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freet (§永恒的白马王子§守望一千年), 信区: Green
标  题: 台湾高中历史网上辅导课程  中国现代史(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8月14日12:21:0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台湾立瑞祥高级中学制作 

(七)战后政局 

一、中共势力的扩张 

俄占东北 
  
        依据「雅尔塔密约」所述,苏俄应于日本投降之后三周内撤离驻守东北之 
部队,然而苏俄一方面觊觎日军留于东北的居军事物资、一方面欲厚植中共的势力 
,所以将近晚了三个多月才撤出东北地区。 
        俄军前往东北地区的时候,美方协助国军进入华东、华北地区,主要是为 
了防止俄军趁机扩充其势力范围,夺取日军所遗留之军事物资。之后苏俄部队进入 
东北,日军投降,所有的物资全数由俄军收纳。而这些军事物资俄方之后皆提供给 
中共使用。根据估计,苏俄把在东北所得约可供80万人的装备,有四分之一交给了 
中共,使得共军在军用资源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补充。除此之外,苏俄更在东北进行 
了略夺行动,将日本于1931年在东北所投资几近20亿美金的轻、重工业设备占为己 
有,全部般运回苏俄国内。 

        苏俄为了略夺东北物资、以及扶持中共在东北的势力,所以迟迟不肯撤离 
东北所驻部队,而此举则引起了中国境内的不满情绪。1946年2月中旬,全国各地 
发起了维护国权的运动,重庆、汉口、济南、南京等地都有万余人以上的示威游行 
运动。俄国惧于我国民众的反俄声浪,于26日发表撤军声明,之后便一一撤离驻华 
俄军。然而在作撤离行动时则未通知我方接防,以使得中共能「趁虚而入」,所以 
在俄军完全撤出中国时,中共已有大幅度的成长。 

共军的解放行动 
  
        中共在抗战期间主要的目的便是藉由战事来发展自身的势力,所以虽然中 
共在日军后方建立了许多的「游击区」,但是则始终避免与日军作正面的激烈冲突 
,所以因战事而损失的部分并不多,因此在此时期中共势力成长的速度非常的快。 
  
        1945年8月9日俄军对日宣战之后,即向共军指示要一同进军东北。随后毛 
泽东即在延安发表谈话,内容主要是向日本进行大范围的军事行动,要扩大解放区 
域、缩小沦陷区域,以为「民主联合政府作准备」。10日,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内战 
,所以下令第十八集团军(原第八路军)指挥朱德所有部队留于原驻守地待命,但朱 
德不予以理会,于当晚以便「延安总部」之名义下令各部队要配合俄军作战,以及 
趁机扩充势力范围。23日,共军取得自张家口,以及在沈阳、长春由俄军提供的日 
军装备之后,武力因此更加壮大。9月11日,抗日名将马占山被共军包围,伤亡约 
三千多人。10月17日,共军开始准备进攻归绥的日军部队。而在此期间当中,国军 
正在各地接受日军的投降,各地的共军则趁机对拒绝投降的日军进行包围缴械的行 
动。 

        共军的种种举动深深的妨碍了受降行动的进行,于是国军开始逐渐往北进 
军,向共军展开肃清行动,于是共军在各部队中成立了「交通控制队」,专门破坏 
交通建设,除此之外,也利用决河的方式来阻止国军的北进。而这些破坏行动则产 
生了许多失业人口及难民,造就了许多社会问题。但因当时政府的裁军政策而使得 
共军纳收了这些民众,因而又更壮大了声势,实为对当时政府的一大讽刺。之后因 
美方介入,于是国共双方进入了「时战时谈」的党对党协商阶段。 

  
二、国共政治协商会议 

双十协定 
  
        对日抗战期间,中共便以与国民政府相对等的立场与之谈判交涉许多问题 
。抗战后,中共更以独立政府的姿态要求国民政府给予对日受降的权利。为了避免 
因此等问题而引起内战,8月14日蒋中正三次致电于毛泽东,邀请至重庆商讨国是 
,并且请美方大使赫尔利(Patrick J.Hurley)从中协调。27日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抵延安会晤毛泽东。28日,毛泽东率王若飞等人与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抵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此会议中我方代表为张群、王世杰、及邵 
力子,共方则由周恩来、王若飞出席。会中主要则以毛泽东之前所提出的四项要求 
为讨论重点。9月4日,双方开始商讨军队比例、地方政权等事宜。21日止,会议形 
成僵局,双方没有任何共识。10月3日,会谈结束。10日,双方签订协约,以「双 
十会谈纪要」发表,共方称此协约为「双十协约」,协约主要内容如下: 
1. 国共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的领导之下长期 
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2. 蒋主席所倡导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党派平等合法,是达到和平建 
国的必为之途径 

