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1970年庐山会议--在“设国家主席”之争的背后 (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4日11:03:4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8月23日下午九届二中全会开幕。据陈伯达去世前回忆,大会开幕前
林彪与 毛泽东单独在一个房间里进行了“时间并不很短”的谈话,
之后才举行会议开幕式。 林彪代表中央讲了话,可能是考虑到毛泽
东一再表明不设、不当国家主席的态度, 林彪在讲话中没有再提“
国家主席”之事,而只是含混地提到“无产阶级专政元首”, 这可
被视为林彪顾及毛的意见而采取了折衷的办法。[13]
充当江青集团的“顾问”、后来成为林彪专案组第二号负责人的康生
在九届二中全 会上发言时,不仅对林彪的讲话表示“完全同意,完
全拥护”,还说,在要毛泽东 当国家主席、林彪当国家副主席的问
题上“所有意见都是一致的”。他进一步提出: “如果是主席不当
(国家)主席,那么请林副主席当(国家)主席。如果是主席、 林
副主席都不当的时候,那么(国家)主席这一章就不设了。”[14]这
是首次有政 治局常委在党内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毛实在不愿担任国
家元首的情况下,可由林彪 担任国家主席。但提出这个建议的康生
不仅与林彪的派系没有什么渊源,而且一年 半以后就俨然成了代表
中央查处“林彪反党集团”的负责人。所以,很难假设康生 的这一
提议与林彪有关。
在当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吴法宪提议,全会各小组应该学习林彪
在开幕式上的 讲话,可以再听一遍讲话录音。周恩来表示同意,并
报告了毛泽东[15],显然毛泽 东未表示异议。在各小组听录音的过
程中,有人[16]提出要把林彪的讲话稿印发给 大家,与会者自然拥
护。周恩来让汪东兴就此事请示毛泽东,毛泽东说:“他们都 同意
印发,我没有意见,你就印发吧。”[17]这说明当时毛对林彪的讲话
并无重要 的反对意见。据陈伯达回忆,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会后,
他曾特地问林彪,林在会 上的讲话是否得到毛泽东的同意,林彪说
,他的讲话毛主席是知道的。[18]毛泽东 后来在南巡讲话中说:“
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这 似乎不合
乎情理,也不大象真话。
据汪东兴回忆:“24日以后,部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代表所在
省、市、自治 区联名写信给毛泽东和林彪,表态支持拥护毛泽东当
国家主席。”[19]按照当时的 情况推断,联名上书的人很可能不只
是“部分”,而应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 数”。汪东兴本人在
华北组讨论中发言时就讲了这样一些话:“中央办公厅机关和 八三
四一部队讨论修改宪法时的意见,热烈希望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林副
主席当国 家副主席建议在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一章,这是中央
办公厅机关的愿望,是八 三四一部队的愿望,也是我个人的愿望。
”[20]林彪死后,汪东兴为自己的这一发 言辩解说,“当时没有识
破陈伯达的阴谋把毛主席多次向中央提出的在宪法中不设 国家主席
的建议忘得一干二□了”。他事后要按照批判林彪的官方套话,把政
治责 任推给已被打倒的陈伯达以涮清自己,这是不难理解的,但他
的这种辩说显然没有 道理。首先,毛几次表示不设、不当国家主席
,汪东兴绝不可能糊涂到“忘得一干 二□”的地步,倘若他在政治
上真这么糊涂,他就不可能在残酷的党内斗争中升到 毛的“大内总
管”的位置。其次,他表态拥护设国家主席并由毛来担任,与政治局
多数常委的意见一致,可能他自己当时也认为这一意见是正确的。
再次,所谓的 “林彪反党集团”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阴谋”是否
真的存在,是可以存疑的,本 文下面的分析还将进一步谈到这点。
?庐山会议上的争论与“设国家主席”无关
直到8月24日晚,这次庐山会议上并未因“设国家主席”问题而发生
尖锐冲突。毛泽 东突然在会议期间“龙颜大怒”,似乎并非源于“
设国家主席”问题上的争论,而 是与许多人批评了江青集团有关。
24日会议开始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会发言中并未就“设国家主席”问
题发生争论, 也没人提出要林彪当国家主席,当然就更谈不上为此
议题而发生冲突了。真正引起 了冲突的是另一个话题。陈伯达、吴
