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军事专家认为大阅兵展现我三大火力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Oct  9 07:59:19 1999), 转信

通过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的武器装备展现,到底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防实力发
展,成了最近媒体和百姓们街谈巷议的话 题。但由于商品经济已将人们建国后
几十年来积蓄下来的战争热情冲淡,以及最近几年对实力差距巨大的几场战争的
隔岸观火 ,已经很少有人能从总体上去把握中国国防实力的发展了。事实上,
这次阅兵突出了国产化程度高、机动能力强、体系完整和 火力覆盖全的火力体
系为:用十一个方队展现的地面机动压制火力体系;用五个方队展现的机动对空
火力体系;用四个方队展 现的机动战略打击火力体系。
  地面压制火力体系
  从武器装备的发展上看,新中国国防实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仿制阶段(1953年-1959年) ;第二阶段为自行研制阶段(1959年-80年代中
期);第三阶段为自行研制为主、借鉴国外为辅的发展实用实战装备阶 段(80
年中后期-现在)。
  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作战对象的变化和弹药的消耗量巨增(达1140万吨),
使毛泽东和军队领导人深感制式装备 对军队重要性。因此,中央确定了在苏联
援助156个项目的基础上,全面仿制陆军地面压制武器和重点仿制空军歼击机及
装 配海军五型舰艇的计划。从1953年到1959年,国家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
下,投入数十亿资金,建成了100多个大 中型企业和近20个独立科研设计机构。
在地面压制武器方面,成功地仿制了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 毫米
和16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战防炮、85毫米和130毫米加农炮、152毫米榴弹炮和
加农炮、中型坦克和履带牵 引车等制式化装备。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当时苏联
在总结了二战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刚刚进行武器换装,这为中国全面仿制 地
面压制火力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使1953年至1959年中国的国防战备费从占国家财
政支出的34.2%下降到了10 .5%。
  1959年后的自行研制阶段,在地面压制装备方面自行研制了国产122毫米榴
弹炮和全封闭炮塔、油气悬挂和含 半自动输弹机自行榴弹炮;130毫米加农炮和
152毫米自行加农炮;152毫米加榴炮和由321型履带车底盘构成的自 行加榴炮;
107毫米、122毫米、130毫米、180毫米、273毫米火箭炮和带计算机控制观瞄系
统及自动装填系统 的122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箭炮;100毫米滑镗反坦克炮和120毫
米、时速为55千米的自行反坦克滑镗炮以及可用于单 兵、车载和直升机的"红箭
"系列反坦克导弹,同时还自行研制了59式、69式、79式和88式多个衍生型号的
中型及主 战坦克,实现了中国地面压制火力体系的国产化、机动性和覆盖面全
的目标。90年代后,由于国家在机电产业投资一直停留 在5%以下,地面压制武
器只是在完善的基础上重点发
  展了新型主战坦克和155毫米牵引式加榴炮。
  防空火力体系和战略打击火力体系
  1953年至1959年的仿制阶段,中国在地面防空装备方面成功仿制了37毫米、
57毫米和100毫米高射炮 ,以及雷达、指挥仪、测距仪等配套火控系统,形成了
有限的低空至中高空的国土防空火力配系。1959年后的自行研制阶 段,中国自
行研制了20毫米、23毫米、25毫米、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口径的
高炮和配有搜索雷 达及光电指示器的37毫米自行高炮。同时,还研制成了"红旗
"系列中高空地空导弹、中低空地空及舰空导弹及"红缨"系 列低空和超低空地空
导弹。基本实现了中国面对空火力体系的国产化、机动性和覆盖面全的目标。
  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国在自行研制为主、借鉴外国为辅的基础上,对防空
火力体系进行了填平补缺,自行研制了 PGZ95式25毫米履带式弹炮合一的自行高
炮系统和35毫米双管牵引式高炮,并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发展了低空四联装野 战
防空导弹、舰用六联装低空防空导弹和可覆盖从低空到高空的新型四联装防空导
弹,在覆盖的基础上密集了国土防空的火力 网,可对任何侵犯我国领空的目标
给予致命的打击。
  从1956年中国开始仿制尔-2近程地地导弹,至1960年仿制成功后,中国开始
了自行研制液体和固体燃料的 近程、中程、洲际地地战略战役导弹和潜地固体
燃料战略导弹。从1964年到1987年,中国成功研制并试验了中近程、 中程、中
远程和洲际的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多型地地战略战役导弹,并完成了导弹贮
存、防护、运输、转载、头体对接、起 竖、供气、供电、液体推进剂加注、测
试、瞄准、发射、发射控制等各项地地战略导弹地面设备的研制试验工作。90年
代后 ,随着中国在核武器、中子弹、航天技术、固体燃料运输机动性上突破,中
国的战略打击火力体系正在逐渐实现威慑力大、覆 盖面广、精度高和机动隐蔽
性强的目标。
  三大火力体系是新中国的国防基础
  在这次大阅兵中突显的三大火力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50年来在武器装备三
个发展阶段上投入重点的成就,而且也 体现了中国目前实行的防御性国防政策
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可以说奠定了中国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国防基
础。
  50年来,中国武器装备在完成三大火力体系的建设中,虽然走受各种因素的
影响走过的路相对艰难,但从中国的工 业和经济基础上看,这一总体战略是对
路的。否则,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建设成就和逐步改善我军三军比例结构的
历次裁 军的成功。目前,这三大火力体系不仅为中国国土、领空构筑了较完善
的积极防御体系,而且对我国基础相对薄弱的海、空军 装备在实施了重点装备
突破后,武器平台的有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可以预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
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重 加工业设备、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倾斜,以及教育消费大
幅度提升后对我国军工和军队人员素质的改善,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在 三大火
力体系完成近一步国产化的基础上,我国相对落后和短缺的海、空军装备一定会
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有更新的突破。 如果通过这次大阅兵认识了这一点,并
依此界定我国武器装备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也许会自豪地说:我们绝不会走前
苏联不 顾经济基础而与西方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老路,但我们也绝不会因为
海、空军装备的落后和短缺而丧失对中国未来国防建设的 信心。作者:萧军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