3. 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由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 
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以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 

4. 关于国大代表、国民大会组织法、选举法,及宪草案等问题,提交给政治协商 
会议处理 

5. 政府应保障人民受民主国家应受之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 

6. 承认一切党派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并享有合法地位 

7. 严禁司法、警察以外之机关有拘捕审讯人民之权利 

8. 由中共提出名单,释放汉奸之外的政治犯 

9. 积极进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之普选 

10. 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区实施计划,重划军区,确定征补制度,以求居军令统 
一 

11. 解放区问题再行商确 

12. 中共可于接获中央命令后自行参加受降工作 

        但中共对此协议不甚满意,所以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13日便下令展开全 
面攻势,以藉由激烈的手段表达共方的强硬立场,进而取得于下次谈判中较高的优 
势地位。 

  
马歇尔来华 
  
美方自抗战以来对于国共之间的冲突便使终扮演着调停的角色,由于中国的安定与 
否关系着整个东亚的和平局面,所以美国当然无法等闲视之。1945年12月15日,美 
国总统杜鲁门(Harry Truman)发表对华声明,要点如下: 

1.      国共应立即停止冲突,由主要政党代表召开全国性会议 

2.      以国民党为中国唯一合法之政府,并以此基础扩充,吸收各重要政治份子 
,参加政府工作 

3.      改编所有共军为国军 

4.      美方愿给予中国经济上之援助 

5.      交还东北于中国 

同时派遣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为特使来华进行调停工作,并令马歇尔,使 
其告知中国政府,在中国未获得统一前,美方则不给予任何物资援助。 

  马歇尔抵华之后,至重庆听取了周恩来、及民主同盟人士罗隆基、张澜等人的 
意见。27日,国共恢复双方会谈。1946年1月5日,我方派遣张群为代表,与中共代 
表周恩来、马歇尔成立「三人小组」,商讨国共之间的冲突。7日,会谈开始举行 
,10日,会谈结束,议决如下: 

1.      国共两党之部队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2.      除另外规定,一律停止所有军事调动行为 

3.      停止一切阻碍、破坏交通线的行为,拆除所有阻碍交通线的障碍物 

4.      为实行停战协议,由国民政府、中共、美国代表各一人于北平成立「军事 
调处执行部」,所有训令及命令须由三方同意,以国民政府主席名义经军事调处执 
行部发怖之。 

此决议定于1月13日晚12时生效,然中共则趁未生效前大肆扩张,但整体来说仍在 
13日晚暂时停止了战争。14日,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开始运作,我方代表为郑 
介民,共方代表为叶剑英,美国代表为罗伯森(Walter S. Robertson)。随后「军 
事调处执行部」派遣四个停战小组前往各地督察,然其成员亦为我方、共方、及美 
方代表各一人。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由各政党及社会等重要知名人士所组成的全国性政治协商会议于 
重庆召开,各政党代表如下: 

政党名称     代表人士 
  
中国国民党   孙科、陈立夫、王世杰、绍力子、张群、张厉生、陈布雷、吴铁城 
等共八人 
  
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陆定一、王若飞等共 
七人 
  
民主同盟     罗隆基、张澜、张君励、张东荪、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章伯 
钧、张申府等共九人 
  
中国青年党   余家菊、曾琦、常乃德 杨永浚、陈启天共五人 
  
社会知名人士 傅斯年、王云五、郭沐若、胡霖、李蠋尘、邵从恩、缪嘉铭、莫德 
 (由各党派共 惠、钱新之等共九人 
同推举) 
  

会中主要以「双十会谈纪要」作为讨论的重点,并且在举行十次的全体大会之外, 
又细分出许多项目的讨论小组,分别进行各项问题的研讨。31日,会议结束。主要 
的协议如下: 

    政府组织改组方面: 

1.      国民政府委员为四十人,半数由国民党员担任,其余则由国民党以外的人 
士担任 

2.      对于牵涉变更施政纲领的议案须获得出席委员三分之二的同意 

3.      行政院各部会长官及各部会之政务委员均可由各党派及无党籍的人事参加 
  

    和平施政纲领方面: 

1.      遵奉三民主义为建国之最高原则 

2.      在蒋主席之领导下,建设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3.      确认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的唯一途 
径 

