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laxs (Butterfly), 信区: Green
标 题: 战服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Mar 14 09:38:13 2000), 转信
??? 中国古代对军人作战时所着服装的称谓,也称“战袍”、“戎衣”、“戎装”等。唐
人《本事诗》中有“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赠苏味道》诗中有“边声乱羌笛,朔
气卷戎衣”,《始建射侯》诗中有“宾客时事毕,诸将备戎装”等句。
??? 提到战服,人们自然会想到西安兵马涌博物馆中出士将士穿着的甲衣。其实,盔甲在
秦始皇以前的奴隶社会就有了雏形,那时的盔甲多用兽皮、兽筋、藤条等物编制而成,防
护效果很差,直到春秋时期还难以在战场上推广使用。盔甲正式作为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
战服,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
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事情。春秋战国时,地处中原的赵国,在北方匈奴的袭扰面前常吃败
仗。赵武灵王继位后,认真研究了赵国屡战屡败的原因,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赵国兵败
并非国衰民弱,而是在战法和战服方面落后于匈奴所致。匈奴将士,身着窄袖短袍,脚登
皮靴,腰系皮带,既能御寒,又便于骑射,十分灵活。而赵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衣服
是宽袍长带,拖拖沓沓,战斗力很难得到发挥。因此,赵武灵王决心从改革战服着手,改
变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 307年,有一天他上朝时穿了一身胡服,对满朝文武
大员宣布:赵国军队今后要改着胡服,练习骑射,并要大臣们在着装改革上率先垂范。赵
武灵王的这一举措,惊呆了在场的许多大臣,他们认为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
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表示难以接受,其中反对最凶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
子成。朝后,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用一番道理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两人同着胡服上
朝,大臣们一看公子成穿上了胡服,也只好改装。赵武灵王很快颁发了军服令,并提拔重
用执行军服令最坚决的人,不久胡服在全国军队中普遍着用。随着战服的革新,赵军的战
斗力得到很大提高,北驱匈奴,西抗强秦,东伐齐燕,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胡服的推广,虽然改变了长袍宽袖不便于作战的状况,但仍然阻挡不了刀枪剑戟的刺
杀。为了更好地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人们逐步把盾的功能移植到服装上来,于是出现了可
以有效地防护冷兵器杀伤的盔甲。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盔甲渐渐地改用铁金属来制作,
公元前二百年左右,铁制盔甲得到普及。到公元 10世纪,随着锻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
钢质盔甲,能够阻挡50步之外的强弩射击。在欧洲,盔甲的制造水平,中世纪时达到了高
峰。
??? 盔甲的种类很多,有的叫板甲,就是用竹、铁或钢片连接起来做成的甲衣;有的叫锁
子甲,就是用铁丝编成的锁眼网状甲衣;还有的用保护前胸、后背和肩膊等的几块甲片,
穿着时临时组合而成为甲衣。战服不仅在战场上可以起到防护作用,而且在平时还可显示
军威和军容。军人身着铠甲,头戴战盔,真是威风凛凛、气势咄咄,可以起到壮军威、鼓
士气的作用。三国名将关羽,曾用金银制作盔甲上的饰物,跃马上阵、挥戈交锋时,身耀
金辉,环佩丁当,威武雄壮,气贯山河,对于振奋军心起到了很大作用。
??? 以盔甲为特征的战服,在冷兵器时代出尽了风头,火炮在欧洲出现后,有的人还留恋
不舍,试图用加厚甲片的办法来继续发挥其功能。于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制造出了重型铠
甲装备部队,光是甲衣就达到五十千克上下,加上几千克重的头盔,五十余千克的负重,
使士兵举步维艰,难以遂行作战任务。实践检验的失败,使古代的盔甲战服,在隆隆的火
炮声中,被光荣地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ftclsun.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