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九头鸟), 信区: Green
标 题: 西太平洋包围圈的由来和中国面临的战略格局2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May 26 05:17:10 1999), 转信
一、从“八弘一宇”到“美利坚内湖”
要想追究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根源,就不能不从上个世纪以来东西方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争夺的历史谈起。
二战后东亚地区的民族矛盾、经济不平等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都和上个世纪以来日本
和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帝国霸权的企图有关。
近代以来出现西方帝国主义,将世界划分成西方殖民势力与东方被殖民地的二元结构?
这个二元结构,在亚洲出现了变数。自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它的统治阶级致力于“脱亚
入欧”,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入西方强盗行列,开始它自己的对东方民族的殖民
侵
略。因此,在亚洲国家中,就出现了分化对立: 一方面是由一个亚洲国家转变成帝国
主义的日本,另一方面是遭受东西方帝国主义压迫
的中国、印度、朝鲜、印度支那与其他亚洲民族。亚洲这个东方大陆上,有了来自东方本
土的帝国主义。
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一方面要独占亚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和其他蜂拥而至的?
国主义强盗讨价还价,勾结合作,瓜分赃物。在日本对台湾、朝鲜、满洲的侵占历史中,
历历在目的都是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作交易的肮脏纪录。
美国觊觎中国台湾岛,甚至比日本还要早十几年。一八五二年,即比日本明治维新早?
六年,美国海军提督佩里上将的舰队对太平洋西岸作了一次著名的探访航行,在这次航行
中,佩里发现台湾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美国有必要控制它。然而鉴于当时亚洲已
经
被几个重量级欧洲帝国主义把持,而美国在亚洲的根基尚浅,只得采取利用日本、鼓励日
本染指台湾、令中日互相制约等间接策略。从那时起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美国一直扮演
了一
个怂恿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岛的不光彩角色。一八七二年,美国支持日本合并琉球,并
向日本提出有关台湾地位与利益的备忘录,教唆日本侵占台湾。一八七四年五月,日本寻
找借
口,以侵略军三千多人,在美国参谋的指挥下、美国的商船组成的后勤船队的支援下,对
台湾岛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入侵。①甲午战争后,日本强占中国台湾岛,并把朝鲜置于其
殖民
势力范围之内;之后仅四年,美国也终于取得了它在亚洲的第一块殖民地--菲律宾。紧
接着,日本和美国在八国联军的旗号下,在中国进行了一场合伙抢劫。再过六年,于一九
○五
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沙俄,取得并加强了日本在满洲和朝鲜的殖民势力,并和老资格
的殖民强盗大英帝国结成盟友。日、美这两个后起直追殖民亚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各自
小有
得手后,弹冠相庆,在日俄战争之后立即签订了“塔夫特-桂太郎秘密协议”,互相承认
各自对菲律宾和朝鲜的殖民占领;一九○八年日美两国再次达成“路特-高平协定”,互
相保
证对方各自在中国东北和菲律宾的殖民利益。一九一○年日本正式将朝鲜从亚洲地图上抹
掉,将它沦为殖民地。日本从此开始全力推行“大陆政策”,对中国提出勒索主权、明目
张
胆地侵略的“二十一条”。美国此时急不可待地对战乱、分裂的中国落井下石,于一九一
七年美日再次达成“兰辛-石井秘密协定”,美国方面正式接受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
”,
并承认日本在“与中国接壤”的地方享有“特殊权利”。一九四○年,中国人民以持久战
的战略迫使日本侵略军长期陷入中国战场,导致日本考虑在东南亚扩大战争范围,夺取物
资来
以战养战。这个意图严重威胁英美在东南亚的利益,美国随即着手策划东方慕尼黑阴谋-
-美日间展开秘密谈判,以出卖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姑息日本。这期间,美日两国仅在
华盛
顿一地就举行了一百一十多次谈判,四一年二月十四日在美国国务卿赫尔利和日本驻美大
使野村直接谈判后,美国提出“日美谅解方案”试行案,其中包括“汪、蒋政府合并”、
“承
认满洲国”等条款。这个阴谋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作罢②。至于从抗战全面爆发的一
九三七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前一年,美国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石油和钢铁
等大
量战略物资的事实,则更是举世皆知的③。 总之,中国和其他亚洲弱小民族在近代任
人宰割的惨痛历史,同时也是日美帝国主义沆
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掠夺的历史。那个后来把自己玄耀成亚洲人民的解放者的国家,原
来是曾卖力气地出卖和鱼肉亚洲弱小民族的同谋犯。在大日本帝国的铁蹄践踏亚洲并用亚
洲人
民尸骨搭起来的大东亚殖民统治大厦上,到处都是这个同谋犯的手印。 帝国主义的口
蜜腹剑其实并不奇怪。连极其野蛮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都常常要打着“为
亚洲人民驱逐西方帝国主义”、“解放亚洲人民”的冠冕堂皇的旗号。然而,真正道出了
日本扩张战略的,是所谓的“大隈石井主义”,即“亚洲是日本人的亚洲”,以及妄想统
治天
下“八弘一宇”的军国主义哲学。这里不妨回顾分析一下日本殖民亚洲的历史,从而认清
日本殖民统治对二战后亚洲发展变迁所埋下的伏笔。
总的来说,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以暴力和急剧的方式将亚洲的传统社会纳入了世界?