4.      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问题 

    军事问题议案方面: 

1.      军队属于国家 

2.      军党分立、军民分治、以政治军,各政党及个人不得以军队作为政治斗争 
之工具 

3.      改组军事委员会为国防部,隶属于行政院,并于内设立建军委员会,由各 
界人士参加 

4.      军事三人小组立即商讨改编共军事宜 

    国民大会议案方面: 

1.      定于1946年5月5日召开,制定宪法 

2.      新增台湾、东北等新增区域及职业代表150名 

3.      新增各党派、社会贤达等700名 

    宪法草案修改方面: 

1.      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制定五五宪草修正案 

由政治协商会议中所达成的共识,可以说是国民党从训政体制走向宪政体制的一份 
计划书,在中国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中,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之后 
国共双方却没有因此而尽释前嫌、携手合作,在彼此缺乏信任的态度上,继续在政 
治、军事等方面发生冲突。在此同时,也间接的表示此会议的最终仍以失败的下场 
作为结束。 

  
国共军事冲突再起 
  
1946年2月14日至25日期间当中,由马歇尔、周恩来、及张治中所成立的「三人小 
组」举行了数次会议,主要商讨共军的改编问题。在完成整个军队的编制工作以后 
,马歇尔便以「三人小组」为中心成立一个「和平观察团」,前往各地区巡视,以 
了解实际成效。3月5日,马歇尔至延安访毛泽东,基于毛泽东的对于国共双方的善 
意表示,马歇尔认为国共关系已稳定下来,于是便于3月11日离华返回美国。 

        然而在马歇尔离华之后,共军不顾之前的停战协议,在东北地区展开了大 
规模的攻击行动。马歇尔听闻国共内战再起之后,于4月18日再度返华调停。随后 
于6月6日第二道停战令颁怖,规定自6月7日中午12时起至22日中午12时双方就地停 
战,之后此停战令则又延长至30日中午。但是7日下午,东北的共军即向国军进攻 
,国军为遵守停战命令,所以只有退守,并未加以反击抵抗。6月9日及19日,共军 
杀害了调处小组的雷奋强、郭子祺两位少校。马歇尔随即召开「三人小组」会议, 
并决定双方恢复6月7日正午的状态。可是共军依然进行全面性的军事行动,并开始 
策动反美运动,而这一连串的反美行动均造成美方严重损失。但马歇尔将此一切归 
咎于国民政府,并向杜鲁门提出停止出售军事武器于我国之意见,直到8月18日, 
杜鲁门正式宣布此命令。然而在8月之后,国军便正式地开始向共军展开歼灭行动 
。 

  
僵持的政局 
  
在国共双方的军事行动上僵持不下时,政府中央便成为另一个国共「战区」,由于 
中共的终极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取得中国的统治权,所以很自然的便把重点放在政 
府组织的改组,以及国民大会的召开两项议题上。原本依照政治协商会议所达成的 
协议当中所述,国民大会应于5月5日召开,但中共方面则主张在国大会议召开之前 
应该先完成政府改组工作,并要求与民主同盟共占国民政府委员席次14席,即对国 
民政府委员会的重要议案拥有否决权。双方因此产生争执,并且一直无法获得妥善 
的解决,也因此中共方面迟迟不肯提交国大代表名单,于是国民政府便只好将国民 
大会召开的时间延到11月12日举行,但是共方则又借口以违反政治协商会议的规定 
,所以宣布11月12日所召开的国民大会为非法,双方呈现僵持对立的状况。   

8月14日,蒋中正为了打破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因此发表文告,有6点主张如下: 
  

1.       国民大会须于11月12日如期召开 

2.       遵守政治协商会议的之决议 

3.       扩大政府基础 

4.       遵守原调处之议案 

5.       政治问题以政治方式解决 

6.       实施军队统编 

9月3日,蒋中正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于「三人小组」外,又成立「五人小组」以讨 
论政府改组及国民大会的问题。20日,共军占领张家口,并陆续调往部队前往,国 
军为了保护平津一带,所以便开始对张家口一带的共军进行反击。30日,周恩来向 
马歇尔表示,若国军不停止其军事行动的话,中共便认为国民政府即是公开表示双 
方关系全面破裂。然而在政府多次让步下,并依中共要求停战,但中共却依然咄咄 
逼人,在政治方面提出许多要求,所以最后双方并未达成协议,加上共方也没有谈 
判的意愿,因此在停战日期过后,国军便进军收复张家口。 