法宪、汪东兴等在小组发言中提出,有人否认 毛主席是天才,要“
揪出”反对毛主席的坏人,其他许多人也作了类似发言,攻击 矛头
明显指向张春桥。据8月24日华北组小组讨论后反映发言情况的“华
北组第二号 简报”(即全会第六号简报)[21]中记载:听了陈伯达
、汪东兴的发言,“知道了 我们党内,竟有人妄图否认我们伟大领
袖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表示了最大、 最强烈的愤慨”,对
于这种人,“应该揪出来示众,应该开除党籍,应该斗倒批臭, 应
该千刀万剐”对于应在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一章的建议,则是“大家
热烈鼓掌, 衷心赞成这个建议”。[22]
据陈伯达去世前回忆:“华北小组简报惹了大祸,我想是其中有‘把
人揪出来’的 句子。我的记忆,这不是我说的,也不是李雪峰同志
和华北组其他同志说的。如果 我的记忆不错,好像是汪东兴说的。
”[23]汪东兴在回忆中承认:“当时,我的情 绪也比较激动以极不
慎重的态度,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24]当时汪东兴经常代 表毛
泽东向政治局传达毛的指示,因此,在那个人人随时观察政治风向的
时代,汪 的话有很大的分量。而汪是个政治上极为谨慎的人,他所
说的应该不是他杜撰的 “个人意见”,很可能与毛私下里的某些表
示有关。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趁机打击 一下张春桥一伙(即江青集
团)的,决不只是林彪集团中人,批评江青集团的人动 机各有不同
,但目标趋向一致。
8月25日中午,江青带着十分恐慌的张春桥、姚文元去向毛泽东告状
,于是,风云突 变,形势急转直下。毛泽东立即召开了政治局常委
扩大会,宣布分组会休会、停止 讨论林彪讲话、收回“华北组第二
号简报”、让陈伯达作检讨。后来毛泽东南巡时 对华国锋说得很明
白:“他们名为反张春桥,实际是反我。”[25]很显然,毛是因 为
看到江青集团遭到了攻击才“龙颜大怒”的。
其实,在庐山会议之前审定宪法修改草案的工作会议上,林彪集团与
江青集团之间 的“矛盾开始表面化。在1970年8月13日的宪法工作小
组会和8月14日的政治局会议 上,吴法宪与康生、张春桥发生了激烈
的争论。吴法宪主张在宪法中要写上‘毛泽 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
的指导方针’;在表达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前面 要加上
‘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三个副词,而康生、张春桥则反对。
以致吴 法宪在会上叫嚷:‘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
低毛泽东思想。’”[26]
需要指出的是,从现已披露的材料来看,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当时的
公开 冲突是表现在“称天才”这个理论问题上,而不是在“设国家
主席”的问题上。在 “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不但没有他们冲突
的例证,相反,作为江青集团“顾问” 的康生甚至还公开、明确地
提出,若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就请林彪当。毛泽东于8月 31日写下的
批判陈伯达的“我的一点意见”中,也只字未提“设国家主席”的问
题。 为什么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因一个“称天才”的理论问题发生
冲突,他们之间的矛 盾冲突的实质究竟何在,这需要另作专门的研
究。然而,由于毛泽东在世时把这场 冲突的焦点转移到所谓的“设
国家主席”问题上,以后的研究者和史料也围绕着这 一钦定说法打
转,模糊了“称天才”问题背后的冲突根源。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显然,毛泽东并不是因为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并要毛担任国家
主席而发怒的, 他明知坚持这一意见的并非林彪一人,还包括周恩
来、江青集团的“顾问”康生等 人在内的绝大多数政治局成员。那
么,他可能仅仅为一个“称天才”问题上的意见 分歧而发怒吗?这
似乎也讲不通,因为“称天才”是他早已赞同并写进了中共八届 十
一中全会公报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在江青集团告状后立刻“龙颜大怒
”呢?他为 什么要公开站出来支持江青集团而反对林彪集团,为什
么要说反张春桥就是实际上 反对他呢?
