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ouhit (地下党员), 信区: Green
标 题: 经典文章:关于台湾(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27 11:10:25 2002) , 转信
台湾面临的困局可以依照一般评估综合国力之时,区分的四大范畴:政治、军事、经济
和心理来归类。不过,本章把军事调到最前面,然后又把政治和心理合并在一起,于是成
为:"军事"、"经济"、"政治与心理"三大类。
既然称作困局,当然情况不会太乐观。不过还没有到了称作绝境的地步,所以仍然有解困
的可能。但是,解困所必须的深刻心理层面改变,似乎又是台湾目前主流政治势力难以作
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危机钟"正在向午夜移动的诸多原因之一。
军事困局
1992年台湾官方出版的"国防白皮书",据说在层峰授意之下,提出"空中防卫"、"海上防卫
"、"陆上防卫"的新用语取代原来的"制空"、"制海"、"反登陆"。从遂行战争的空间环境而
言,任何军事行动不是在空中、就是在海上、或是在陆地上;所以,上述新用语似乎三"说
了等于没说"。不过,如果我们以日文汉字用法的角度来理解,意思就比较清楚这种说法的
意涵。日本的国防部叫作"防卫厅",所以,"空中防卫"、"海上防卫"、"陆上防卫"就是"空
中国防"、"海上国防"与"陆上国防"。其用意显然三改变从前比较狭隘的定义;例如,"陆
上国防"所涉及的作战显然不仅"反登陆"而已;所以可以算作是一种进步。
尽管用语具有某种模糊性质,台湾的"防卫"构想仍可以大致概括如下:在空中阻止中国大
陆的空中进攻并为海上与陆上突破大陆对台湾海上生命线的威胁并击毁或阻止对方两栖登
陆船团靠近;陆上武力在海、空支援、掩护下,击败对方的登陆企图并消灭以任何方式(
两栖、空降、渗透等)登上台湾土地的对军。
相当聪明的布局--二代战力
其实台湾在1992年以前已经依循上述构想所衍生的硬体要求,进行"二代战力"整建。我们
也可以依照空、海、陆的三分法来简要审视战力整建的情形。
二代战机
台湾在70年代开始遭逢处处买不到战斗机的严峻局势,于是破除多年来"外购比自造省钱"
心态,开始戮力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研制战斗机。在缺乏强大基础与美国处处制肘
的情形下,航发中心研制出性能、造价都曾经备受批评的IDF。
IDF基本上就是性能略降的F-16,再加上通用动力公司以F-16为基础所涉及但被F/A-18淘汰
出局的双发喷射海军轻型战斗机,当然,也是经过性能降级的。
台湾原本预定制造250架IDF,但因采购F-16A/BMLU成功,以致IDF的产量一路削减到不超过
130架。这样一来,不仅使单位成本升高,也使辛苦培养的航太人材易于在停产之后流失…
…未来若是国际局势有变,台湾将会在这方面发生困难。
美商赚取钜量的IDF设计顾问费在先,美国政府又在台湾当局能够生产IDF之后,同意出售
150架F-16A/BMLU。不仅"一条牛剥两次皮"而且瓦解台湾当局战机自主产能,使台湾当局今
后更易沦为美国棋子。
除了IDF与F-16A/BMLU之外,台湾二代战机还有50架购自法国的幻象2000-5.