本主义体系,同时也以适得其反的方式促成了亚洲被殖民地区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结合
。这里仅以日本殖民主义的所谓“强度结合”地区,即朝鲜、满洲、华北等地为例。这些
地
区,恰是西方列强涉足不深地区,其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还被基本保留,本土的资本主义
社会关系还未充分发展。在这些地区,日本的侵入,连带着商品、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涌
进,
冲击着传统社会的一切,从生产方式到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日本成了传播现代工业
和资本主义的信使;日本留给朝鲜、中国老百姓的形象,是贩卖从鸦片到军火、唯利是图
、牟
取暴利的商人。日本“脱亚入欧”的结果,是使它具有矛盾的欧亚二重性,即:一方面推
行有亚洲特色的封建等级的政治文化,另一方面,又在亚洲以商品和市场力量传播西方的
资本
主义文明。我们知道,现代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一旦接触传统社会,就会产生巨大的扰
动和破坏力量。恰恰在与日本文化上接近的“强度结合”地区,日本扮演了一个十足的异
化性
的外来势力的角色。资本主义商品和市场冲击传统社会,从而在当地产生出巨大的动乱和
反抗的力量,进而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共产主义和激烈的民族主义提供温床,这几乎成
了放
之世界各地而皆准的一个规律。日本在朝鲜、中国的殖民侵略,一丝不差地起到了这个效
果。
虽然中国共产主义思潮的出现,是源于西方帝国主义蚕食所造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背
景,而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却从最终结果上推进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命运。
而在朝鲜,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组织是在日占时期发展出来的,它要百分之百地“归功”于
日
本:朝鲜从一个闭塞的传统农业社会,被强迫加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去,农村社区失
去传统的稳定结构和道德经济,一变为蕴藏激烈社会变革的干柴,这一切都是日本殖民政
策的
后果。 规定了战后发展走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本统治阶级的反共、法西斯意
识形态。
日本靠扶植殖民地地区最为保守和最具有寄生性的大地主阶级来确保殖民掠夺,而这些保
守势力在思想意识上总是最坚决反共的。日本侵略者对殖民地内任何有碍于殖民掠夺的言
论或
行为,如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要求、下层民众的反抗、民族资产阶级倾向和殖民地人民的民
族意识等等,都给予残酷镇压。日本对共产主义的集中打击,恰使得反日的力量向这种思
想和
组织靠拢。这个双方的互动效应,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后果,那就是:促使殖民地内最激烈
的民族主义与宣传民族解放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共产党组织相结合,使抗日的力量同时成为
要求
激烈社会变革的因素。相比之下,那些宣扬自由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势力在抗日救亡
问题上,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日本殖民主义的反共政策,起到了意想不到和适得其反的
作
用,为战后的发展规定了线索。 事实上,在整个亚洲范围和全世界范围,一个全新的
民族解放时代就要破晓了。不难发
现,无论是孙中山、甘地、昂山,还是苏加诺、金日成和胡志明,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社会
主义者。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规律正在发生作用;一条属于不发达和被殖
民地
区的民族解放的金光大道就要被开拓出来了。 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
对这一重大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系统的论述;中国
人民的革命实践,奠定了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它使不发达地区人民能够避免沦为西
方发展模式的附庸,从而有可能通过继续革命的方式将民族解放革命引导上社会主义的道
路。
这成为中国革命的最根本的遗产,给仍在新旧殖民主义桎梏中的人民带来希望和方向,它
赋予了新中国和她的现代民族精神以不可磨灭的反帝品质和正义的力量。
也正是由于这个反帝反殖的共同规律,亚洲被压迫民族发现了他们所共同拥有的命运?