  
国民大会 
  
虽然国共之间的问题无法取得共识,但国民大会也不能因此无限期的延期,所以国 
民政府决定如期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11月8日,蒋中正为了使中共参加国民 
大会,所以颁布了第三道停战令,全国军队必须在11月11日正午停止战斗,驻守原 
防区。马歇尔也向周恩来劝导,促请共方参与国大会议,然周恩来则响应国大会议 
如不延期,中共便会独立召开国民大会。11日,中共延安总部正式发表声明,要求 
国民政府立即停止国大,并撤出于解放区内之军队。12日,蒋中正仍呼吁共方能参 
加会议,但在国大延会三天后,中共及民主同盟代表依然未出席,于是国大便于 
15日复会。 

19日,周恩来以筹划「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为由返回延安,12月3日,周恩来致 
电给于马歇尔,表示国民大会的召开表示政协决议已经被破坏,也就是国共谈判的 
基础已不复在,中共方面为了因应全国人民对于民主和平的需求,认为只要现行召 
开的国民大会立即解散,并恢复1月13日停战令之前的军事位置,双方谈判仍然可 
以重新开始。马歇尔将此讯息转达蒋中正,政府则对于此意见无法接受,于是共方 
驻南京的发言人便表示:「中共军已在各地先发制人,奋斗到底。」 

  
沈崇案 
  
然而中共虽然决定「先发制人」,但是仍然怕美国转向支持国民政府,所以便开始 
制造许多事端,策动反美行动。恰巧就读于北大先修班的中共职业学生沈崇与美军 
伍长皮尔逊结识,所以12月24日晚,中共便设计由沈崇引诱皮尔逊与之发生关系, 
再由中共事先派人埋伏的人当场发现,指称「美国人强奸中国人」,之后便不断地 
大肆炒作此事件,史称「沈崇案」。 

由于当时驻华美军因「中美新约」之规定,并不受中国法律之制裁,所以各地美军 
的肇事事件便时有所闻,加上「沈崇案」的出现,全国上下反美的情绪更是答达到 
高点。杜鲁门见马歇尔的调停行动无成,加上中国反美浪潮高涨,于是便下令召回 
马歇尔。1947年1月8日,马歇尔黯然返美。29日,美方终止美国政府与「三人小组 
」及「军事调处执行部」之关系,美方的调停行动在此彻底的失败,国共之间的和 
解行动也在此划下一个句点。 

  
三、国共军事风云 

战局转变 
  
        在当时,中共主要势力范围是在东北及华北地区,因此1947年11月30日, 
政府任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司令」,指挥华北地区之军队。1948年,任卫立煌为 
「东北剿匪总司令」,并在同时下令各省成立保安司令部,以防止中共趁机破坏。 
而这一切措施便是因应中共于1947年秋后所展开全面性的攻击行动。而之后中共所 
展开的全面性攻势也使得国军逐渐趋于劣势,主要的因素如下: 
1. 「哈尔滨协约」的签订,使得苏俄持续支持 

2. 中共控制农民、掌握充沛的兵源,实施「人海战术」 

3. 交通建设被共军破坏,军事装备、物资无法运输,城市陷于孤立 

4. 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情形严重,经济趋于崩溃状态 

5. 政治斗争不断 

6. 因不满裁军政策,愤而投共者众多 

        然而这些因素始终无法获得有效的解决,所以最后使得国军在剿共行动上 
连连失利,失去原有的优势局面。 

        1948年间,国共战局有了180度的转变。1月至7月当中,我方各城市随着 
共军的侵占而一一被孤立,直到7月底,中共于华北、华中的「解放区」已形成共 
同作战的态势。 

  
徐蚌会战 
  
        1948年11月,辽渖战役结束,我方损失近五十万的兵力。之后,中共动员 
约六十万的兵力对苏北及皖北地区的国军进行攻击,但因当时天候影响,国军机械 
化失去应有的战力,同时共军实施人海战术,并对国军加以包围,历经两个多月后 
,国军惨遭失败,兵团司令邱清泉、黄伯韬及军长杨干才等人战死殉国,伤亡官兵 
约二十万人,史称「徐蚌会战」或「淮海战役」。共军「徐蚌会战」的胜利,也奠 
定了中共日后获得最终胜利的基础。在此战役之后,长江以南的都市便直接遭受到 
共军的正面威胁,战局因此有了决定性的变化   