在当初签约购买或开始自造的时候,IDF、F-16A/BMLU与幻象2000-5都比中国大陆的绝大多
数战斗机占有飞行性能和电子装备的全面优势。即使与早期的Su-27比,除了某些飞行性能
略逊之外,电子装备仍占优势。而且,以当时可预见的情况而言,台湾当局在地面与空中
指挥、管制与飞行员技术素质方面均占优势。
至于台湾战机数量方面,除了长期消耗战之外,应该也足够了。
二代战斗舰艇
说到大陆战斗舰艇,这是台湾最占优势的范畴。台湾目前拥有月20余艘3500吨以上的战斗
用舰,而中国大陆不到20艘;而且,不论电子装备、直升机搭载或防空能力都是台方的军
舰较强。
新造的二代战斗舰之中最先成军的就是,仿自美国派里级(Perry)巡防舰并加以修改的成
功级巡防舰。预定建造7艘,已成军服役5艘。
其次是第一批6艘法国设计的法拉叶级巡防舰,台湾依照首舰命名称作康定级。法方为避免
中国大陆的压力,所以只建造并交付无武装的舰体,然后由台方自行安装武器。目前已经
安装完成第二艘西宁号的武器系统。
第三是自造的锦江级500吨海岸巡护艇,预定建造12艘。
非新造的军舰包括租借与改进两大类。首先是向美国租借的诺克斯级(Knox)巡防舰,预
定租借十二艘。诺克斯级曾经是美国最强的反潜巡防舰,如今在台海附近仍是首屈一指的
反潜军舰。其次是改进原有老旧驱逐舰的武进1、2、3级,其中以武进三级最强;不过,这
些驱逐舰实在太老,服役的时间不会长了。
此外,台湾还有两艘赡自荷兰的改良旗鱼级柴电潜艇。它们的性能优于已知的任何中国大
陆柴电潜艇,显然的缺憾是数量太少;这是因为荷兰受到中国大陆压力,在造了两艘之后
就不再出售当初预定数量。
"局部"迷思
我们在此处必须澄清两个观念,那就是常听到的"局部制海"和类似的"局部制空"。这两个
观念都是军事上站得住脚的观念,只不过,一般人在应用这两个观念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
。"局部制海"与"局部制空"是简略的称呼,略去了什么呢?略去了"短期"这个重要的定性
叙述。对于懂得海权与空权精义的专业人士而言,这个省略不会造成误导,但对于一般有
兴趣谈军事议题的大众却有误导的可能。
海权思想的创立人,美国的马汉与英国的克白,早已指出:除了几个海域之外,海洋与陆
地战场最大的不同是,海洋无法分割。没有大山、大河、森林。沙漠或地堑可以阻隔敌方
进路或作为自己的依托。因此,海权弱小的一方,即使控制某海区数小时或数日,结果终
究要面对强大的一方从其它海区调来的兵力。"局部"代表的不仅是空间的局限,也是时间
的局限。所以,"局部制海"并不保证台湾当局航运安全;除非台湾当局所有重要商船进出
都发生在拥有"局部制海"的那段短时间内。
空中比海洋更没有天然疆界,所以,"局部制空"所受的局限就更明显了,毋庸赘言。
所以,任何有关两岸军事的论述如果隐含"长期"、"时时"、而且"持续存在"的"局部制海"
或"局部制空"设想在内,那都是很有疑问的论述。"局部制海"与"局部制空"都是必须一再
经过战斗来维持的。平时所能说的,最多只是现存武力有资格在初期参与这样的争夺。至
于战争开打之后,是否有足够的持续力支撑下去,以维持台湾的安全与经济命脉,那是另
外一回事。
二代陆战战力
战车是现代陆战最强大的武器(请见尖端科技精华本"高谈军事"第92页),台湾陆军二代
战力整建的重头戏就在战车。依照计划,在主力战车方面,台湾将会拥有450辆M48H勇虎战
车、160辆M60A3战车、100辆M48A5战车。另外,基于预算不足,不能新购现代轻战车;所
以,可能提升相当数量的M41D轻战车性能,以弥补在轻战车方面的空档。
台湾的主力战车目前在射控与夜视能力方面优于中国大陆的主力战车,不过,必须保持注
意中国大陆的主力战车技术进展。
台湾所拥有最迅速反应的陆战武器,就是AH-1W攻击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它们就像是飞行
战车或飞行炮兵,对于抗击正规两栖登陆、空降或较大规模的奇袭、渗透等需要迅速调集
大量火力的作战行动,能够发挥很大的威力。
虽然台湾方面的陆战武器除了武装直升机之外,其它方面完全不能与中国大陆作数量的比
较;不过,只要中国大陆的地面兵力渡不过海峡,这种数量悬殊差异并不起作用。若是中
国大陆的地面兵力能够长期大量渡海登陆,那么,台湾方面拥有的某些性能优势也就不能
决定最后胜败。
陆军是决胜军种?
