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体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5日14:48: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体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摘自:北京青年报
战略导弹部队
为适应现代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支独立的战略核
反击力量。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成为我军
又一支现代化新兵种。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从1968年起,先后组建了中程、远程和
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气象、计算、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
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
战能力的战略武装力量,成为中国主要的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战略导弹部队由导
弹部队、工程部队、各种专业保障部队和院校科研机构等组成。中国建设有限规模的战
略导弹部队,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摘自《中国武装力量通览》一书)
“核战”在荧屏打响
■只见一枚战略导弹呼啸而起,直刺青天,进入太空。随着荧光屏上让人目不暇接的一
组阿拉伯数字的跳动,导弹进入了“程序段飞行”,很快命中目标。顿时,目标区上空
卷起一股蘑菇状烟云……
在某新型战略导弹部队训练场,沿着林木覆盖的狭窄山路前行,眼前出现了我们盼望已
久的共和国的“宝贝疙瘩”:一枚墨绿色的新型战略导弹倚天矗立在茫茫林海深处。
旅长吴存喜说:“我们先看一下网上演练,这样你们再去体验具体的战略导弹部队生活
,就会更有意思。”
“各阵地注意,各阵地注意,现在开始网上演练。”参谋长王明华下达了演练的指令。
我们的目光聚集在那个大屏幕上,凝神静气等待着一场特殊的导弹发射演练的打响。
“起竖导弹!”
“准备测试!”
随着指挥员王明华口令的下达,大屏幕上出现了一队队生龙活虎的导弹健儿,他们正按
照指挥员的命令,计真操作导弹发射的各项程序。
“点火!”
“发射!”……
只见一枚战略导弹呼啸而起,直刺青天,进入太空。随着荧光屏上让人目不暇接的一组
阿拉伯数字的跳动,导弹进入了“程序段飞行”,很快命中目标。顿时,目标区上空卷
起一股蘑菇状烟云……
网上演练,战斗模拟,是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军队、现代化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发达国家军队都在全力发展模拟训练器材。一些军事家明确提出:“和平时期主要是
从模拟实践中学习战争。”
“中国军队现代化起步晚。同样,训练模拟器材的研制和应用起步也晚。经过十几年的
发展,目前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不朽的战略导弹魂
■用角钢做成发射台,用床板钉成配气箱,用红色柳条编成推力室,用木头制成程序配
电器,用黄泥做成陀螺仪,用萝卜刻成爆炸器……
在一间陈设简陋的营房里,有着二三十年导弹兵生涯的山东汉子吴存喜,向我们讲述了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几乎白手起家的奇迹般历程。
“今天下午,你们已经看了我们网上练兵的情况,如果谈起当年我们战略导弹部队训练
时的情形,你们可能难以置信。”
建设中国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努力,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了。
1957年岁尾,在北京炮兵司令部一间门窗封闭严密的小办公室里,司令员陈锡联、政治
委员邱创成向有关人员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战略导弹部队的决定以及
中央军委要求炮兵司令部尽快成立地地导弹训练大队的指示。
组建地地导弹训练大队的行动很快就开始了。来自全军部队及科研单位的600多名干部、
战士在这年的12月9日前后陆续来到训练基地———北京某地报到。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第一支部队就这样悄然成立了,这也就是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种
子部队”。1959年,这支“种子部队”又分编成两个分队,接着又组建了若干个分队。
用角钢做成发射台,用床板钉成配气箱,用红色柳条编成推力室,用木头制成程序配电
器,用黄泥做成陀螺仪,用萝卜刻成爆炸器……这是绝无仅有的装备!