莫斯科协议 
  
        在华北、东北地区的战局趋于稳定之后,中共为求在军事行动上能更有所 
进展,于是便又向苏俄请求进一步军事协助。于是1948年12月,中共便与苏俄签订 
「莫斯科协议」。要点如下: 
1. 中国境内之矿产,应给予苏俄优先开采 

2. 苏俄有权于东北、新疆驻扎军队 

3. 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共军应倚靠俄军作战 

4. 苏俄负责建立苏俄与中共联合的空军武力 

5. 扩大中共组织,并于中国建立远东共党情报中心 

6. 若欧洲爆发扩及苏俄之战争,中共应派遣十万兵力及劳工一百万人支持 

7. 苏俄承诺尽速训练及装备共军 

  

        在苏俄的之支持之下,中共势力急速的扩大。虽然美方也有对国民政府提 
供些许援助,但在整体面来讲仍起不了作用。因此政府实力日趋势微,除了在军事 
行动上丧失了优势,同时也失去了在谈判桌上与中共平等之地位。 

  
四、赤色中国 

蒋中正引退 
  
徐蚌会战后,国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因此国内响起一片谈和的声音。1948年12月 
25日,「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与「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率先电请中央政府向 
中共提出和谈。此外程潜并要求蒋中正下台,之后众多省份之参议会会长也纷纷响 
应,以便于与中共进行和谈。在当时则有一种说法,认为若蒋中正不下台,则美国 
则不会对华进行援助、中共也不会进行和谈行动。因此蒋中正便于1949年发表元旦 
文告,声明若为了促成国内和平则不计个人之进退。8日,蒋中正接见行政院长孙 
科等人,商讨与共议和之问题,之后便于21日宣布退位,是日,副总统李宗仁即宣 
布就任代总统之职。 

虽然当时国内主和意识强烈,但仍有许多知识分子对于和谈仍感到不以为然,如傅 
斯年(当时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便曾致函于李宗仁,强烈表达反对和谈之立场。而 
蒋中正对于和谈亦不具任何信心,因此在引退之前,便把空军和军火,以及国库内 
的资金财产运往台湾,以巩固后方、预留退路。此外也加强了地方的防务措施,防 
止中共趁机介入渗透。而蒋中正此种种行动,均是为谈判破裂所作的预防准备。 

  
国共最终谈判 
  
1949年1月8日,行政院经蒋中正同意,命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吴铁城表示政府 
和谈之意愿,并由立委黄绍竑与中共代表交涉。但当时中共并无议和之意,因此拒 
绝了和谈,并且更进一步地要求政府投降。1月14日,中共趁政府有和谈之意,便 
提出八项和平条件,要点如下: 

1.      政府应下令停战 

2.      废止现行宪法 

3.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4.      惩办战犯 

5.      进行土地改革 

6.      废除中美条约 

7.      召开新政协会议 

8.      释放全国政治犯 

1月19日,政府决议先与中共无条件停战,再派遣代表进行和平协商。1月22日,李 
宗仁提出七项措施以进行和平协商,要点如下: 

1.      取消全国戒严令 

2.      解散用于政治犯之特种刑庭 

3.      释放所有政治犯 

4.      取消管制报纸、期刊等法令 

5.      以中共所提出八项和平条件为和谈基础 

随后行政院以邵子力等人为代表与中共进行会谈。然共方仍拒绝进行和平会谈,在 
经过一番波折之后,于3月25日,李宗仁以邵子力为首,正式成立和谈会议之代表 
团。26日,中共提出三项决议,要点如下: 

1.      谈判日期为4月1日 

2.      谈判地点为北平 

3.      派周恩来等人为和谈代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 

30日,政府于广州举行之联席会议议决五项和谈基本原则,要点如下: 

1.      和谈前须实现停战之事实 

2.      不得变更国体 

3.      宪法须经由法定程序修改 

4.      必须保障人民之自由及生活方式 

5.      首先实施土地改革,但不得以暴力实行土地革命 

4月1日代表团抵北平,5日双方和谈开始。然而会谈中中共所提出之条件极尽恶劣 
,李宗仁实在无法接受,因此主张隔江而治。然而中共无论是战是和,都要求渡过 
长江。在13、15两日的正式会议后,中共便要求签字,并以4月24日为最后期限。 
李宗仁在共方如此强硬的施压下,因此准备对中共屈服,然而此举动却引发了主战 
派的极度不满,此外,以白崇禧为首之各路将领也纷纷致电于李宗仁,表达绝不让 
步之立场。4月20日,政府下令于北平之和谈代表团拒绝中共之要求,并且速返南 
方,然而却不料代表团则表示以向中共投降,拒绝南返。 