我们在这里必须廓清一种语意上的迷思。有人常说,陆军是决胜军种,所以仍应加强陆军
的建设。笔者完全同意,必须加强陆军的建设;否则,海、空军的作战基地即无安全保障
。但是,海岛上的陆军不是决胜军种。从战争进程的现象上来看,只要陆战武力仍然存在
,台湾当然还没有战败。但是,从军事的内在规律来看,没有海、空军协同的海岛陆军,
必然的结果就是失败。所以,胜败已经在海、空决战的阶段决定了;陆军的失败只是"追认
"已经决定的事。有些人把这个"追认"的过程误认或误称作"决胜"。尽管攻方在"追认"过程
中,也会蒙受必然的损失;但仍不能将它误认作决胜。在某些情况中,海空获胜的攻方甚
至不须经过陆战的程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某些西南太平洋的日军据守岛屿在被美军
"跳岛作战"切断海空交通线之后,美军并未派遣地面不对进攻。但是,这些岛屿的日军在
战争结束时,已经因为缺乏粮食与医药而减员到一半以下。
以上是海岛防卫的规律。对于大陆国家而言,陆军所具有的决战意义就高得多了。例如抗
战初起未久,中国海军在自沉军舰阻塞长江之后几乎全军覆没,中国空军的堪飞(不是堪
战,因为性能落后日机太多)战斗机尚不足日本一、二个月的产量;但是,日本无法以绝
对压倒的海空优势迫使陆军不畏牺牲的中国屈服。日本曾经遭遇的困难也是台湾必须面对
的基本战略困难,那就是全局的被动,于是只有仰仗外力。因为中国大陆基本上有条件成
为陆权强大的海权国,然而不论台湾拥有什么样的海、空兵力,都不可能解决中国大陆的
陆权。所以,中国大陆不会因为军事失败而放弃统一的追求。然而,台湾却可能被中国大
陆日渐增强的海、空力量所击败而不能维持独立。这个"不能击败中国大陆陆军,就不能使
它屈服"的道理是既浅显又确定的;否则,以美国的海空优势,为什么避免去中国大陆大陆
战?
以台湾目前拥有的海、空兵力而言,还不必担心各种战斗主要武器数量或性能对比的问题
。真正比较应该担心的是,不对的训练不够落实。以八堵空军油库卫兵枪击案而言,其他
卫哨的反应稍慢,使肇事兵员得以进入中山室继续射击。如果开枪的不是适应不良的新兵
,而是高度训练的突击队员;三十秒的空白反应时间,一个五人突击小组可能消灭半个连
的兵力并且破坏油库!没有油,性能再高超的战机也不过是停在地上的废铁,能不慎乎?
不败之地
综合以上叙述,只要美国能够保证距台湾较远海区的航路安全畅通;在台海附近与台湾本
岛上,中国大陆几乎无法以任何军事手段威胁台湾。于是,台湾可以随心所欲采取任何政
治路线,包括各种形式的台独。这看似是一个相当聪慧的战略设计,台湾似乎立于不败之
地。
不小的漏洞和大大的失误
但是,战争是很复杂的事,战争的结果并不单纯由武器界定。有人给"战术"一辞下的定义
是:依据地形,决定最恰当运用武器与兵力的方法。这一个简短的叙述应该启发我们:在
战争的范畴之内,武器不三万能;否则何必"依据地形"来决定如何运用武器呢?