荒山野外,随着“占领阵地”的口令,一件件“装备”井然有序地“展开”。操作手肩
曳草绳,呈马步整齐地跑到“推力室”下,然后高声喊道“‘电缆’展开完毕!”那一
声声绝不亚于步兵的各种操作口令,彼伏此起,在山中阵阵回荡。
“就是靠这样的条件,有志气的老一代导弹指战员在60年代初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
兑现了对民族的承诺。”说到这里,一股庄重的神情肃然写在了吴存喜的脸上。
“从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的那一刻起,建设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阵地的决心已经在战略导
弹部队的决策者们心中生成。”
一年后,有关方面形成了关于在北国某地建设第一个导弹阵地的报告。当时的副总参谋
长张爱萍将军带领一班人马,像当年指挥一场大战一样,亲入原始山林实地考察。他们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这一年的9月28日,当组建第一个战略导弹作战阵地的命令正式下达之后,来自全军88个
单位的数万名官兵,开始陆续在这大山密林深处秘密汇集。
这里,将出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个部落。
就在这支部队进山后不久,又有一支支担负同样使命的部队,向着古岭、向着密林、向
着高原,秘密地开进、开进。于是,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式、不同式样的战略
导弹部落出现在中华大地。
“千人一杆枪”
■我们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公式是“1000-1=0”。任何一个士兵的失误,都将影响
整个导弹发射的成功。这就要求每一个‘战斗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的
组织纪律性、娴熟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否则没有战斗力可言。
北国的早晨,火箭兵紧张而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北国的夏季,正是导弹部队训练的好
季节。
走进神秘的导弹训练场,伴随着阵阵隆隆声响,多台涂着迷彩的特装车辆迅速占领导弹
预设发射阵地。随着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号手就位”口令,整装待发的战略导弹兵
战士迅速抢占各自的战位。
“001号!”“001号到!”……
“202号!”“202号操作完毕”……
“008号!”“008号故障排除”……
在一个战位上,专业军士王鹏飞静静地坐在配电车的仪器仪表前。此时,他的操作任务
已经完成,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仪表变化的指数,发现异常立即报告。而实际上,他眼
前的仪器仪表在千万次演练中都不会有一次异常。他向我们介绍说:“我们战略导弹部
队的战斗力公式是“1000-1=0”。任何一个士兵的失误,都将影响整个导弹发射的成
功。这就要求每一个‘战斗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娴熟
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否则没有战斗力可言。”这就是“千人一杆枪”说
法的由来。
打出核盾牌的威力
■“新型导弹的最大特点是机动性能提高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
最新水平,具有应付不同战场环境的作战能力”。必须带出一支素养与现代化装备匹配
的部队,才能尽快打出中华核盾牌的威力。
“后发制人,是我们战略导弹部队的惟一选择。这也给我们部队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无
误的要求:在遭受了突然的核袭击时,能分秒不误实现快速反击,必须在全面素养上强
于对手。”吴存喜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
一个暴风雨前的夜晚。旅长吴存喜带领某发射分队,紧张练习占领阵地课目。为了使操
作手们的动作能够更准更快,他已不厌其烦地带领大家跑了几十次。
这个旅的成立,凝聚着全军的殷切期望,因为他们承担的任务是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
作为一旅之长,吴存喜深知,“新型导弹的最大特点是机动性能提高了。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新水平,具有应付不同战场环境的作战能力”。必须带出
一支素养与现代化装备匹配的部队,才能尽快打出中华核盾牌的威力。
经过全体官兵的努力,今天这支部队已建成了包括干部骨干、共同科目、实装操作、保
障专业等内容训练和合成战术推演、生活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基地。
这是某次战役演习的一个片断———一个天空湛蓝、微风轻吹的秋日,突然间在密林中
钻出一支奇兵,披着伪装网从各个方向隆隆驶出。按上级指示,他们正在参加上级组织
的实战背景下山地机动带弹发射演练。
就在这时,部队指挥所在局域网上收到报告,一枚导弹某部位绝缘电阻检测现象显示异
常,请求指示。旅长吴存喜思索片刻,迅速在微机上输入“使用新研制的‘测发电原理
故障诊断辅助决策系统’”的命令,命令通过网络传送至前方指挥人员手中。
两分钟不到,前方报告:“故障已排除。”部队按时到达了预设点位。对点、起竖、测
试、发射……很快,部队又“迅速”消失在密林深处。
第二天,同样还是这支部队又出现在百公里之外的一所学校操场上,进行了又一次导弹
发射训练。
几年的摔打磨砺,今天,这支导弹新军不管是在深山丛林,还是大漠戈壁,不论刮风下
雨,还是冰天雪地,都能快速完成发射任务,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核反击力量。
战略导弹变小了
■“战略导弹变小了,更具机动灵活性,核反击也就更有力量。”吴存喜说,“走到这
一步,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奋斗得来的。”
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50华诞。当吴存喜所在的这支新型导弹部队在这次世纪大阅兵中
公开亮相时,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战略导弹变小了。
“战略导弹变小了,更具机动灵活性,核反击也就更有力量。”吴存喜说,“走到这一
步,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奋斗得来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历经屈辱和磨难的中华民族终
于挺起了不屈的胸膛。
1980年5月,某国际广播电台播出一条很有意思的消息:在羿的故乡,发生了一个奇迹,
这个古老国度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溅落在南太平洋海域。跨洲际运载火箭
试验成功,表明了洲际导弹已在这个国家军队服役。从那时起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为
全世界所注目。
1984年10月1日,我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走出历史的帷幕,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当一枚
枚白色的战略导弹在巨型牵引车的驭载下,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公元1999年8月2日,新华社又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
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这些值得纪念的历史性日子,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迈向现代化,实现质量建设的重要标
志!
