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OU (马大哈), 信区: Green
标  题: 台湾空军战术训练中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7 08:21:08 2002) , 转信





                         台湾空军战术训练中心

    台湾空军战术训练中心的历史,可回溯至早期台湾空军为了提升战术战斗机飞行员操
作能力及精进战技训练,於1963年,首度派员到美国的「战斗机武器学校」受训,返国後
於455联队成立「F-100炸射班」,对作战部队飞行员实施对空、对地、炸射原理与应用战
术之学科讲授。 1975年越战结束前,再度选派飞行员赴美接受“F-5机武器教官班”飞行
训练,完训後偕同美籍教官於443联队成立F-5E机「炸射班」,负责相关对空、对地战术
之学术科训练。

    训练初期的主要目标为培训种子教官,後来台湾国防部评鉴小组鉴定「炸射班1的训练
模式,对战斗机飞行员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因此自1976年起,由炸射班对台湾空军各战斗
机部队展开巡回训练,并陆续派员赴美受训。接著因任务需要,继於1984年将「炸射班」
移驻台东志航基地并改隶737联队(7大队),与原第46中队合并扩编为46独立队,继续对
各战斗机部队实施「战术专精训练」。

    1985年至1986年间,台湾空军延聘美国空军「假想敌」退休教官,协助第46队建立假
想敌训练能量,并依据获得情资结合台海现况研拟敌军战术战法,藉以实施单机以至多机
的对抗演练,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训练水准。至1988年7月1日,基於落实训练之需要,引进
「空战演练仪」(ACMI),并结合原46独立队扩编为台湾空军战术训练中心。

                                    现况与展望

    台湾战术训练中心目前所担负的任务,平时负责台湾空军战斗机部队飞行员及作战管
制联队拦截管制官的战术专精训练,以培训作战经验的飞行与拦管师资;配合中科院新武
器研发,提供战术性资料与战法研究;研悉敌军各项武器情资以及模拟其战术战法,利用
空战演练仪系统实施假想敌及各项战术演练。战时则依今执行作战任务。

    在训练方面,战术中心所属之46中队负责全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术专精训练暨全军假
想敌训练,其中所谓的战训班训练,也就是战术专精训练班,目的在训练人员如何掌握空
中作战环境,有效运用武器装备遂行空优作战,由单机对抗、二对二到四对四多机战场的
高威胁环境,循序渐进,并藉由教官精确指正空战运动中操作概念与技巧,使其完训後足
以担任空中作战的领队,及未来战术训练的教官师资。

                                       ACMI

    1989年底正式启用的ACMI系统,主要是由空载系、资料传送系、控制系与放映系等四
个分系统所组成,空载系基本上指的是以响尾蛇飞弹外壳但不加弹翼而成的讯号传送吊舱
,美军使用者称为空载仪器系统(Air lnstrumentation, AIS)荚舱,在进行空战演练时
传送每一单机的在空资料,以提供地面系统处理计算。

    资料传送系为由大武主追踪站与五个副追踪站合计6个资料追踪站所组成的空战演练场
,主要功能分为空战系与控制系,也就是空中与地面间数据资料双向传输的处理界面,进
行演练时各追纵站会将所接收的空战系资料汇集到主追踪站,先行前置处理之後再传送到
控制系。

    控制系则由6套电脑及相关周边装备组合而成,位於空战演练仪大搂管制计算中心,负
责集中、处理、计算所有系统资料;由资料传送系送来的资料,快速计算出战斗机的位置
、姿态、性能诸元、危险情况及模拟武器发射的战果,以供放映系的萤幕显示。放映系包
括图形处理电脑、指挥仪及两套大型101寸的放映萤幕。

    战术演练仪除了可以即时显示空战演练的真实状况,还可同时记录全程演训资料,於
演训完毕後录影重播供飞行员进行归询检讨。重播时,可以利用该系统停止、倒带、大小
调整、速度快慢、视野选择等功能,以各种可能的角度甚至包括座舱视野、俯视视野等等
,将空战运动的完整过程重新呈现在飞行员眼前,使其对演练情况的实际情景能有更切身
的体会。