海外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林彪集团“九大”后进入了政治局,为了
巩固既得利益、 使已到手的权力不再受动乱的威胁,便急于结束“
文化大革命”,因而与想继续推 进“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和江青
集团发生了冲突,国内的一些公开出版物中也有 类似的论述。根据
这种看法,“九大”召开前起草政治报告时,陈伯达就与张春桥、
姚文元发生了正面冲突。陈伯达不与张、姚合作,独自组织人起草了
一个报告稿, 名为“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而张、姚则批评陈伯达起草 的报告是在鼓吹“唯生产力论”,他
们在江青、康生的支持下另行起草了一个报告; 张、姚的报告草稿
拿到中央讨论时,陈伯达指责说:“还是应当搞好生产,发展生 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尽搞运动,运动,就像伯恩斯坦所说的‘运动就
是一切,而 目的是没有的’”。[27]现在也有研究者认为,陈伯达
主持起草的报告稿是“按林 彪意见撰写的”,当陈伯达指责张、姚
报告稿时,毛泽东还严厉批评了陈伯达。[28]
在1973年召开的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央所作的
政治报告中也 有一段话明确谈到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九大政治
报告是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的。 九大以前,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了
一个政治报告。他们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 革命,认为九大以
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这是刘少奇、陈伯达塞进八大决议中 的
国内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
义制度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修正主义谬论在新形
势下的翻版。林彪、陈伯达 的这个政治报告,理所当然地被中央否
定了。对毛主席主持起草的政治报告,林彪 暗地支持陈伯达公开反
对,被挫败以后,才勉强地接受了中央的政治路线,在大会 上读了
中央的政治报告。”
若由此推断,则可以认为,毛泽东之所以改变对林彪这个“亲密战友
和接班人”的 态度,主要是怀疑林彪在“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
胜利”后、要像刘少奇一样 “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反对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倘若确实如 此,所谓的“设国家主
席”、“称天才”之类的说法其实都不过是借口,因为毛泽 东若直
接指斥“副统帅”、“接班人”反对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只会
造成全 国人民的思想混乱,增加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阻力。
不过,有关起草“九大”报告时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的那些争论并无
充分根据,还 有不少反证,何况仅凭这一争论也无从证明林彪集团
想要结束“文化大革命”。首 先,当时陈伯达刚开始向林彪集团靠
拢,还未成为林彪集团中人。陈伯达去世前回 忆,他起草“九大”
报告时,林彪并未给他什么指示;而且,由于他未把毛泽东对 他起
草的报告稿所作的批示告诉江青等人,江青等人指责他“封锁毛主席
的声音”、 召开了对他的“批评会”,叶群在会上公开支持江青,
呼喊了“拥护江青同志”的 口号。[29]其次,起草“九大”报告前
陈伯达似乎也没有故意“不与张、姚合作”, 他们三人一起去林彪
处商讨,出来后张、姚对陈伯达说:“你就先动笔吧!需要我 们时
,就随时找。”后来陈伯达将写好的头三个题目初稿(预计写十个题
目)拿到 中央文革讨论时,遭到了张、姚等人的批评。叶群向林办
秘书们传达时,只说是同 情“老夫子”(陈伯达),但又要秘书们
在向林彪讲陈伯达起草的报告内容时,不 要讲得太细,以防林彪脑
子一热对陈伯达的东西发生兴趣。[30]据此看来,林彪对 陈伯达起
草的报告写了些什么并不知情。
因此,所谓的“林彪伙同陈伯达起草报告”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陈
伯达与张、姚 之间在起草报告中的冲突并不一定代表着林彪集团与
江青集团之间的政治性冲突, 更可能是带有“文人相轻”、“争功
邀宠”味道的摩擦。而陈伯达与张、姚之间的 那些争论,也可能只
是理解毛泽东的意图时的偏差而已。而且,毛泽东在“文化大 革命
”中所作的许多指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明确性,往往可以让人