二代战力整建的一个长期漏洞就是,缺乏整套的战法。
战法是一个广泛的说法,它包括战略、作战艺术(西方国家的Operational Art,约相对于
中国大陆军语所称的"战役法")以及战术。
笔者在1996年1月30日曾经为文指出,不要单纯以为武器的优势能确保军事胜利,其它诸如
战法之类的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月后,参谋部在一次重要会议之后,对外发布新闻
大意是:二代战力整建的硬体部分渐次完成,但是没有完整规划新的战法;现在要开始进
行这个重要的工作。笔者绝对不是暗示说,参谋部的思路跟在笔者之后。我只是说,他们
的思路稍微慢了一些,而且不符合武器、装备与战法从一开始就应该整套规划,互相回馈
修正的世界通行的作法。
我们姑且不论,身居高位、了解二代战力整建的将领为什么到硬体都快完成的时候才发现
缺乏战法的问题。总之,缺乏战法固然是个不小的漏洞,但是仍能在三或五年内予以弥补
。真正有极端严重问题的是,前面提过的那个相当聪慧的战略设计其实不三那么聪慧。因
为,它是1980年代末期时空背景的产物。然而,现在已经是1997年。
经济力对比改变
曾经有学者指出,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祈山"不断作劳而无功的征伐曹魏,其中可能的原
因是:诸葛亮了解双方基底规模差距颇大,如果各自太平盛世休养下去,双方的差距会更
大(请参考"细说三国",黎东方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诸葛亮的担忧就叫作:指数成长。如果甲数是乙数的二倍,而且两者
都以每年6%成长;10年之后,甲数就是乙数的3.58倍。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以国际购买力
平价计算,在1995年已经大于日本。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率一直高过台湾,而
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此一趋势不会改变。即使中国大陆今后都和台湾一样以6%的比
率成长,中国大陆也会取得压倒的优势。
中国大陆的经济长期成长而且可能变得和美国一样庞大,这个1980年代末期还看不清楚的
历史性变化,彻底推翻了台湾的战略前提!
英国出身的旅美学者保罗甘乃迪依据历史经验归纳出,经济力的盛衰与强权起伏的关系。
简要的说,生产力愈大,战争潜力愈大。
当然,前面所说的生产力必须和战争潜力有高相关性质,或者是政府有能力加以使用的生
产力。至于台湾那种以炒作房地产与股票而来的产值或服务业的产值,基本上是对战争潜
力无贡献的。更有甚者,它们对经贸竞争也没多大的贡献。
不可负担之重--军备竞赛
目前有两件事情注定了两岸军备竞赛无可避免。
第一,美国再三炫耀以武力作后盾,坚持两岸问题必须以合乎美国最大利益的方式解决,
或者拖着不解决。第二,台湾方面时常作出含有"台湾愈具有独立的条件,就愈有益于中国
统一"这一类意思的论述。这个奇异的论调就像"愈有能力考上台大的学生,就愈不会考上
台大"一样的有道理,或一样的没道理。
1996年12月13日的联合报刊载,在迟浩田访美期间,美国国防部官员在纽约告诉台湾官方
发言人苏起以及美国知识菁英,华府对台军售完全合法、合理并且"有助于促使两岸的对话
"。
有识之士对于所谓"合法"、"合理"的说法根本可以不予理会,依照美国历史一贯的作风,
当美国想作某一件事情之时,美国永远是"合法"、"合理"的--包括屠杀美洲原住民在内;
只有等到白种人已经稳占美洲利益之后,才有学术界的反思,但已于政治现实无补也未能
阻止不公与不义的发生。
其次我们来检视"有助于促使两岸对话"这几个字。与继续军售台湾的发言互相对照,这几
个字背后的逻辑显然是:台湾的武力愈强,中国大陆在无法以武力压倒台湾之余,中国大
陆只好与台湾对话。很不幸,这个逻辑不太符合中国大陆政府过去的记录。
不论台湾的财力能够向美国买多少武器,台湾愈中国大陆的武力对比不可能像中国参加韩
战之前,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力优势。结果中国大陆照样参加韩战,而且造成美国立国以
来藉着战争扩张的惯技,第一次遭到中型规模以上的战争失败。
当年中共刚刚取得中国大陆,国内百废待举;然而美国却是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余威
,美国一国的产值即超过所有其它国家的总和。在这样悬殊国力对比之下,中国大陆方面
尚且要打一仗之后,才肯坐下来谈。如今,美国国内就业机会要靠中国大陆市场;美国若
想靠着对台军售把中国大陆送上谈判桌或作有利于台方的对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国
大陆方面最可能的反应是增强军力;于是,为了保持最有利于美国的两岸分裂现状,美国
又会增加对台的"合法"、"合理"军售。军备竞赛就这样形成了!
