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Green
标  题: 特战讲座(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2 13:53:48 2004), 站内信件

第二篇:进阶篇(4)

                         小组战术部份(山岳部份)

 在前面的众多讲次中,我们曾重覆的多次阐述特战部队的一些基础原则,其中一

 便是全球部署与执勤的特性,因此各种地形与环境的作战技能是缺一不可的,除

 前面几讲所提到的各种地形外,山岳地形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地形与作战地理环境
, 而
 我们则可粗略的将地形依景观学上的不同类形,大致地将山岳地形划分为坡地、
 陵
 线、峭壁与山谷地四个大类,并分别其大类地形中所包括的范例地形,作一个全
 面的
 简单概??。与前例相同的,文中所举的例子无法直接套用於所有的战术情况,
指挥
 官的现场判断与命令下达永远是最後的决定;文中对於涉及机密、过份新颖或
??露
 单位情报的战术资讯也都加以过滤、降级与改写过,以保护那些仍是现役的教
官、同
 学与学弟们,以及提供国外最新资讯的外藉友人们。

                                           坡地
 在前面的讲次中我们曾提及了丘陵地形的小组战术运用与地形的配合事项,在山

 部份的坡地地形中,其实有大部份是相同的,小组的行进队形与应注意事项都相

 , 但在山岳地形则加上了天候与体力的因素, 因为依前面所提到的标准,海平

 750M 以下的立形归类於丘陵, 因此 750M 以上的高原、高地与山脉自然都归属
於 山
 岳了,而当一旦超过海平面 600M 以上, 每上升 150M 温度将会下降 1 ℃,换
 言之,海
 平面上 1500M 的高山温度将低於海平面 6 ℃,而这只是平均统计值,若 加上
风、霜、
 雪、雨、露的自然因素;哑口、山颈的地形因素,温度差则可能超过 20 ℃,这
是天
 候的第一考量。 天候的第二考量是雨、雪、雾、云、露等自然气候 除了会造成
了行
 进上的问题外,能见度与声波传导的受限则是所有指挥官的梦餍, 特别是攻击
方, 因
 为虽然大自然的气候是不分彼此的同样施予攻守双方 ( 附注一 ),但守方地形
熟、阵
 地部置完备,而且以逸待劳, 以静制动,攻方在地形陌生, 视听纵深皆不足的
情况下
 进入敌阵地,其优劣不言可谕,这是攻方指挥官所用考量 的第一个劣势。

 附注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陆战区、空战特例不在本文所讲范围
 内,因为那经 常是英伦叁岛天候不良到战机无法起飞,但在欧陆地区
 却是晴空万里、能见度无限 的好天气,如此的情况曾使  陆盟军地面指
 挥官对空军产生不满,部份指挥官甚至 曾挖苦的说道:皇家空军是不
 是怕太阳?如此的情况也造成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空降 作战的失败??
 市场花园作战计划, 这个由英军第一空降师、美军第 82、第 101
 空降师部份与波兰空降旅所组成的空降第一军团,因後续空投支援不
 续与地面部队 的进攻受阻, 而被德军於荷兰安??与奈美根市反包围
 ,几遭歼灭,整支近 4 万人 的大军, 生还者仅 2323 人, 此役不
 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拖过了 1943 年进入 1944 年, 至今仍为所有
 特战部队指挥官与成员在进行空降任务与前期规划时,时 时引以为鉴
 的案例。
 现场指挥官所要考量的第二个劣势是体力上的消耗,高山上除了低温外,空气的

 薄更会快速大量的消耗血液中的含氧量,血液中的血红素成份会减少,人体便会

 始感到疲累,而特战部队的个人装备、迂回的行进路线与高落差的地形间行进更
加 速
 了体力的消耗,寒冷的天候与稀薄的空气则使这情况更加雪上加霜,最直接的反
 应
 便是人体的反应会开始变慢,与轻微的酒醉有些相像,但在军事行动中,一丝的
 轻
 忽都可能发生无法挽回的重大错误,而在高山的自然环境中,寒冷、疲惫双生兄
 弟?
 O一直会伴随到下山後好几天的,这也是现场指挥官两难的局面。
 但由於这些都是普遍的情况,除了训练外,别无他法克服,因此在本文并不加以