    整个系统所涵盖的训练范围,总计为从50尺至58,000尺高的2400平方里的空域。系统
处理能量可同时处理18架战机的资料,武器模拟的能量可记录50组的武器发射的模拟,种
类则包括空对空的AIM-9P3、AIM-9P4飞弹;空对地的2.75寸火箭、 25磅练习弹;炸射
部分则包括500磅、 750磅、2p00磅传统炸弹、 MK84、MK82炸弹,可结省经费并达到使用
实弹的效能。

    与新加坡台湾空军拥有的ACMI相比,新国的系统处理能量为同时64架在空机,同时飞
机挂载的吊舱也内建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台湾空军战术训练中心事实上早考虑到如何因
应未来的训练需求,因此已在进行ACMI的性能提升计画,未来系统的处理能量与运用弹性
将会有著大幅的提升。

                                    转换训练

    台湾空军的部队训练方式演变多次,自1985年中台湾空军於清泉岗基地(C.C.K AFB)
成立台湾空军飞行部队训练指挥部,也就是基训部、台湾空军所称之合训中心。由於台湾
空军目前正处换装时期,换装完毕之後的主力战斗机部队已转变为了F-5E/F、IDF、F-16
 A/B以及幻象2000战斗机。当初为了避免各基地训练不一与不确实所架构而成之部训方式
,现在因为各式二代机所需要之操作技巧与维修技术具有高度专业性,而又将有所改变。


    台湾空军官校战斗组毕业生於完成喷射机训练、航空生理与求生训练并经空勤体检合
格者,目前是先到志航基地之部训队接受飞行训练。合训队飞行训练可以分为两阶段,第
一阶段术科方面包括性能飞行、仪器飞行以及战术编队,通过者F-5E/F飞行时数应已累积
接近30小时。第二阶段术科则包括基本攻击能量操作、空中战斗运动、武器系统投射、箭
靶射击、防空拦截以及夜航训练等等,完训後F-5E/F飞行时数应累积至接近120个小时,
受完部队训练之後则依所分派机种至各基地进行部队转换过渡训练。部训队除了接受新进
战斗飞行人员训练之外,也负责F-5E/F机种人员第三阶段飞行训练、复飞训练、高等训练
(包括战备训练、两机/四机领队、试飞训练、拖靶夜炸以及教官训)等等。

    志航基地现驻单位为除了战术训练中心之外,尚有737联队也就是7大队,其中下辖的
第44与45两个中队,专职负责对战斗组之官校毕业生进行转换以及战技飞行训练。而先前
位於花莲基地的指挥部,也由当时的8大队以向美国租借的T-38,负责飞满了F-5一定时数
飞行员转飞新战机的转换训练。

    由於新进飞行员的训练时数及训练能量一直有著不足的情形,加上未来因应新一代战
机飞行员的培训需求,在精实案的规划下,台湾空军将原本桃园401联队移驻花莲基地,原
花莲基地的台湾空军花东指挥部调往桃园基地,并改称台湾空军桃园指挥部,由辖下8大队
所属之第15、16中队,负责进行类似中级程度的训练课目(例如驾驶F-16之前的转换训练
)。

                                    展望未来

    迈入视距外空战时代,以及面对新式战机如中国Su-27SK/SMK的威胁下,台湾假想敌
部队现正处於过渡阶段,在训练上采取以台湾新一代战机配合使用敌人战术,来验证自己
的战术能否有效克制敌军;等到新一代战机换装完毕之後,才会陆陆续续把现有的F-5E机
群换装为新战机。在相关的未来规划里,把小规模兵力转移至东部空域未必不可行,因为
藉由中央山脉的阻隔,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效果。

    事实上,战术训练中心早在数年前就已默默进行前置工作,例如假想敌中队已有资深
飞行员派驻各新一代战机部队之中,藉以掌握新战机的性能,并在获得情资的相对比较下
谇估敌我双方战机的实力,此举在时程上,也等於替未来假想敌中队换装工作预作准备。
另外如IDF也早在完成战备後,经常性进出志航基地,甚至在假想敌训练任务中,於苏一2
7惯飞的空层以Su-27通用的战术战法,扮演Su-27的角色来对抗IDF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1.101.254.1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