人类历史从来没有根除过军备竞赛,以后大概也根除不了。军备竞赛的最主要害处有两个
:第一,增加战争危机;第二,耗费财力。20世纪的历史清楚地见证了二者。
列强从20世纪初年展开建造"无畏级"战斗舰的竞赛。德国的造舰技术与效率改进使德国能
更快、更省钱地造出无畏级战斗舰;英国于是开始坐立难安,并且在媒体上夸大德国的造
舰经费与计划规模。军备竞赛再加上秘密外交,终于使得塞拉那弗的几响枪声预告着:数
百万年轻人在法兰德平原泥泞的战壕中化为枯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可怖生命损失,并没
有使它真正成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份的压迫终于造成独裁者崛起的客观条件,即使没有希特勒,仍然有
别的人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难以避免。美、英高喊着道德式的口号,同时却与杀
人更多的独裁者史达林合作对付另一个独裁者,用西方的物质力量为史达林铲平了称霸的
道路。这个"人事"布局本来就不是个创造和平的布局;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陷
入长期冷战。
美、苏的长期冷战不仅拖垮了苏联,也使美国逐渐失去相对经济优势。克林顿曾经宣称,
自1973年以来美国社会各种职位的实质收入停滞不前达20年之久。如果不是美国的相对优
势降低,美国现在早已轻松地独霸世界了,用不着和一个美国一向轻视的"劣等"黄种人国
家大打交道。
战争危机不解必然导致财力日渐耗竭,这就是台湾即将面对的事。
武器性能优势将逐渐消失
军备竞赛是极为花钱的。以台湾目前的财政赤字以及学者认为过高的赤字成长速度而言,
台湾必然不能够长久支撑军备竞赛的花费。
或许,台湾如果少一点贪污,台湾还能够撑得久一点。即使台湾发生奇迹,所有的财政赤
字与贪污都在一夜之间消失;基于前述的指数率效应;台湾仍然会承受日益沉重的财政压
力。
随着中国大陆的商品经济发展,我们将会看到商品经济的历史经验发生作用。中国大陆的
工业会从计划经济粗糙的数量生产指标,转为逐渐讲究品质。于是,在中国大陆既有的基
本研究与工业基础上,将会出现大国大陆自制武器的性能和可靠度逐渐提升的效应。因为
中国大陆的国防工业几乎是完全自主的,所以武器的性能提升将是全面性的,而且常会在
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现。
犹记1995年与1996年初,台湾还有许多人大谈中国大陆的飞弹精确度太差。孰料到了1996
年12月,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亚洲问题专家费雪已经撰文指出,中国大陆的飞弹果然分别利
用GPS和电脑数位地图的科技改良东风15与东风21-飞弹的精度,射程约1900公里的东风21
甚至可以精确到15公尺以内。此外,1995年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射程100公里以上的C-802
反舰飞弹尚未研发成功。但是伊朗在1996年就至少一次于海上演习中以及一次路上试验发
射C-802飞弹。这里明显的教训就是,中国大陆的武器性能会提升,而且,提升得比某些人
预计的快。
不仅如此,反飞弹的问题将会造成台湾更大的军事支出。如果军费支出能够换来相当可靠
的反飞弹能力,那倒也罢了。令人担忧的是,爱国者飞弹拦不住中国大陆高速率、高角度
下冲的弹道飞弹。此外,台湾目前也没有能够拦截大量巡戈飞弹的能力。
中国大陆武器迅速改良与台湾国防工业自主性不如中国大陆这两个因素,已经确定台湾在
自制武器方面会逐渐居下风。那么,外购呢?