 明解决之道,在坡地的战术运用才是本讲的重点,除了之前曾提过的垂直纵队、

 平横队、单箭队形、双箭队形、钻石队形、Y 字队形与复式的之字队形等战术队
形 外
 ,小组的行进、搜索、渗透、入侵与脱离才是真正要注意的地方,一般而言,小
 组通
 常都会有一名以上的尖兵或斥堠,而地图与指北针在队长、副队长、作战士与
尖兵身
 上各会有一份,尖兵的地位在小组行进时高於所有人,即使队长也大都会听 从
尖兵
 的建议,但相对的,尖兵的责任也仅次於队长,甚至有时会高於队长,在大 部
份的
 单位中,整个路线是由指挥官、副座、参叁与尖兵一同拟定的,而尖兵负责 执
行,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还记第一讲中提所有的特战队员都记得自己的脚步 与
距离
 吗?你走几步是 100M 整, 上下坡时各要加减几步才刚好会是 100M?虽然 说
所有的特
 战队员都知道,但没几个会记得,但所有的尖兵都会记得,而在行进过 程中,
每隔
 几百公尺尖兵就会拿出地图、指北针与地形地物作比对,在确认无误後 ,尖兵
会以
 指北针对指定方位外的明显地物作为定点前进,也许是一颗树或一个大 石头,
但一
 定都会是一个良好的掩蔽物,因为一到达定位後,找地图看指北针确定 方位与
行进
 方向的事将一再重覆,直到抵达目标区为止。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步骤过於烦琐,但这却是不可省略的,事实上,在部份美国

 求生训练学校中,蒙眼步行再依原路反逃脱的课程一直都是训练的重头戏,也一

 是所有学员最恨的科目,而教官们也从不打马虎眼,不能过关的比例高得吓人,

 一旦过关则是功力大进,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而这也确实救了不少被俘後脱

 的队员。至於如何完成这个科目,其实不难,读秒、步数加上方位的组合再反推

 来就可以了,原理不难,但知易行难啊!
 在坡地上另一个要注意的事是下坡,与一般想像相反的,下坡比上坡更耗体力与

 险,因为身背重负後的重心原本就不稳,上坡的体力耗损累积到下时才会发生的
氧 债
 效应与精神的松??,都使下坡充满了危机,通常一般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之字路线
 迂回
 下山,而不是采用直线下山的路线,除非有特别紧急的状况,否则都会采用超
过直
 线长度数倍的之字路线,下坡路的另一个危机则是被伏击的可能,下坡途中遭
伏击
 ,若是退回山上,则极可能被围於山顶至弹尽被伏,若是直冲突围则可能伤亡
过大
 ,倾斜的山坡则又使迂回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是指挥官们的另一个抉择
,依手
 册上所说是「立即集中部队与火力,攻占有效压制位置,掩护大部脱离火线 ,
迂回转
 进。」但笔个人却偏向沿山腰作水平移动,移到敌两翼对位角 ( 即敌 75 °与
 115 °角的
 方位 ) 作下压式攻击,打乱敌阵线或歼敌 OK 後,朝反方向脱离 交战区,也有
许多指
 挥官喜欢以两翼反包抄的方式来解围,但由於部队人员、火力 都必须分散,笔
者个
 人并不建议。
 此外,由於队形的分散容易造成人员行踪的暴露,在坡地的行进队形都是采用密

 的队形,如此也可保有在状况发生时,指挥官有最立即的反应可下达给所有成员

 在坡地的另一件注意事项是曲射武器的攻击,在坡地上,可供运动与迂回的空间
都 不
 足,机动的速度也不够,一旦遭曲射武器的攻击,真的是躲都没得躲,而更惨的
 是,
 敌人可能根本就连看都看不到,而特战部队通常也不会带着足够火力曲射武器
来实行
 反炮战,简单的说,就是连还手的馀都没有,解决之道?没有,只有一路上 小
心不
 要被敌人发现,尖兵不要把部队带进弹着区,或者在最不好的情况下,真的 遭
曲射
 武器伏击时,只有继续向前推进,前进到最小射程以内时,再思反击之道。

