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史海钩沉:故宫国宝如何被国民党运到台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9日12:28:4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AreFamily 讨论区 】
【 原文由 tst 所发表 】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1965年台湾当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在台北市郊建中山
纪念堂时,同时建成的。当年11月,中山纪念堂、故宫博物院同时宣布开幕。
自1933年起,故宫古物南迁,跟随古物的一批学者和行家里手,押运着近两万箱故
宫历代皇帝收集的无价之宝,在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往来跋涉一万多公里,未曾遗失
或打碎一件古物。古物的六分之一计2972箱,约239000余件,于1948年运到台湾。在这
战火纷飞的15年中,故宫国宝的沧桑历史,记载很少。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
者,于1982年采访了当时跟随古物的三位学者,撰写了《故宫国宝话沧桑》一文,在《
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
美籍华人张君寄笔者一份,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1924年1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限令18岁的逊清末代皇帝溥仪半日后离开紫禁城皇宫
。溥仪离去后
故宫藏品
两周,一小批大学教授和学者由学生协助开始点查宫内的珍宝。工作人员中,那志
良19岁,刚离开校门;吴玉璋20岁,是位大学生。几百万件古物都要清点登记,除了瓷
器、玉器、铜器之外,还有一部共七万九千多卷的《四库全书》。清点工作进行了近一
年之久。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自明代中叶以来,不准老百姓擅入的紫禁城
就此开放。到了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他们一下子就距离北平只有240公里。政府
通知博物院把最有价值的艺术品速行南运,以策安全。
要决定什么应该运走,什么要留下,是个艰巨的任务。那志良说:选件固然重要,
如何保护古物不会因撞击、受潮、过干和白蚁为患而损坏又是另一回事。最后我们把北
平城内的古玩专家找来,教导正确的包装方法。装箱的工作差不多进行了一年多时间。
1933年春才竣事,共装了19557箱,每箱1米长、高和宽均为50厘米。由火车南运,由若
干工作人员押运。除了专家和武装守卫之外,列车上并没有其他客人。
1933年2月5日晚间,从紫禁城到车站沿途,日落时分就开始戒严。那志良回忆说:
“他们吩咐我们,要等到天黑才启运。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车站,由军队护送,沿途
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急驰的辘辘声之外,听
不到一点别的声音,使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大家连夜静静工作,把全部箱子装上两列火车,黎明时分开车南下。一路只在添煤
、添水时停车,那志良说:“每次停车,我们就下车沿着铁轨由前跑到后,把每个车箱
的封条,都检查一次。”
两天后,载运古物的列车到了浦口,停在靠边的轨道上。那志良说:“军队守卫列
车,一直守了一个月。因为南京没有适当地方收藏这些国宝。”最后,由水路把这批国
宝运往上海。在上海存放了近4年。在这个时期,南京扩建朝天宫以贮存这批国宝。
1936年底,朝天宫扩建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也就留在南京办公,还计划举行展览会
。但抗日战争在1937年7月爆发了。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这时南京也有危险。中国政
府迁往长江上游的重庆,并下令撤退古物。
同时撤运所有的古物根本不可能。工作人员分为三队。他们要尽快分途离开南京,
到达目的地后,静候战争结束。
那志良随同第一队离开了南京。这队的80箱古物由船和卡车运往1000公里外的长沙
湖南大学图书馆。不久又接到命令要他们离开长沙。
“这真是英明之见。”那志良说,“我们离开才不过一个月,湖南大学就被轰炸,
夷为平地。”
几星期后,向西南走了930公里到安顺县,在城外找到一个天然洞窟。他们把洞窟加
固,在洞里建办公室和贮藏库。至此这一队长途跋涉已经一年多了。
南京方面,杭立武当时是中英文化协会总干事,获委托负责办理古物搬运。每箱都
贴有装箱和点验者签名的封条,每个封条都照了相,每次开箱时,都要经过同样的手续
。
故宫国宝南运路线
杭立武说:“这时候南京市内人心惶惶,几十万人都在设法逃离南京,找运输工具