如果中国大陆的经济与国际影响力持续升高,台湾外购武器也会愈来愈困难,何况,中国
大陆的外汇存底已经远超过台湾。如果要比赛买武器,恐怕台湾也是会输的。
最不利的情况还没发生。假如中国大陆经过法制化建立现代市场游戏规则,那么,人民创
造力愈积极性的发挥将会更强。我们观查市场经济的历史,将会发现,签署创造力愈积极
性将造成工业水准大幅提升。也就是说,中国大陆可以藉此建立了社会机制,使武器性能
持续进步。这,才是对台湾最不利的情况。
总之,台湾战略构想原本假定可以用压倒的经济优势取得对中国大陆的武器性能优势,在
较大型的军舰方面甚至也取得数量优势,使中国大陆无法渡海攻台。现在,因为经济优势
丧失,武器引的优势将会逐渐但稳定的流失。飞弹使得中国大陆不须封锁或渡海登陆即足
以窒息台湾的经济活动,于是,台湾大部分的军事硬体投资变得用武之地不多。综合的结
果就是,整个战略构想面临从基础被推翻或是空洞化的危机。
经济困局
假如台湾没有两岸统一的问题,那么,台湾的经济出一些小问题倒也无伤大雅。甚至,出
了大问题也没什么关系。
何况某些人还认为台湾只是经济成熟而进入低成长期,就像日本在1970年代那样。只是我
们必须记住,日本在那个时代已经作到电子技术首屈一指而且汽车工艺也差不多是这样;
还有,日本岛今天仍在这两方面居于世界一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技术基础足以支撑高
度自主的国防工业。所以台湾的经济即使真的成熟了,那也是一种没有多大用处的成熟;
至少,不能用来作为追求任意所欲政治路线的张本。
经济竞争时代来临--但台湾没赢
前些年,甚至一直到1995年,时常看见台湾的媒体上出现"冷战已过,军事竞争已不合潮流
,现在是经济竞争的时代"。细读之余,总让人觉得有些对中国大陆喊话的味道。其隐台辞
似乎是,如果中国大陆顺应潮流与台湾作经济竞争;因为台湾拥有傲人的"经济奇迹"以及
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优势;所以,中国大陆必败。
剩下来的似乎就不用说了,盖因中国大陆既然竞争失败,台湾独立岂不是必胜必成乎?
