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志愿军坑道作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11日15:10:4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新浪军事
坑道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
南朝鲜(韩国)军进行的坚守防御及反击作战。
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形成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年6月进入第二阶段后,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行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防御作战逐步由运动性质转为坚守性质。为增强防
御阵地的稳定性,各部队重视工事的构筑。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中,有的部队创造性
地将2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雏形。志愿军领导
人充分肯定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后,志愿军在全线大规
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当时正值冬季,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不足,“联合国军”以
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志愿军部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施工。1952年4月,志愿军司
令部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
、防潮、防火和防寒。接着,在第一线兵团领导干部及军参谋长会上,又进一步强调,
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成为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
活的完整体系,并统一了施工标准,规定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
护厚度10~15米,坑道幅宽1.2米,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各部队按上述要求施
工,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坑道的长度也逐渐增加,并构筑了火力点、观察孔、住室、
粮弹库、储水池,设置了防毒门。5月底,第1防御地带的坑道工事,以及相应的堑壕、交
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基本建成。8月底,第2防御地带的坑道工事
也基本完成。仅第一梯队7个军的6个军共构筑坑道190多公里,堑壕、交通壕650公里,各
种火器掩体1.2万多个。至此,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正面战线,形成具有20~30公
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利用坑道工事实施坚守防御
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的阵地日益巩固,为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创造了有
利条件。1952年4月间,“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利用坑
道进行防御,阵地无一丢失。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坚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
北山,依托该两阵地上48条长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
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
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
愿军一人;1952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志愿军在依托坑道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了坑道作战的
一套战法。其内容主要是:(1)利用坑道隐蔽人员,囤集物资,防敌火力袭击。表面阵地
上少布兵,坑道内多屯兵。当敌进行火力袭击时,只留少数人员观察战场情况,其余人
员进入坑道隐蔽,避免阵地上人员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2)以坑道为依托,利用表
面阵地野战工事阻击和杀伤敌人。当敌发起冲击时,志愿军防守分队抓住敌炮火延伸的
瞬间,跃出坑道,占领野战工事,进行阻击或主动出击,将冲击之敌大量消灭于阵前。
当敌突入阵地时,乘其立足未稳,以相邻阵地的兵力或隐蔽在坑道内的预备队进行反冲
击予以击退。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在205高地防御战斗中,以1个连的兵力,利用坑道和
野战工事,抗击美军1个加强营在30余辆坦克、100余门火炮和40架次飞机支援下的进攻
,激战3小时,打退美军6次冲击,毙伤敌150余人,牢固地守住了阵地,防守分队仅伤亡
11人。(3)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和准备配合二线部队实施反击,退守坑
道坚持战斗。退守坑道的部队,以火力控制或小分队出击的战法,集中力量保护坑道口,
坚决阻敌进入坑道。当坚守时间较长,坑道内出现断粮、断水、空气污浊、弹药不足等
困难情况,或敌采取熏烧、爆破、封锁、施毒、袭击等手段对坑道进行围攻时,退守坑
道的部队抓紧调整和健全组织,开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并抓住有利时机,从坑道出
击袭扰敌人,取回弹药、食品和饮水,以利坚持坑道斗争。在官垈里西无名高地防御战
斗中,志愿军第12军第91团2个班退守坑道后,坚决守住坑道口,在断粮、断水等困难情
况下坚持斗争十昼夜,主动出击23次,最后,配合反击分队夺回了表面阵地。(4)坑道内
部队与纵深部队相配合实施反击,恢复表面阵地。反击前,上级指挥员将反击开始时间
、指挥关系、协同动作及有关信号规定,通知坑道内部队。条件允许时,从纵深部队派
出小分队潜入坑道,加强防守兵力。反击时,坑道内部队从侧后配合纵深反击部队实施多
路攻击,围歼敌人,恢复表面阵地。(5)步兵、炮兵密切协同,坚守阵地。当敌进攻时,
防守部队的炮兵组成多道火网,集中袭击集结、冲击、增援之敌,并压制其纵深炮兵;
当步兵退守坑道作战时,炮兵以火力袭击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保护坑道口,阻敌对坑道
的破坏,支援步兵守住坑道;当步兵进行反击时,炮兵以火力压制占领表面阵地之敌,
支援步兵夺回表面阵地。
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反击作战
志愿军在利用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作战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从1952年秋开始,转为
依托坑道工事主动向“联合国军”进攻。9~10月,志愿军进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
先后对“联合国军”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经反复争
夺,巩固占领17处阵地。1953年5~7月,志愿军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役,进攻目标发展到
“联合国军”的营、团阵地和师防御地域。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实施进攻作战,主要方法
是:(1)在前沿坑道内屯集兵力,囤积作战物资,进行战斗准备。(2)采取挖坑道的办法,在
进攻出发地域构筑屯兵洞,攻击部队提前隐蔽进入;战斗开始时,从屯兵洞突然发起冲
击,以减少部队的伤亡。在座首洞南山战斗中,第67军第200师在战前于敌阵地前500~90
0米处构筑了屯兵洞及单人掩体580余个,炮兵和坦克发射阵地110余个,并在进攻前一天
夜间,将攻击部队7个连隐蔽于屯兵洞和潜伏区内。战斗发起后,攻击部队突然冲击,经
3小时激战即攻占该山主峰。(3)在作战双方阵地对峙的情况下,隐蔽构筑前进坑道,以
缩短冲击距离。在方形山战斗中,第60军第180师在战前于敌阵地前80米处挖掘了一条长
130米的坑道,战斗发起后,攻击分队从坑道出击,仅13分钟即全部占领敌表面阵地,全
歼守军。
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及所进行的坑道作战,使防御的稳定性大为增强。坑道工
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有利于在一点或数点上与敌反复争夺,从而大量消耗敌人有生
力量;不仅解决了防御作战中守住阵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施阵地进攻作战,对取得
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志愿军的坑道作战,把阵地战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丰富了
军事学术的内容。(潘家兴)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