合作,既要划分势力范围,又要
避免直接冲突,朝鲜半岛上三八线的确定就反映这一状况。战后苏联在朝鲜的目标最初
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它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
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苏联的目标则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
苏友好的政策。在朝鲜南北双方先后实行选举,并建立各自的政府后,苏联又提出美苏
同时从朝鲜半岛撤军,而且首先实行了单方面撤军,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表示苏联在远东
地区的和平愿望,敦促美国撤军。莫斯科一方面满足于通过共产党对北朝鲜的控制,一
方面相信金日成有能力对抗南方,因此可以实现其在朝鲜半岛遏制美国而不发生直接冲
突的设想。
  
  然而,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金日成始终认
为只有通过革命战争的手段才能解放全朝鲜并实现统一,而李承晚也主张加强军备,积
极北进。特别是朝鲜南北双方分别成立了各自的政权机构和苏联占领军撤出朝鲜半岛以
后,朝鲜半岛的形势更趋恶化,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从1949年年初
,苏联驻朝鲜使馆不断向莫斯科发出有关南朝鲜可能发动进攻的告急电报。金日成完全
明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得到莫斯科的首肯和帮助,于是提出了与苏联建立秘密
同盟的要求。在遭到莫斯科婉言拒绝之后,金日成便提出直接面见斯大林,以摸清苏联
的意图和态度。但此时斯大林的战略重点还在欧洲,他一方面通过组建共产党情报局和
整治南斯拉夫共产党,构造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意在稳定与西方抗衡的
阵脚。另一方面,面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强硬立场,斯大林在解决柏林危机的过程中采
取了忍让和退缩的立场,对双方整体实力的认识迫使苏联放弃与美国公开冲突的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自然不会同意在朝鲜半岛引发一场可能导致美国干预的战争。在
3月初与金日成的会谈中,斯大林只是轻松地询问了南北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以及
三八线附近发生小规模军事冲突的结果,并对金日成充满信心的答复表示满意。至于金
日成所要求的军事援助,莫斯科只是同意帮助装备在三八线驻防的两个朝鲜警备旅,并
决定让苏联海军分队继续留驻清津港协助朝鲜进行防御。到1949年夏季,南北双方的紧
张局势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在美国撤军前后,南朝鲜李承晚政权不断发出战争叫嚣,并
一再对北方进行军事挑衅和边界侵犯。据苏联大使什特科夫和金日成的通报,「进攻北
方的作战计划已经制订」,并将在7月发动进攻。但斯大林除了应金日成的不断要求,同
意向平壤增加武器装备的援助,以保证北朝鲜不受侵犯外,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莫斯科甚至批准了什特科夫提出的在美国撤军后,撤除苏联在清津港的海军基地及在平
壤等地的军用机场的建议,以免这些设施被朝鲜人民军利用,从而使苏联在国际局势中
处于被动地位。苏联此时的主张是在北朝鲜建立祖国统一民主阵线,通过在全朝鲜进行
普选实现和平统一。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2.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