                                           陵线
 在许多的登山社团中,向世人展示的照片中有不少是整个登山队,沿着陵线一路

 行的壮举,但在大部份的特战行动中,这种作法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突出於陵
线
 上的一路纵队,与游乐场上的射击靶差不了多少,而且重心与风切的问题也一直

 是行走於陵线上不可避免的风险,而最大的问题在於掩蔽与运动空间的欠缺到了
几 乎
 没有的地步,因此於陵线上所能作的战术动作便相当的有限了。事实上如果没有
 选
 择时,真的非要行走於陵线时,队形也真的只有一路纵队的唯一选择,在陵线上
 遭遇
 敌火射击时,卧倒是不怎麽可能的,若能让人卧倒,那也不叫陵线了,若脱离
陵线直
 下滑,危险性过高,所有的手册都说是绝无其他可能的选择的最後尝试,生 还
的机
 会只略高於不背伞包而从 12000 ??高空向下跳。 笔者个人的建议是把陵线 视
为一条绳
 索,以吊索突击吊桥的方式匍伏前进;或是离开敌火射击面,以双手吊 於陵线
的另
 一侧,双手交互攀爬过陵线,至於在陵线上以火力还击的作法,实际效 益并不
大,
 大部份的手册都不这麽建议,笔者的建议是若非还击不可,请先求掩蔽 ,再求
发扬
 火力,若实在没有掩蔽,可以自己的背包代替,但注意精密的器材与水 ??不要
被打
 中,否则後面的行程就会很难过了。
 陵线行进的另一个重点是时间窗 (Time Window) 与敌我相对方位的掌握, 一般
而 言,行
 走於陵线的时机最好是日出与日落时刻,在位於敌向阳面的高地是较好的选 择
,因为
 人类的视觉效应会使人对此特定时刻的移动物体辨视有其困难,而即使配 合遮
阳器
 与红外线感测器,也不容易发现到行走於陵线上的小部队,至於於夜间行 走於
陵线上
 ,即使配合夜视镜,危险性依然相当的当,因为不论那一种型式的夜视 仪器,
在使用
 上总会有某种程度的距离感丧失,在一脚踩空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的 情况下,
使用
 并不可靠的夜视仪器似乎有点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而且行进速率 也将会大
为受
 限,另外,最危险的事情是,在星空的衬托下,位於陵线上的人影可 能清楚的
令人
 想不发现都不行,而在黑夜中,一旦还火射击,那就更等於向全世界 告诉你的
所在,
 更会招来全世界的火力,不可不??。
 在陵线的行进最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小组成员是否有必要在彼此身上绑系留绳
? 在
 许多的情况下,陵线都是位於雪线上的,而在雪地行进时,队员间的系留绳是相
 当
 必要的,以防冰川裂缝与浮积雪层的失足时彼此有个照应,但在陵线上的系留绳
 却可
 能把整个小组一次拉下去,但若是没上系留绳,有人失足时连接应的时间都没
有,这
 又有违特战小组的同袍情谊,这又是一个两难的局面,对大多数的特战队员 而
言,任
 务的达成有其优先顺序,但眼看夥伴失足而不救援也是不可能,这便是指 挥官
的另一
 个抉择,一般而言,会依照人员平时的训练与当时的精神体力状况而作 出是否
上系留
 绳的命令,而人员的调度上也会依是否能相互扶持为标准做分配,此 外,登山
杖或
 探测棒的配合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最最基本的原则还是那句老话 ,没事少
走陵线
 ,如此才是求本之道。

