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千年海战随想录(上)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22:18:34 1999), 转信
浪尖上的械斗
在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孕育地球万物的蓝色海洋一直是人类炫耀实力的战场,
回首千年海战,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惊涛骇浪与炮火硝烟。
■假如回到从前
在人类面向海洋的现代,让鄙人再钻一次千年时空隧道,愿意选择的出口,是
600年前使中国人在世界航海史上自夸的航行———明初下西洋。
逆时针飞去,眼前再现的是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所率的樯桅相连的庞大舰
队———62艘船,士兵2.7万人,大舰长120米。他们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导航,七次出航,南下爪哇,纵横印度洋,直达如今的索马里。如此航海规模,比
其后几十年的哥伦布、麦哲伦远航队要大百倍,表明当时明朝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均
稳居世界首位。
看到这支舰队虽一时无敌手,我很是愿意面见那位宦官中的难得人才郑和,想
力陈一条意见:出洋时不要只搜集供皇帝赏玩的奇珍异兽,而要大搞能增值的贸易,
发展海洋经济方能丰国赋、强海军。
此后,广阔大洋完全让给了西方人。葡萄牙、西班牙于15世纪末开始的远航探
险,目标就是为了猎取财富。英国于16世纪建立舰队,干脆靠封海盗头子当将军。
当然,这一番后见之明,在当年不可能说动郑和,于明朝皇帝也不啻对牛弹琴。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和当权派的思维方式。古希腊、古罗马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
彼时就以海陆收入并重,而中国历朝的基本财源是田赋,外洋贡品可有可无,注定
了封建帝王们重陆轻海。直至清末建起北洋舰队,还是把它当成近岸浮动炮台,而
不懂得去争夺制海权。如此深重的历史积淀,注定了鄙人在时空隧道中的这次旅行,
恐怕只能是名符其实的望洋兴叹。
■惊心动魄的时刻
1161年9月,1000余艘新建的金朝大舰舷尾相连出海南下,与130艘南宋水师船
在胶州附近的黄海上遭遇,展开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火器的海战。此时,史书中无道
昏主的典型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三言二拍》中“金海陵纵欲亡身”一章的主角)
令水师从海路进入长江口,以掩护他率大军强渡。开战后,金水军想抵近以发挥弓
矛威力,宋军却用新发明的火箭“霹雳炮”在远处攻击,使金船大都起火燃烧,残
剩的舰只投降。宋朝水军靠火器优势掌握了制江制海权,使中国南北百年对峙的局
面得以维持。1274年蒙古南伐时,宋朝船队大部归降,南渡小朝廷才最终灭亡。
1588年7月31日,英吉利海峡上帆桅如云,硝烟弥漫。西班牙为报复运宝船被抢,
调动“无敌舰队”向英国进攻,展开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木帆船炮战。西班牙虽有战
船130艘、3万人(大半是准备登陆的步兵),出师后却遭暴风雨袭击先损失兵力1/
4。英国此时集中包括商船、海盗船在内的197艘武装船、1.6万水手迎击,相遇后
利用其火炮射程较远和船小灵活的优势,拉开距离进行炮战,使西军无法靠近发挥
接舷战的特长。随后,英国人又利用夜晚向西班牙大船发起火攻,西军抵挡不住绕
北海而逃,又有许多船只掉队被掳,最后只剩65艘船、1万人回到本国。这一战,使
英国奠定海上头号强国地位。
1862年3月9日下午,在美国诺福克港外,两艘以往从未见过的铁甲怪物在海面
上靠近到不足百米后相互开炮,炮弹射中对方后却都打不穿而跳飞。原来,这是内
战中的南军、北军各自刚建成的第一艘有装甲的蒸汽舰“弗吉尼亚”号(3500吨,
装10门炮)与“班长”号(1200吨、装2门炮)首次相遇。
由于此前的战船均为木质,双方都没有穿甲弹,这次用普通爆炸弹击中钢铁装
甲后就颗颗碰了壁。交战持续了4小时,两舰都打光了炮弹,却未损一船、未死一人,
双方只好转舵各回本阵。这次不分胜负的交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蒸汽舰之
间的炮战,开辟了世界海战史上的新纪元。
1942年5月7日,南太平洋的珊瑚海上马达轰鸣,炸弹呼啸,美日两国的航空母
舰队编队在相隔百公里之外,以舰载机展开海上大战。此前,人类的海战都是在目
光的视界之内使用武器,而这次双方只是用侦察机远远探明对手的位置,然后派飞
机前去投弹,同时各自起飞战斗机拦截来袭敌机,舰炮仅能用来对空射击。
在此次海空交锋中,美国损失重型航空母舰1艘,日本只损失轻型航母1艘,基
本打成平局,却开辟了人类海战史上又一新样式。
1967年10月21日傍晚,1700吨的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在埃及的塞得港外
巡逻,突然发现两个物体从空中飞来,炮手刚开火拦截,两声巨大的爆炸就使该舰
笼罩在浓烟中。
原来,这是70吨的埃及导弹艇发射的苏制“冥河式”舰对舰导弹。入夜后又飞
来两枚导弹,把该舰送进海底。50年代开始设计的对舰导弹在这次攻击中初试身手
后,各国海军纷纷把军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换成对舰导弹,舰载机也改头顶投弹为远
程发射导弹。
人类海战的主要方式由接舷肉搏、舰炮互轰和飞机投弹,发展到用导弹攻击。
(待续)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5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