然而,吴存喜不会忘记,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们也不会忘记,1965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
理在一次导弹与原子弹“结合”前的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段话:“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
嘲笑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
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舆论的挑战!”
几天之后,随着甲地一声巨响和乙地一片蘑菇云的升起,中国便成功进行了首次导弹携
核弹头发射试验。
一年之后的7月1日,一支掌握现代化尖端武器的特种部队正式加入中国军队的序列。它
的名字由周恩来总理亲定:第二炮兵。后来它被世人称做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1996年3月,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导弹发射训练任务
。这是他们首次公开展示其战斗力,世人以各种心态关注着中国“巨龙”的腾飞。作为
随军采访的记者,当时我们正好在演习现场。
随着一道道作战命令的下达,隐蔽在各集结地域的导弹发射部队迅速向发射阵地机动。
一枚枚威武挺拔的乳白色导弹仰天耸立、严阵以待。各发射阵地上,身着迷彩服的指挥
员运用现代化指挥手段,沉着、果断地下达命令,及时处置各种情况;参谋人员通过联
网微机迅速准确地掌握发射准备的进程。导弹一触即发。
深夜,指挥所下达了发射命令。随着一声声巨大的轰鸣,导弹呼啸腾空,顿时地动山摇
。“第一发导弹命中目标!”“第二发导弹命中目标!”
科技,导弹的热核
■“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测试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大
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军帐”日趋现代化;“战略
导弹训练模拟系统”等系列成果的诞生,使部队的训练手段由过去自制简陋器材,发展
到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武器系统训练模拟仿真。“作战阵地人员生存保障”系列成
果的研究成功,对提高二炮部队核反击作战能力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者们深知:“盾”的坚固依赖于质量。质的优劣取决于高科技的含
量。科技,是导弹腾飞的炽烈热核。
为了让我们真正理解科技对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几天后,吴存喜旅长特
意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排除故障表演。
宽敞的专业教室里,微机兀立、投影屏幕高悬。几十名专业技术骨干站立两排,供旅领
导和我们抽点。故障难题机上出,排解人员任意点。第一个应点出列的是一位中尉军官
,只见他从容走上前去,轻点鼠标,投影屏上便显现一幅幅电路图。他“按图索骥”,
分析故障犹如剥茧抽丝,故障排除点点到位。投影屏上打出成绩“100分”。随后被抽点
的有军官、技术员,也有士兵,个个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微机上完成故障排除。
吴旅长说,这套排除故障程序是我们旅官兵自行设计的,起名叫“导弹专业训练考核系
统”。像这样的系统,我们已经开发了好几个,它们的推广应用,提高了部队作战训练
水平,说大一点的话,用在战时就能缩短核反击的时间。
“现在整个二炮部队的科技发展水平怎么样?”我们问。晚上,吴旅长让副参谋长给我
们送来了一大摞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伴随着科学大会的滚滚春雷,第二炮兵在北京隆重召开了首
次科学技术大会。来自二炮各条战线的262名科技代表,是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面对遭受十年浩劫冲击和影响的科技事业,代表们来不及犹豫,便默默地背负起振兴二
炮科技大业的纤绳。
如果说二炮第一次科技大会是总动员、总号召的话,那么1985年10月召开的第二次科技
大会,无疑是二炮部队向科技进军的冲锋号。
经过近8年的艰苦摔打、磨练、提高,新崛起的导弹部队科技大军,肩负“科技强二炮”
的重托,向一个个科技制高点发起了勇猛的攻势。
“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测试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大型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军帐”日趋现代化;“战略导
弹训练模拟系统”等系列成果的诞生,使部队的训练手段由过去自制简陋器材,发展到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武器系统训练模拟仿真。“作战阵地人员生存保障”系列成果
的研究成功,对提高二炮部队核反击作战能力具有特别重大意义。该成果因此荣获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在气象、测地、防化、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有一大批成果相继
问世。
几千项科技成果中,90%以上的已得到推广应用。科技,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腾飞插
上了坚实的翅膀。
1996年5月,第二炮兵第四次科技大会在京召开,“神剑人才工程”正式启动。短短几年
时间,战略导弹部队“专家方阵”成为科技奋飞的“领头雁”;第二炮兵三级“技术尖
子人才库”汇聚了大批“科技精英”;导弹技术专家相继进入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
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
科技强军出精兵,10年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茁壮成长起一批又一批热心训练改革的优
秀指挥员,涌现出上万名优秀操作手。今天,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
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占军官总数
的70%,所有军事主官都是大学毕业生。
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战略导弹部队已铸就了与现代化武器装备相匹配的“盾牌”。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