也从他们伙伴民族的反帝反殖斗争中找到了资源和支持。在整个二战前时期,中国成为朝
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的抗日救国的仁人志士的避难、集资、学习的目的地。缅甸的昂山
曾
经计划投奔延安;而胡志明、金日成等一大批朝鲜、越南的民族解放活动家则长期以中国
为根据地,和中国的革命者结成了毕生的友谊。
二战结束时日本殖民帝国一经瓦解,殖民地地区要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要求?
会变革的巨大能量就象洪流一样奔泄出来。对这一点,对于已经来到亚洲太平洋舞台中心
的美国,心中最清楚。和日本相似,美国在向外殖民开拓方面也是后来者,也曾热衷于“
反对
老牌帝国主义”等口号。美国从建国起就怀着世界上“第一个民主新国家”的自负和“自
由的最后希望”一类救世主的心态,在亚洲民族面前,更具有了“优越的白人来拯救愚昧
落后
的民族”的自高自大感。在自由女神的神圣光晕之下,美国的战略目标也很清楚:那就是
控制和驾驭正在蓬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力图把新兴国家纳入到美国的自由主义意识形
态和
世界市场型的经济体系内来,从而使美国的价值观主导全世界、美国的资本统治全世界。
“八弘一宇”的神话破碎成瓷片,一个新的神话却要登台亮相了,这就是“美利坚帝国征
服
之下的和平(PaxAmericana)”。 美国为担任这个角色,经过了充分的
准备: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增强了战略优势,确立
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发了一笔巨大的战争财。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垄断资本共获取了870
亿美元的利润,至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工业资本,四分之三
的国
际投资,拥有黄金储备20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当然还有美国颇为玄耀
的核武器垄断。由于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时它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有两百
多万
军事人员,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和海军战舰出现在太平洋沿岸几乎所有的港口和大城市。日
本投降后,遍布太平洋上原来由日本托管的六百多个岛屿,全部转到美国的控制之下。一
九四
六年十一月,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一个托管方案,计划将所有交联合国托管以及以前由
英国等国托管的岛屿全部交给美国,并作为“美国国土的一部分”来统治。美国趁大战硝
烟未
散,就和很多国家签订军事条约,从而使一批美国军事基地在太平洋所有地区都建立起来
(包括一九四六年和蒋介石政府签订的出卖中国利益的“三十年船坞秘密协定”和“中美
友
好通商航海条约”)。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美援协议和商业协定,整个亚洲太平洋
地区成为美国货畅通无阻倾销市场。
这个庞大的“美利坚帝国征服之下的和平”统治体系,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从一
开始就有一个至为关键的支点,这就是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从美国占领日本伊始,就开始执行了前驻东京大使格鲁为代表的所主张的策略:即要?
战后日本出现稳定的政权,尽一切可能防止革命的发生,将日本纳入由美国所主导的世界
经济体系,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第一号盟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美的经济联系
就已
经发展迅速,只是被战争的爆发所打断。因此在太平洋战火仍炽时,日美两国的商界就已
经迫不及待地在展望战后美日经济合作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在日本的败局大致已定的时刻
,日
本的财阀、工商界冷静地看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根本上相一致,
而苏联或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则对他们形成威胁。因此,就在日本投降前夕,当财阀和工
商业
巨头们确信日本将由美军而不是苏军占领后,高兴得举杯庆贺④。另一方面,作为占领一
方的美国,对日本政府和大财阀精英阶层有格外的好感和宽待,这和美国对日本整个民族
的歧
视态度奇怪地结合起来。美国凭借实力取得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后,不顾盟国的反对,主张
将日本和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区别对待。“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个人政治取向也起
了一
定影响:具有强烈的保守反共意识的麦氏,与那些希望尽量保留日本军阀、财阀制度的政
界、商界一拍即合。日本战时政府的官僚人员被大量保留。甚至许多有战争罪行的原政治
人
物不久就东山再起。战后多次担任内阁首相的岸信介,就是一位被释放的甲级战犯。
在经济上,美国对战后整个亚洲大局有一个精心的安排:这个安排的中心思想就是将整
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转到美国的直接控制之下,将太平洋变成美国的内湖。日本将
成为联系美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中介。首先,日本将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在初期阶
段以
发展轻工业为主,并将其轻工业产品向东南亚国家倾销。这个计划一方面把日本牢固地栓
在美国的经济体系之上,另一方面,重新建立“工业日本、农业亚洲”的剥削体制。总之
,把
整个亚洲嵌入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边陲体系,在这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中,美国的位置在
塔尖上,作初级经济分工的亚洲广大地区被压在底层,日本则将成为美国在亚洲的落脚点
,一
个联系塔尖和底层的中介。一九四九年美国国务院官员乔治·肯南(GeorgeKen
nan)访问日本时明确提出“帝国向南发展”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帮助日本实现日本帝
国在
经济上殖民东南亚所未竟的事业。美国的重建计划的先决条件,就是在战后日本不发生革
命,经济保持在资本主义轨道上,从而得到日本工商业精英阶层的合作。
四七年后,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美苏间的猜忌、冲突越来越严重,?