                                           峭壁
 在本讲次中,最为人所知的,应该就是峭壁了,配合各种不同的山岳地形,以绳

 作垂降、滑降、爬升、水平横渡等战术运用,配合顶端系留绳、单索突击吊桥、

 索突击吊桥、登山爪、O 型环、8 字环、垂降吊带、垂降胯带..... 等名目与种
类 繁多且
 令人眼花撩乱,目不暇给的装备与应用方式,完成令人??叹的行动,但以特 战
部队
 而言,最常用的装备只有一项??绳子,配合各种不同的绳结与缠绕方式, 与
一付好
 身手,来完成那些装备所能办到的事。
 一般特战小组在进行山岳任务时,都会上二~数条不等的登山绳,一般都是高张

 的尼龙绳为主,这些绳子长度依任务需求而有所不同, 一般以 50M(165 inch)
 与
 150M(600 inch) 这两种长度最为常见,而不论绳索的粗细程度, 至少都必须能
承 受
 3000Kg/6600lbs/7.84kN 的瞬间拉力,而且重量不能太重, 以免过度的增加特
 战人员的
 体力负荷, 另外,每名特战人员身上也都会带上 15M 的紧急救援绳与一 个以
上的 D 型
 环或 O 型环,供不同任务时配合使用。而在山岳任务中,峭壁的任 务型能可大
至区
 分为叁种,下往上、上往下以及横向的移动,下面我们就分别的说 明一番。


 下往上
 在大部份的山岳行动中,经常性的是便是面对着一堵插翅也难飞过的山壁矗立在

 前,解决之道?很简单,爬过去,但是绝大多数的特战人员都不喜欢如此的作法

 因为那一来太耗时间,二来在行进过程中若遭遇敌人时是亳无反抗能力的任人打
, 但
 是有时由於任务形态的时间要求,还是非做不可。通常攀爬还可再细分为无具攀
 爬
 与器具攀爬,两者使用的时间无特定要求,但通常都是将小组里最有实力的队员
 找
 出来作无具攀爬,攻顶成功後,再垂下绳索供其馀队员作器具攀爬,沿绳而上,
 在
 这里有一件事要提出来讲,就是世界上许特种小组早己放了大头皮鞋作为任务配
 备
 ,而改采高科技的轻量化多用途??作为任务配备,笔者所知最早采用此一观念的
 特
 战单位是德国 GSG-9,早 1970 年代早期就全面采用德国爱迪达厂 (adidas) 为
 其特别设
 计生产的多用途轻量战斗鞋,其特殊的鞋底与鞋头高磨擦力设计与人体工 学的
鞋内
 衬底设计,不但长时期穿着轻松舒适,对於攀爬各种地形与建??物表面也 都极
为适
 合, 笔者个人曾想以私人身份采购一双加以收藏,但那台币 5 位数的售 价令
笔者死了
 这条心, 另外美国的军方特战部队也改采耐吉 (nike) 与高科技 (HI-TEC) 公
司的多用途
 运动鞋作为小组成员的配备, 其馀如西欧各国、日本、加 拿大等国也为其特战
小组
 采购实用的足下配备,但反观国内的特战小组,在主事者 观念的进步有限下,
仍旧穿
 着不合时宜且笨重的大皮鞋训行训练与比赛,其所消耗 的战力,与小组成员为
了那双
 皮鞋所付出的代价 ( 鸡眼、水泡、香港脚 ) 实在是 令人生气。
 在下往上的攀爬中,要注意的是整个攀爬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器具有限的情况

 ,通常都是采用安全绳结的观念,即每上某一固定距离,即於其所绳位打一个结

 而使固定於身上的 D/O 型环无法通过为原则,即使是在爬行的过程中失手, 也
会 在掉
 下的同时遭绳结所拦住,不致於一次到底,登时了帐,而在爬行的过程中,为
了身手
 的灵便与机动性,背包与个人武装通常是不带的,而是另垂一条绳子直接拉 上
,节
 省时间与避免危险,同时还能让人员与装备同时到达山顶,可立即整合投入 战
场。
 最後一点要注意的是时间的控制,由於攀爬时间往往费时长久,整个小组过 的
时间
 都须作精密的计算,谁的速度快,先上去掩护,谁殿後,是直接爬上还是以 绳
吊上
 ,是否有无法攀爬人员,如何处理,都是考虑的要件,执行的细节与先後序 列
,流
 程控管,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对指挥人员而言,这又是另一个挑战与抉 择
了。

