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我心飞扬), 信区: Green
标 题: 未来20年中国国防军事战略三个重大转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24日09:23:0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张庆松博士 (洛杉矶)
进入21世纪,国际和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
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什么样的挑战?中国又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最
近,在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网友们发表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如果从军事国防重大战
略思想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未来20年中国的军事国防战略将会发生三个重大转变
。
发生这些转变的根据并不仅仅是外部安全形势的变化,而同时要反映未来中国整体国防
实力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未来国防战略的调整既是对外部形势的反映,同时也是自
身实力增强的相应结果。另外,现在的国防战略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信
息安全,金融安全等等。本文探讨的只是“军事国防”战略。
一, 从“国土防御”向“周边防御”的转变
未来20年内,中国的军事国防战略指导思想将会把重点由“国土防御”转向“周边防御
”。
国土防御战略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国武装力量的侵略,防止国土的分裂和被侵占。到
目前为止,中国的国防战略还是体现了“国土防御”的战略思想。
在1960年代,中国的国防战略是防范前苏联的强大的机械化重兵集团侵入中国北方地区
,因此在北京和东北地区都部署了重兵守卫。冷战结束后,北方压力减小,中国的军事
防卫重心转向东南,其核心思想还是防止中国的国土包括台湾被外国力量用武力分离出
去。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实力不足,科技落后,军费短缺,因此中国整体国防实力也只
能够局限在自己的国土之内。
但是,国土防御的思想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国土防御就意味着未来的战场是在
自己的国土上展开。即使最终能够保卫住自己的领土,但是在领土上发生残酷的战争也
对国计民生造成重大的打击和破坏。比如,现在中国各大城市搞民防工程。但是,到时
候,即使生命可以保住,地面上的财产却要遭受巨大的破坏。 实际上,历史经验已经使
得国际战略思想家们认识到,用武力占领中国,征服中国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战
争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害却是可能的。
90年代中发生的几次战争的经验表明,对军事目标的打击无论多么彻底,也不会导致战
争结束。结束战争的最终手段在于对民用目标的打击。也就是说,民用经济目标才是战
争中更重点的或者是必然的打击对象。对民用经济目标如电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
统(桥梁,道路等),电讯系统,广播系统,进行毁灭性打击,使得国民经济停顿,民众
生活困难,从而迫使其国民失去战争意志。这已经成为现代军事战略的核心部份。
因此,保证领土容易,但是要让国民经济完整,让民用经济目标不受损失,这才是国防
军事战略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国防的最佳结果是不但要保住领土完整,还要让自己的国
民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把敌人防御在国门之外,让防御战争在领土之外进行。这就
引伸出“周边防御”的战略。
“周边防御”的目的就是在国土的周边建立一道有形或者无形的防御圈。其主要思想是
不但要防止敌对势力踏足自己的领土,而且要防止敌对势力对中国领土发动打击,造成
中国国民财产的任何损失。
二, 从“三打三防”向“境外反击”的转变
周边防御的要求是防止敌对势力从周边地区对中国领土发动军事打击,那么在这个战略
目标的指导下,中国的军事力量就要负责取消敌对势力从周边地区向中国发动军事打击
的能力。因此,周边防御就要求中国建立远程境外精确打击的强大打击力量。因此,中
国的军备方针就将从“防打能力”转向“反击能力”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军事建设和训练还是以“防打能力”为主。目前最常听到的口号就
是“三打三防”。其中的打是在自己的领土上打击入侵的敌方兵器如导弹和战机,而其
中的防也是强调国土防空。
但是,以中国国土之大,处处设防就会防不胜防。被动挨打就会处处吃亏。
在周边防御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战略防御重心就不仅仅局限在自己领土的防御,而是
把重心放在使敌对势力丧失对中国发动打击的能力上。其战术指导原则就是,不但对敌
对势力的来袭兵器进行打击,也要根除敌方从境外发动打击的能力。这就必须对敌方武
力的源头如军事基地进行坚决的报复性打击,使得对方无力再度发动攻击。如此才能够
确保自己国土上损失降低。
境外反击战略要求中国加强境外远程打击能力的建设。要有足够的导弹覆盖周边地区,
使得周边地区的军事设施一旦被用来发动对中国的攻击,就会立即遭到中国远程打击火
力的毁灭性报复。如果敌方攻击自己的民用经济目标,那么对方的民用经济目标也会遭
到远程火力的打击。
境外反击战略将要求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和航天军事发挥更大的作用。陆军的快速反
映和部署能力也应该成为建军重点。
境外反击战略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要比纯防御性的“三打三防”更能够防止战争的发
生。
三, 从“有限核威慑”向“可靠核威慑”的转变
境外反击战略最终需要新型核战略的支撑。因此,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核战略将会进
行调整,其结果可能会是完成从“有限核威慑”向“可靠核威慑”的转变。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是维持着“有限核战略”政策,其特征是保持最低限量的
核打击能力,而不谋求数量上的对等。这是因为冷战后基本维持了一个和平环境,中国
也把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同时国际上也有着一系列核控制机制,如防止核扩散,禁
止核试验,反导弹条约等。
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有限核威慑”政策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上述一系列核控制的
机制一一面临挑战和破坏,具有核攻击能力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而且正如目前印巴危机
所表现出的,核战危险已经日益严重。面临这样安全形势上重大变化和核威胁的明显增
加,中国的“有限核威慑”明显地是不能满足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20年内,中国将会修正“有限核威慑”,而可能建立“可靠核威
慑”的战略。
可靠核威慑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核反击力量将进行提升,从而使其能够面对未来的可见的
多样化的威胁。要达到可靠,首先数量上就必须要保证足够需要。其次,也要在种类上
和技术上进行改进,能够突破任何防守措施。
只有建立可靠核威慑后,周边防御和境外反击的战略才能够获得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结论:
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未来20年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逐步增长,中国国防军
事战略将可能形成“周边防御,境外反击和可靠核威慑”这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
实行这三种转变当然需要庞大的经费。但是,这些转变可以是逐步进行的,从开始到完
成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从中国目前和未来20年的前景来看,不但经济发展可以保证充
足的经费来实行这种转变,而且从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的势头来看,技术上也是可以实
行的。
这些转变基本上还是维持了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性质,其本质是为了防止国土受到侵
犯和打击。而中国的安全也有助于亚洲地区的安全。所以,中国国防战略思想的调整将
有助于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张庆松博士写于2002年1月20日)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