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nho (followParty), 信区: Green
标  题: 蒋介石临终秘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9 12:38:18 2002) , 转信


解密:蒋介石临终秘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
     
发贴人:大眼虫[155515]   10-23 13:48:40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毛给蒋的自尊压力太大,蒋至死未放弃
“讨毛”的呼吁,毛泽东成为蒋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对外他无法作到轻松地讨论毛
泽东,更谈不上称毛泽东一句“老朋友”。他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中共接触。 
    
    但“国”在他的心中。1974年元旦,南越派军舰闯入西沙。 
    
    蒋激烈拍案: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
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南越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
请示,毛泽东同意,并特别强调“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磨擦,中共海军军舰
在东海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4艘导弹护卫舰
却鲜明地站在东引岛一侧,准备通过。午后正坐在安乐椅上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了这个报
告,不由一顿,后不假思索地幽幽一言,“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
中共舰只顺利通过。毛泽东精明地考了“老朋友”一下。 
    
    人老情切,蒋介石的思乡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愈加炽烈。 
    
    1975年元旦,他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
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来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
的信息。毛泽东反应了,他曾对二度复出担任第一副总理的******说:两岸要尽快实现“
三通”,你可以****我去台湾访问。没等共产党回音,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
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
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
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没有等到回音,蒋介石永远地走了。 
    
    历史的遗嘱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人悼念亡者的传统节日。早晨,久卧病榻的蒋介石坐在
轮椅上,以久已不见的笑容迎接前来请安的儿子。临别嘱咐经国:“你应好好多休息。”
夜幕降临,蒋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钟响起前的10分钟,蒋衰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9
岁。儿子经国倒地痛哭,据老蒋贴身侍卫回忆,当准备移灵时,天上突起隆隆雷声,继之
一阵倾盆大雨如排山倒海而来。蒋经国将之附会为“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把自己的梦想留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悲的梦
。他年复一年充满激情地发表着“反攻”的文告,宣布着“反攻”的时间表,作着“反攻
”的计划(设计出了一千多种方案),如他自己所说:“无一日中断”。人们笑他不自量力
,痴人说梦。事实上,“复国”于他,与其说是可笑的“梦”,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
犯的“信念”;一个在美国(请来的“保护神”)赤裸裸祸心下,蒋给自己、给台湾贴的特
殊护身符;一个在20多年漫长岁月中,蒋唯一赖以维系支撑这个海中孤舟上的生命群体在
孤独彷徨中苦斗向前的精神法宝。他的固执、傲慢、自大造成了台岛飘移在母体之外的悲
剧,而他未泯的中国心又让他全力用“反攻”梦想将台岛命脉拴在母体上。他要回去!他要
让美国、让岛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国民党带台岛回家的坚定不懈的决心与信心。或许他
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远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这一生信念、
奋斗的意义留在遗嘱中: 
    
    “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从本党
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
、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义,光复大陆国土,……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
达成国民****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勿怠勿忽。” 
    
    世间最强者正是最弱者。蒋的政治包袱背得太重了,他至死也不肯平实地阐述自己的
回家之路。恐惧使他严严地封闭了通向大陆的门窗,人为地堵住了通向大陆的通道。两岸
一家,却天涯隔断,38年骨肉难聚、望穿秋水水化泪啊!40年,两岸写就了一首感天撼地泪
迹斑斑的民族长恨歌。 
    
    多少人遥望故乡梦断肠,骨肉难聚泪行行;多少家庭散失难聚、离恨黄泉。老同盟会
员吴稚晖死时遗嘱将其葬在金门附近海域以贴近大陆。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
”的于右任老先生,孤独无依,深念大陆的妻子儿女,无以释怀,抑郁苦闷,于1964年11
月逝于台北。病中写下三章哀歌堪为人间离情绝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
,有国殇。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便再未回故乡,1946年末,他被秘密押到台湾。对为民族
团结国共携手献出全部的张学良将军来说,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乡愁中度过的。蒋介石逝
后,他去金门参观,用高倍望远镜贪婪地眺望大陆,激动得几天难眠,他对美国记者说:
“我还是想我自个的大陆故乡”,“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这张民族悲喜图上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宋氏兄妹的离情别泪。国
共分合的悲喜演化了宋家亲情半个多世纪的离合。1971年4月宋子文在美国逝世,姐妹三人
唯有身边的霭龄出席葬礼。美龄因怕中“中共统战圈套”而中途返回,庆龄因一时包不到
专机作罢。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在她病重的日子里,廖承志将其病情电告其
在海外的亲属,特别是唯一在世的至亲——在美国的美龄,邀请她前来北京。姐妹见面是
庆龄最大的心愿,但美龄保持着沉默。宋庆龄治丧委员会向她在台湾的亲属包括蒋经国及
生前好友发出邀请公告、电报,但台湾当局拒绝收受,并诬蔑此为“统战阴谋”。 
    
    其实,真正属于蒋介石的遗嘱该是死前所言: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
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暂安放于桃园县慈湖行馆内的黑色大理石棺椁内。这里因
非常像故乡溪口,蒋介石因思母而在此修行宫,名之曰慈湖。固执的蒋也只能在这里梦回
故里,“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在蒋介石离去的几个月后,1976年1月国共风云史上的核心人物——了解毛泽东也了解
蒋介石,为蒋所深深赏识,为毛泽东所深深倚重的周恩来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
,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
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
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7月6日,毛泽东另一位紧密相依的战友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
整个唐山化作废墟。重病中的毛泽东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
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华国锋
、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
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
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
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
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
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
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9月8日,逝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要
来了日本三木武夫的电报,其中涉及有关大陆与日本进行通联的商议,他拿着这份电报昏
迷过去,再也未醒来。 
    
    9月9日零点10分,毛泽东在49年前打响秋收起义枪声开始井冈创业的时刻合上了他生
命的传奇书卷。 
    
    毛泽东再造了中国,但没有能实现两岸统一。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巨人带着一种深
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他没有蒋那么重的政治包袱。“台湾问题需要时间,也
需要等到下一代解决。”已经参与到其中的******接过了毛泽东未完成的两个历史任务。
 
    
    中国半个世纪历史中的几位主笔人以各自的方式写下了“共同”的遗嘱而去了。统一
,何止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遗嘱,这是历史的遗嘱,是所有为中国统一而奋斗终生的人
们的临终嘱望,是民族血泪写就的心愿。 
    
    历史应该前进,后继者只有明识前人的血泪所得,才能真正把历史推向前进。只有进
一步走出历史的阴影,才是真正继承前人的遗志。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1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