 上往下
 由上往下的行进,一般又可分垂降与滑降,垂降指的是位置不变,高度改变的下

 动作,滑降指的是位置与高度都有改变的下降动作,但不管是那种降下动作,长
绳 、
 短绳与 O/D 型环都是不可或缺的,长绳是下降降用的主绳, 短绳则是绑於身上
 的安全
 绳,O/D 型环则是用於长绳与短绳的连结介面,而这有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

 在垂降时,下坐垂降法是最安全与常见的,在下降之前,标准的作法是穿上垂降
胯 带
 ,以垂降胯带受身体的重量下降,但军事行动中,类似垂降胯带这种非必要性装
 备是
 能不带就不带的,因此便以短绳在身上系上临时胯带,也就是国内陆军山训时
所戏称
 的丁字裤,丁字裤的绑法是这样的,先将短绳平分,由後腰绕向前脐部位後 ,
打一
 个单结,然後右绳下绕左胯左绳下绕右胯,从後绕於两侧穿过原先绕过的绳 子
,再
 以半圈绕过前脐,於侧边打个双平口结就可大功告成了,穿上丁字裤後,将 O/
D 型环
 套过脐前的两条绳子,再将长绳以 S 型重复套绕於 O/D 型环上即完成垂 降准
备,垂降
 时,以一手抓住前绳,即 O/D 型环上方的长绳, 一手抓住後绳,以 双手抓绳
的力量
 来控制下降的速度,下降时注意身体与绳索须维持垂直的角度,每 下降一段距
离就应
 将下降速度减低,以避免过长的时间下降,因重力加速度使得降 下速度快而无
法控
 制,基本的垂降作法便是如此简单,但作法有限,创意无限,於 是有正面下、
背面
 下、跳式下坐、跑式下降与头下脚上式各种花招百出,但这些都 无伤大雅,只
要安
 全、速度快,操作简便,用什麽方法都无所谓,这是大部份的小 组会采用的方
法。
 另外有一种方法是更快速,更有效率的下降方法,就是无系留垂降,前面所提的

 降, 身体与主绳间至少有一个 O/D 型环来维连系与安全,但现在所提的这种方
法 则是
 相当简单,一条绳子,此外别无长物,完全只利用人员的肢体来进行,而此种
方式
 也有两大类,一是粗绳下降,一是细绳下降,粗绳下降一般较常应用於直升机
上,
 特别是大型直升机上,例如 CH-47、UH-60、BOEING 240 等大型,可於机腹开
口放下
 垂降粗绳的机种,此种方式与消防队员例用铁竿下滑的方式一样,但可节省 一
倍以上
 的时间,人员所需训练较少,应用范围广泛,我国去年公开的快速反应部 队与
空中
 装骑旅便有采用此种方式,进行人员部署;第二种细绳下降则卮险的多, 因为
速度
 更快,其下降速度与自由落体接近,操作方式也很简单,在手上虚抓着一 条绳
子直
 接向下跳就是了,然後在接近地面的时候,看准时机抓紧绳子,瞬间将下 降速
度来
 个紧急刹车,转眼间,人已经安全平平的站在地面上了,这种方法只有一 个限
制,高
 度不能太高,一般而言,25m 以下的高度可以进行此种垂降,25m 以上 的高度
就有点
 过份危险了,此种垂降是相当高难度的,体力、胆识、训练、勇气与 冷静的判
断缺
 一不可,仅有少许资深特战人员具备此种技能,而国内亦有此类人?
 ,但为数不多
 ,如果大家记忆不差的话,在民国 86 年 (1997) 的宪兵招生宣传短 片中,即
有一镜头
 是由两层半的楼顶向下跳而是采用此种方法的,此种跳法,在国 内又被称为是
飞雁
 式跳法,国外则称其为自杀式跳法或疯子跳法,据了解,国内具 备此种高级技
能的
 人数在 30 人以下,现役者不到 10 人。