  
政府迁台 
  
1949年4月国共谈判破裂之后,李宗仁负气怠职,蒋中正又已引退不便过问政事, 
政府中央因此失去重心,战事也急速的趋于恶化。至此,国军由原先的绝对优势, 
转变成绝对劣势。 

在共军的侵略之下,各地一一失陷,再加上李宗仁无力挽救此时的局势,所以蒋中 
正便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出面介入。于是1949年4月27日,蒋中正便发表告全国同 
胞书,强烈表达了勘乱的决心。此时,美国政府于8月发表白皮书,表示国民政府 
剿共行动失利并非美方支持不足所导致,而是国民政府自身的行政策略产生了问题 
,在在显示出美方欲摆脱对华政策失败之责。 

之后,政府在共军之逼迫下,先后迁都数次,4月3日南京撤守后,政府迁至广州。 
10月12日因广州战事吃紧,所以移往重庆办公,11月29日,则迁至成都,最后于 
12月27日成都撤守后,政府播迁台北,也开启了国共日后台海两岸对峙的局面。 


  
五、台海对峙 

俄援中共 
  
在1946年11月国打大会议召开之后,中共方面认为在政治方面无法有明显的斩获, 
所以便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军事上。从1947年之后,共军便逐渐放弃过去的番号(八 
路军、新四军等),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开始整编各地的共军。而国军 
也在此期间当中举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收复了许多原本被共军所占领的「解放 
区」,除此之外也攻下了共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对于中共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及打 
击,因此在战况如此不利的情形下,中共便开始向苏俄请求援助。 

1947年5月20日,中共代表林彪等人与苏俄代表签订了「哈尔滨协议」,协议要点 
如下: 

1.       苏俄承诺在外交及军事方面全力支持中共 

2.       苏俄与中共共同合作发展东北经济 

3.       中共承认苏俄拥有对东本铁路与空中交通之特权 

4.       苏俄允诺经常供应中共50架军用飞机 

5.       苏俄承认将缴收之日军武器分二期全数提交给中共 

6.       苏俄承诺将东北所有受苏俄控制之军用物资全部估价售与中共 

7.       共军在战况紧急时可由北韩转进苏俄境内 

8.       国军若发动两栖登陆作战时,俄军应秘密协助共军作战 

9.       苏俄允许中共于北韩建立空军训练站 

10.  中共应提供关国民党及美军在华行动之情报 

11.  中共于东北之物资,除去本地所需之外,其余全数供应苏俄 

12.  苏俄协助中共取得新疆之控制权 

13.  辽宁、安东等省规划成特别区域,由北韩军驻守,于未来合适之日并入朝鲜 
  

于此协约签订后,共军自俄方获得可供给五十万部队所使用之装备。然而对于苏俄 
此持续性地对中共进行援助行动,所造成的影响亦是深远而且长久的,也因此使得 
日后国共双方之间的战局产生出了极大的变化。 

  
动员勘乱 
  
        1947年6月底,国共之间的谈判完全破裂,于是双方的冲突便由讲台移到 
了战场上。28日,国民政府最高检察署下令通缉毛泽东。7月4日,政府通过「励行 
全国总动员堪平共匪叛变方案」,即宣布动员勘乱时期的开始。18日,政府取消了 
中共国大代表、国委会委员之保留名额,以及参政员的名额,并且开始对「解放区 
」展开全面性的攻击。之后数月内,国共双方战事不断,但由于苏俄于此期间当中 
不断给予中共支持,因此1947年11月,美方便恢复了对我方的援助行动。   


宪政体制的实施 
  
         1946年所召开的国民大会即以制定宪法为主要目的,虽然中共方面始终 
拒绝参加,但国民大会依然在12月25日三读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 
1月1正式实施。在宪法实行后,1947年11月21日举行第一届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 
3月29日,国民大会召开,主要以选举总统及副总统为重要目的。4月16日,国民大 
会公怖由蒋中正及居正为此届总统候选人。19日,蒋中正当选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 
任总统,29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并于5月20日宣布就职。随后于24日,蒋中正 
经立法院同意任翁文灏为行政院长。25日,翁文灏开始组织行政院内阁,于30日公 
怖各部会首长名单。至此,中华民国开始走入民主宪政体制的时代。

--
战争中是没有理智的
战争的意义是由胜方描述的
最终的胜利可以使以前所有的失败都变得毫无意义
战争是胜利者的战争
利益永远是战争的动力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0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