只不过,对于"经济竞争论者"而言,有一件不太理想的事:台湾的经济奇迹已经迅速褪色
。
在80年代,无论国内外经济学者,每当谈到台湾经济发展成就时,最常用的形容就是"经济
奇迹"。当年回顾过去,台湾长期创造每年平均高达9%的经济成长率:政府的军事负担虽沉
重,但却长达30多年都有财政剩余。自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台湾经济成长呈现长期
欲振乏力之状。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开始恶化,赤字余额在短短几年内暴增到新台币二兆千
千亿元。失业率方面,自1995年以来,开始反转原有的降低走向而变为升高,目前有学者
认为已达3%以上,这是1996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经济奇迹褪色,首先就产生一个论述的问题。几年来,台湾政治主流动辄以经济奇迹证明
本身是一个优越的政权;如今,经济表现远落对岸之后,恐怕要劳驾文宣部门另谋其它说
辞。不过,最好是很谨慎地提出民主与人权成就。刘邦友与彭婉如命案以及因政治献金疑
云而控告华裔美藉记者等事件,已经使台湾在这方面的国际可信度大幅降低。
更重要的是,许多外国政府不见得真正在意台湾的"民主"和"人权"成就。在实际运作的层
面,南非政府以追求提高国际地位为主、以可能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副,宣布预定与中国大
陆建交并与我断交。这是一个足堪我们自省的事件。
从基本面来看,已经有学者指出(1996?11?17中国时报11版),台湾不可能以经济力量击
败中国大陆。或许,我们必须加上一个但书:如果中国大陆不偏离继续经改与政改的方向
。即使经济上不可能击败大陆,台湾却仍然必须力求繁荣强大的经济;否则,未来的筹码
会更少。
自我戕害经济生机
台湾现在当然不能再像前些年那样,隐隐然自认为台湾的资金足以影响中国大陆的经济发
展。不仅如此,台湾的危机是,如果台湾的经济继续滑坡,就会产生两个极为不利的作用
。第一,台湾无法自力支撑两岸军备竞赛,于是台湾不再是美国的战略资产,反而成了中
国大陆消耗美国的工具。第二,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愈来愈强而台湾反而变成"穷亲戚"
,那就休想能谈出什么有利的结果。
台湾的天然资源奇缺、内部市场太小,经济成长必须依赖外贸。现在台湾一方面遭遇到低
开发中国家的低工资价格竞争,形成两面夹杀的严峻形势。虽然出口经济体无论如何必须
体追求高附加价值为第一优先,但是台湾却在此遭到难以克服的关口。
首先,台湾的普遍技术层次太低,于是难以创造高附加价值。以台湾自豪风行全球的笔记
簿型电脑为例,一部售价1000美元的产品,在扣除进口的重要硬体与软体专利金之后,厂
商所获净利不过50美元0.5%的净利,怎么看也不是高附加价值!实际上仍然处于当年初创
加工出口区时,赚取装配劳力工钱的层次,很难说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
其次,台湾的高薪资(相对于低附加价值产品而言)又侵蚀了优先的附加价值空间。然而
高薪资并没有带给受薪阶级应有的生活品质,台湾的市容与基本建设是过敏所得水平相近
国家之中最差的,而许多物价又与美国不遑相让(许多留美同学都说,返台之后,人就变
小气了,盖因被高物价吓坏了矣)。
所以,就追求生活品质而言,台湾的薪资又太低了,或者说,台湾的物价太高了。于是,
许多人另谋出路。上焉者希望自己当老板,造成台湾中小企业充斥而又普遍缺乏研发能力
。中焉者不安于位、无心于专业,这也造成台湾技术提升的障碍以及工作效率低落。下焉
者从事不正当行为或行业,这已经不只是无助产业升级;甚至因为不正当行为或行业的暴
利而从根本瓦解台湾的勤奋精神,并危及社会风气、治安于投资环境。
于是,台湾就在最需要经济力来支撑政治路线的时候,走上自我戕害经济活力的道路。
经济自戕的直接成因与机转
台湾近年来进入经济自戕的直接成因是:房地产飙涨与家族企业,其中又以房地产飙涨的
危害最大。
80年代末期的房地产与股市飙涨,基本上动摇了勤奋踏实的台湾精神。甚至造成许多企业
不务正业,反而炒作土地以增加股票价值,连带着助长股市飙涨。股市崩盘,体质不良的
企业或倒闭或改革,被套牢的投机客摸摸鼻子,学到了教训;这些未尝不是好事。但是,
土地飙涨的遗害却仍与台湾长相左右。
前面提过,出口经济体制的第一优先无论如何,是追求高附加价值。很不幸,高昂的地价
固然能够让财团发财,但是不能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台湾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由同技术层
次产品的国际行情来决定的。买主不会因为台湾制造商的土地成本高,而大发善心以较高
的价格向台湾下单。从事出口的企业因此而减少获利,纵使出口的企业有心研发,其研发
实力也因此而削弱。何况,学术界已经认定,家族企业的技术研发动机是很弱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6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