得出完全 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各种理解。例如,毛泽东在中共八
届十二中全会上曾说过, 现在不是都讲要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吗
,究竟什么叫到底呀,我们估计大概要三 年,到明年夏季就差不多
了。[31]按照这个说法,“九大”之后就是“文化大革命” 的“底
”了,自然应该考虑将主要精力转入生产建设。显然,文革时期那种
习惯性 地把对毛的说法的不同理解“上纲”成“两条路线斗争”的
思路,不一定能成为史 家的论据。
“林彪想当国家主席”之说十分可疑
如上所述,在这次庐山会议上,“设国家主席”一议其实并未引起什
么冲突,而真 正发生了的“称天才”问题上的争吵,会后又被掩了
下去,不再深究了。这很可能 是因为在这个所谓的“理论”问题上
其实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挖,也罗列不出多 少政治上的罪名。然
而,毛泽东既然决定要整林彪集团,就需要上纲上线,需要找 到“
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政治纲领”,这样才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
。直到这 次庐山会议结束一年之后,毛泽东才考虑成熟,他选择把
“设国家主席”问题“上 纲上线”到“反革命纲领”的高度。从此
,“设国家主席”就骇人听闻地变成了 “反革命政变”的“政治纲
领”,根据这一说法,林彪提出“设国家主席”就是他 自己想当国
?p>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毛泽东的南巡
讲话。1971年南巡途中的8月27日,
毛泽东在与刘丰 的谈话中说:“这次在庐山搞突然袭击,是有计划
、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 ‘天才’、设国家主席。”[32]毛
还说:“有人看到我年纪老了,快要上天了,他 们急于想当国家主
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33]需要指出的是,毛的原话说的 是
“他们”,似乎泛指他的对立面是一批人;而“九一三事件”之后,
可能考虑到 这个说法不妥,涉及的对立面过宽,有损毛的形象,就
在正式作为中央文件下发的 毛泽东南巡讲话中,把“他们”改成了
“有人”[34],这样就把矛头集中到了林彪 一人身上。从此,在中
国的当代史学界,毛泽东的这一说法就成了定论,即使在批 判了“
两个凡是”之后,它似乎仍然被普遍视为解释和缆哿直胧录囊桓?br> 主要论 据。然
而,史学界应当对这个“论据”重新分析思考。
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是为了“篡党夺权”、“抢班夺权”,既不合逻
辑,也不合中 国的国情和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林彪这个“接班人
”的位置并不是他自己争来的。 “据林彪身边的人讲,1966年召开
八届十一中全会时,他托病不出,在大连休养, 是毛主席派秘书去
叫他,让他一定出席他才来的。让他当‘接班人’,他‘不接受’,
并写了文字报告,毛主席做了批示还是让他干。后来,他曾把这个
写有毛主席批示 的报告撕得粉碎扔进痰盂里,叶群又捞出拼好粘到
一块”[35]后来,经由毛泽东亲 自挑选并带头“大树特树”、而且
在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等所有老一辈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的竭诚
拥戴和热烈支持下,林彪这个法定“接班人”的地位才确立起来。
中共“九大”通过了写有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内容
的新《党章》 后,周恩来专门作了拥护林彪作毛泽东接班人的讲话
,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歌颂了 林彪的功绩,他这个南昌起义的主要
领导者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屈尊为起义时任基 层军官的林彪捧场。[
36]
称林彪“抢班夺权”,无非指他欲得国家主席之位。林彪既已身处“
接班人”、副 统帅的地位,居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对他来说,
登上一个虚位国家元首(国家 主席)的地位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
高升”,而且这个位置也毫无实权可言,他这 个“接班人”、副统
帅多一个“国家主席”的空头名义也不可能就达成从毛泽东手 里“
篡夺党权”的目的。在以党领政、毛泽东个人“君临天下”的体制里
,一切大 事都得由“党”(实际上是毛泽东个人)说了算,国家主
席这个虚位元首不可能对 毛构成真正的威胁。毛泽东甚至都不需要
专门的武装,仅靠动员群众,就能把手举 宪法小册子的上任国家主
席刘少奇置于死地。即便林彪真有意愿当这个名义元首, 也算不上
滔天大罪,更何况毛泽东早就在十多年前自愿让出国家主席这个位置
了, 他自己不想坐,为什么就一定要“国无元首”呢?