和挑夫都极端困难。”不过杭立武终于设法包了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船,把第二批古物
运往汉口。
日军继续进逼,第二队又从汉口转移内地,到翌年秋季才到达陪都重庆。1939年春
,日机轰炸重庆,几乎炸中这批国宝。古物箱又再次装船,这一队再向长江上游西行50
0公里到乐山去。他们到达宜宾还没有问题,可是在那里又需另找交通工具。船只难找,
而且光是把古物从原来的船上卸下再装上另外的船只,就花了近两个月之久,结果九月
中旬才到达乐山。
最后一批7000多箱由吴玉璋和另外二人负责。他们设法在日军进行臭名昭彰的“南
京大屠杀”之前一个星期搭火车离开南京。南京市内日军奸淫掳掠血洗全城,屠杀无辜
平民至少有30万人。
载运这批古物的火车,到了徐州停车添煤、加水。“我们的列车刚到站内停下,日
本飞机就出现了。”吴玉璋回忆说,“我们当时就知道迁运刻不容缓,而且越远越好。
”
第二天到了郑州,吴玉璋下车去和站长商量调拨火车事宜。等他回到货运调车场时
,见到几列车陷于火焰中。“我真急疯了”,他说,甚至于在追述这件事时,人还很紧
张。“我找不到我们那列火车。向人打听,一个人说见到那列火车烧了,另一个说爆炸
了,我觉得一切都完了!最后,我发现驻军已把火车开走,我后来又回到那列车上。从
那时起,我才知道大家和我们同样关心国宝。”
大约一星期后,奉命前往支援其他运送古物队的那志良在西安遇上了吴玉璋,两人
一起到宝鸡去,因为吴玉璋所押运的那批古物,已经到了宝鸡。这批古物存放在两座大
庙里,由地面到房顶堆得满满的。吴玉璋的家眷,这时也已逃出沦陷的北平,到达宝鸡
。
宝鸡吃紧时,他们又要前往170公里外的汉中。其中要越过海拔3000米的秦岭。这时
运输工具都要额外加钱。两地之间没有铁路,只能用卡车装运,每辆卡车至多能装载20
箱左右。花了48天总共装了300多车,才把他们押运的古物全部运达汉中。可是这时汉中
也不安全,一个半月后,他们又奉命把古物运往成都。
成都在500公里外。路上过河而没有桥,只好造木筏暂充摆渡。10个月后到达成都,
发现成都的情况不理想。城市很大,地势平坦,没有坚固的楼宇,也没有山可以挖山洞
。
“我们要找个可以安定下来的地方,”那志良说,“一个可使我们安定过日子的地
方。”古物再次启运,这次是运往150公里外的峨嵋县城,那里安谧,有很多庙宇。这一
队就在峨嵋的那两座大庙里住下。一住就是7年,后来在成都开过展览会。他们开箱取出
古物,首先取出清宫所藏几万本价值连城的古籍。这些古书必须要过过风。
1942年,那志良自1933年便别离了的家眷——太太和三个孩子,从北平逃出与他团
聚。“那好了”,他回忆说,“我们一家又在一起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过12年离乱,古物终于可以回南京了。可是战后运输工具缺
乏,不能冒险在崎岖的道路上运回古物。到1947年3月,三个队才离开战时的避难所,在
重庆集合。
1947年初夏,全部古物和人员终于由九艘轮船沿江顺流而下运回南京。他们立即恢
复中断了9年的工作,把国宝运入朝天宫扩建的部分,开箱整理并且开设一个临时展览厅
。
不论他们的生活多么艰苦,博物院工作人员始终团结一致,一心保护这批国宝。不
管个人的政治信仰如何,他们始终比肩抗日。但对共同的敌人作战几乎刚刚停止,蒋介
石又挑起内战,共产党在中国各地军事上占上风,又取得人民的支持,博物院的职员也
不例外。
1948年徐州会战后,南京受到威胁,蒋介石计划在台湾建立最后立足点,于1948年
11月决定将故宫国宝和南京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的藏品及外交部
部分重要档案也合并一起运往台湾。但当时可以运送这些珍贵古物的只有两艘军舰和一
艘商轮,只能运送其中一部分,无法全部运走。不得不作进一步的决定。
1933年,他们从北平运出19557箱,这时只选出2972箱,大部分是清宫收藏的精华,
包括历代名画及书法、清宫全部藏书和最精美的宋瓷。总数约只是故宫国宝的六分之一
。其余的不得不留在南京(其中大部分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达台湾后,古物最初贮存在台湾中部工业中心台中市的糖厂仓库里。但这些仓库
也不是储放国宝的理想地方,于是在50年代初,这批珍藏又迁移到附近一个名叫北沟的
小山村。在北沟存放了差不多15年,直到1965年11月在台北市郊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
故宫博物院新址建成并宣布开幕。
现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亚洲著名展览馆之一。中国艺术文物藏品共有60余万件
,其中书画5749件,善本书150688册,其中有历代重要刻本、佛经、藏文喇嘛经和满蒙
文史籍等。 (宋伯良)
--
网络文学电子期刊《丁香雨》 最新一期 已经在五月五日推出!
欢迎到 lilacpark版精华区 来看我们自己的电子期刊!
web版网址为 http://gaea.hit.edu.cn:99/
电信网用户请访问 http://lilacrain.wenxin.ne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35.6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