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am (网恋同好会会长), 信区: Green
标 题: 三国军事制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8 14:16:22 2001) , 转信
魏、蜀、吴三国(220一265)的军事制度。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
势力,经过混战兼 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统天下而争战。频
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造的过程中的差异又
有不同。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汉王朝旗 号.亲自领兵。以其幕
府为军书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军权集中 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体。
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 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
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 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
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 成为全国最高军容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
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 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建国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
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 政后,诸葛亮掌军政
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 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毕统
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 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
。 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 中外诸军事或领中
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
—2l 9)初年设军师,他任 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
也设置 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 尉军师、大
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 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
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 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殷
以左、右大司马 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 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
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 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43.239.248.2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