 横式移动
 在国内外的野外训练、战斗营中, 单 / 多索突击桥一直是相当受人喜爱的科目
, 而这
 便可视为是横式移动的代表作,当然,我们不在此浪费篇幅介绍这种大家都知
道的
 东西, 我们介绍的是单索横渡的操作, 所需装备与坐式垂降一样,丁字裤、
O/D 型
 环与主绳,若是由上往下的话呢,很简单就直接以滑缆的方式下滑下来即可 ,
但若
 是水平或是必须略向上爬时,就会有点困难了,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操作要 领

 我们一样可大致的分为两种方式来进行水平移动,一种是上滑式,另一种是下滑

 ,这可两个方向来解释,一说是以绳子为标准,一说是以身体为标准,但笔者个
人 以
 为绳子是不会动的,滑动的是人,所以本讲将以身体为标准来作说明。上滑式,
 自然
 就是指身体在绳子上方了, 而丁字裤 O/D 型环仍是要依标准扣於主绳上,然
後全身??
 在主绳上,主绳的走向与人体站立时重心的主轴线一致,大约就是肚脐到 眉心
的直线
 ,再以双臂为动力来源,互相拉动牵引身体前进,但两腿的位置则有些 不一样
,通常
 运用的比较灵活的那条腿会以脚踝与脚背勾住主绳,而另一条腿则任 其自由垂
落於绳
 外,在移动过程中担任重心指向与平衡的作用,勾在主绳上的脚有 两个主要用
途,
 一个是使身体与主 ? 略的维持一个角度,并使下半身不会直接的 受到压迫,
顺便保护
 男人身上的那把枪与两座弹药库,另一个用途则是在移动过程 中若身体失去平
衡时可作
 为调整身体重心的准备,因为一只脚勾在绳子上,当整个 身体翻过来时,勾住
的那只脚
 反而会在身体之上,此时只要利用少许的腰力,很容 易的就可以把整个身体拉
上并扶
 正,而若是两条腿都垂於身体下方的话,那要费的 劲可就大多了,但是上滑式
有一个
 大问题,身上不能背太多装备,因为那会使平衡 上有问题出现,因此便有了下
滑式的
 产生。
 下滑式,顾问思义就是身体在下方的滑动方式,通常应用於身背重负时使用,操
作 方
 式不难,将丁字裤与 O/D 型环扣於主绳後, 将身体直接吊挂於主绳下方,一样
 是以双
 手互相拉动牵引身体前进,不同的是双脚的位置,有时是双脚交互勾挂於主 绳
上,有
 时却是伸直并拢,垂於主绳下方,这是因行进向量的问题,若是由上往下 时,
建议
 双脚勾着,因为那会使身体的平衡较容易,必要时也可以双脚当作刹车来 使用
,但若是
 向上时,最好是让双脚自然垂下,如此的位置会使双手自然地向上施 力,而由
於通
 常此时身上都身负着重装备,此时双脚下垂会让血液的循环较自然, 而身上因
重负所引
 起的酸痛也会因此而感到轻松一点, 与抗 G 衣的原理相同,不 过记得时间的
掌控,
 否则一下来脚一着地,可能反而会得到反效果。

                                          山谷地
 其实山谷地的地形便是综合前面几种地形的总合,在运用上便是以前面所提的各
种 加
 以整合运用,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队员通常不会只有绳子那麽可怜,直升机、飞
 行伞
 、滑翔翼、轻航机与高空伞等装备的调度,以及利用敌方现有的缆车、机动车
辆或其
 他可资用的交通工具,作更有弹性的运用,但由於特战任务质的多样化,是 否
利用
 现有装备与敌方交通工具作运载用途?没错,还是那个老答案,依现场指挥 官
的临断
 ,如果说特战人员的养成是困难而艰幸的,那特战部队指挥官的培养与训 练则
更加的
 困难了,这在後面的讲次中还会再次提到。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1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