不管当国家主席对林彪来说有没有实际意义,也不论国家主席之虚位
到底有没有实 权,就算林彪的心中确实暗暗有非分之想,也不能依
想法念头入人以罪。指林彪 “抢班夺权”,这一罪名的要害在于“
抢”和“夺”,这是需要事证的。可是,恰 恰在事证方面,迄今为
止只有一个孤证,即叶群对吴法宪讲:“不设国家主席,林 彪怎么
办?往哪里摆?”仅凭此一孤证就想证明林彪曾“抢”、“夺”国家
主席之 位,显然是不足信的,更何况这一孤证的可信程度还非常之
低。
其一,吴法宪“交待”的这句叶群所言是否属实,值得怀疑。至少它
不象是叶群的 原话,因为叶群对人讲话时从来不直呼林彪名讳,而
只称“林副主席”或“101”、 “首长”。更重要的是,吴法宪这个
“交待”发生在“九一三事件”之后不久的1971年 10月21日,当时
他刚被逮捕,正受到中央专案组的突击审讯。在那个“无法无天”
的年代里按最高领袖意旨设立的、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中央专案组
之所为,恶名 昭彰。[37]怎能证明这样的专案组会对吴法宪网开一
面、手下留情地“依法办事”, 毫无逼供信之类的情事?如果并非
如此,如此专案组搞出来的审讯结果能作为凭据 吗?
其二,即便叶群确有此言,她的话也不一定能代表林彪的意见,更不
能证明林彪有 “抢班夺权”的行动。众所周知,叶群与林彪在生活
、作风、思想、政治上都有不 少分歧,叶群经常打着林彪的旗号办
一些她自己决定的事,林彪并不知情。据“林 办”工作人员讲,叶
群私自搞来的许多文物字画、在毛家湾住地大院里修建的游泳 池,
林彪都不知道;甚至连林彪的爱女林立衡不堪忍受叶群的毒打折磨而
自杀未遂, 林彪也一点都不知道[38]。“叶群为了控制空军,控制
吴法宪,把一儿一女安插到 空军,并背着林彪暗示吴法宪任命林立
果为空军作战部副部长,林豆豆为空军报社 副总编,是林豆豆在一
年之后跟林彪说的。林彪大怒,熊了叶群。”[39]由此可见, 叶群
打着林彪旗号办的事并不等于都得到了林彪的指示。因此,如果把叶
群说的那 句话理解为“叶群想让林彪当国家主席”,也颇有道理,
但这样一来就不能给林彪 定罪了。
其三,如果林彪真有此意,按常理他就应该给几个心腹大将都打招呼
,可是现在掌 握的情况表明,除了吴法宪一人从叶群处“听过”以
外,林彪集团的其他几员大将 及“小舰队”成员均不知此事,这就
给此事的真实性打上了问号。同时,对“林彪 往哪里摆”这样的需
要众人支持配合的大事,叶群怎么可能只给吴法宪一人讲而不 对其
他心腹透一点口风?这也实在有悖常理,何况叶群生性爱唠叨,就象
林办秘书 张云生说的:“叶群的嘴像个破瓢,她是不肯‘保密’的
,特别是当她认为透点风 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
家主席,也就是想“篡党夺权”、“抢班夺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