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内战中节节胜利⑤。美国的战后全球政策由罗斯福所制订的和苏联合作
、削弱德日、鼓励非殖民化的方针,即所谓“雅尔塔秩序”,转向杜鲁门的与苏联对抗、
联合
英法旧殖民主义国家压制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对欧洲日本实行经济援助的政策。随着冷战
的到来,美国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财阀经济的有限的清算政策也发生质的逆转。美国开始
重建
日本财阀经济,加快了对日本工商业精英阶层的给好处、求合作的措施:一九四七年,麦
克阿瑟下令日本停止支付战争赔款,一九四八年宣布停止“鲍莱赔偿计划”所规定的重工
业拆
迁,并宣布停止解散财阀⑥。 即使是冷战到来之前,美国就已经对日本战争机器采取
了有选择的赦免行动。在麦克阿
瑟助手、负责军事情报的维勒比的坚持下,一批日本军事官员精英被保留了下来,日军的
化学战、生物战等特种部队,包括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被美军完整地保留下来。在中国
内战
后期,麦克阿瑟、冈村宁次和蒋介石共同策划,从过去侵华日军和特务中搜罗兵马,组织
“日本志愿军”干涉中国内战。冷战开始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日本更被美国视为“自
由
世界”在远东的“军火库”和“不沉的航空母舰”。在无可奈何地“失去中国”以后,美
国采取集中资源、“放弃中国、巩固日本”的亚洲战略,使日本成为美国封锁对抗中国的
重镇
和桥头堡。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图景:日本武士道征服“八弘一宇”
、称霸太平洋
的图谋,被一个同样宏大的图谋所代替;“大东亚共荣圈”的废墟之上,一个规模更大、
渗透更深的的帝国体系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先例的、具有空前巨大
支配
能力的帝国体系,它不再是主要依靠战争来进行直接的资源掠夺,而是以综合的政治、军
事、经济和文化手段,通过市场和附庸政权来控制财富的转移和积累,特别是在亚洲太平
洋
的很多地区,美国实际上取得了“如同统治美国本土”一样的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遍布
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军事基地如同从华盛顿伸出的一条条长臂越过大洋钳制着束手无策和垂
头听
命的亚洲,太平洋成为任由装载着各式核武器的美军舰队往来游弋的美利坚内湖。 “
美利坚帝国征服之下的和平”在口头上也支持民族自决,甚至每每自诩为给世界带来
民主自由的救世主。然而,我们将看到,在根据美国意志所进行的战后安排中,没有任何
亚洲人民的利益被考虑进去,二战的胜利果实被从亚洲国家人民的手中夺走,一个服务、
听命
于欧美发达中心的新的亚洲秩序又被建立起来。 下面,我们将考察这个帝国体系对于
亚洲将要争取民族解放的人民意味着什么,以及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个关键情节。
--
多少事,从来急;
渗透更深的的帝国体系被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先例的、具有空前巨大
支配
能力的帝国体系,它不再是主要依靠战争来进行直接的资源掠夺,而是以综合的政治、军
事、经济和文化手段,通过市场和附庸政权来控制财富的转移和积累,特别是在亚洲太平
洋
的很多地区,美国实际上取得了“如同统治美国本土”一样的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遍布
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军事基地如同从华盛顿伸出的一条条长臂越过大洋钳制着束手无策和垂
头听
命的亚洲,太平洋成为任由装载着各式核武器的美军舰队往来游弋的美利坚内湖。 “
美利坚帝国征服之下的和平”在口头上也支持民族自决,甚至每每自诩为给世界带来
民主自由的救世主。然而,我们将看到,在根据美国意志所进行的战后安排中,没有任何
亚洲人民的利益被考虑进去,二战的胜利果实被从亚洲国家人民的手中夺走,一个服务、
听命
于欧美发达中心的新的亚洲秩序又被建立起来。 下面,我们将考察这个帝国体系对于
亚洲将要争取民族解放的人民意味着什么,以及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一个关键情节。
--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6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