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为了祖国的荣誉——访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Nov  5 13:42:24 2004)

2004年11月04日 16:56 新华网 
 
  新华网珠海11月4日电(记者 李宣良、金忠)11月4日,连续数日笼罩在珠海航展中心上
空的薄雾终于飘散。湛蓝的天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在20多分钟
的时间里,一连表演了数十个优美而又惊险的空中特技动作,以无懈可击的“蓝天芭蕾”
征服了数万观众的心。 

  “飞行表演不仅是一项绚丽多姿的飞行活动,更是展现一个开放国度、一支强大军队
的一种至尊无上的国家大礼。”刚走下飞机的“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李秋这样向记者介
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李秋告诉记者,“八一”飞行表演队自1962年2月正式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礼仪迎宾
和国内重要活动的飞行表演任务。到目前为止,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进行过数
百次飞行表演,成功率达到100%,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八一”队已跻身于
世界顶级飞行表演队之列,与美国“雷鸟”、俄罗斯“勇士”、法国“法兰西巡逻兵”等
齐名。 

  “密集队形表演是特技飞行表演必须越过的一道天险。”作为有近3000小时飞行记录
的特级飞行员,李秋解谈起“八一”队的招牌动作如数家珍。 

  “这个动作,飞机以500公里至800公里的时速飞行,间距只有1米至3米。”他解释说
,密集队形编队最大的障碍是涡流和尾流对飞机的影响。如果编队间隔太近,后面的飞机
容易进入前面飞机喷出的尾流,要么被掀翻,要么造成空中停车,后果不堪设想。 

  “单机特技表演,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玩命’!”李秋说,加力起飞盘旋时,飞
行员要承受7个以上的载荷,很容易导致大脑出血、黑视;单机倒飞,飞行员头顶着座舱盖
,身体悬空,10秒钟内,飞行员全凭感觉操纵,这一切靠的是飞行员顽强的意志、超人的
胆识和娴熟的技术。获得过数十枚军功章的李秋说,在“八一”飞行表演队里,缀在每个
人胸前的军功章,背后都有一串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1991年6月6日上午,李秋驾驶9机编队中最难飞的6号机升空训练。开头10分钟,李秋
和战友们顺利完成了预定动作。可当战鹰从数千米高空俯冲下来,越过400米最底点,准备
向上拉起做上转弯时,李秋突然感到飞机像被人猛砸了一锤,伴着一声巨响,开始抖动起
来。“发动机故障!”李秋迅速判定,并立即报告塔台。这时,每架飞机间隔只有5米。为
了战友的安全,他必须尽快脱离机群。可他飞在编队的最右边,而这时机群正在右转弯。
 

  李秋小心翼翼地调整杆位,减小向上速度……瞬息之间,几架飞机的肚皮已掠过他的
头顶。凭感觉,他知道自己已顺利脱离机群编队。李秋刚松了一口气,突然一股刺鼻的煤
油味和一股白色气体冲进座舱。油泵信号灯同时闪亮——可能是飞机严重漏油!没有任何
时间迟疑了,他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驾着飞机一头向跑道扎去……“再晚四五十秒,我
可能就永远溶化在蓝天了。”李秋说。 

  2002年3月,40岁的李秋被任命为“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作为‘头雁’,李秋带
领表演队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冲刺。 

  李秋带领队员挑战的第一个极限是飞机的间距:间距过小,容易发生事故;间距过大
,看起来又不够刺激。为了达到让人“心跳”的目的,李秋驾驶飞机,从5米的距离开始,
一点一点向前靠拢。4.5米、4米、3.5米,一次、两次、三次……经过无数次试飞,终于验
证,将飞行间距从5×3米缩短到3×3米,是完全可行的。随后,他组织队员进行一次次
训练,终于实现了3×3米队形的编队表演,创造了中国空军飞行史上的奇迹。“我们丝毫
没有可以骄傲自满的资本。”面对鲜花和掌声,李秋说,“我们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我国威,扬我军威。”(完)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