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Sleep (猪的小弟),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五章 第七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7 15:26:36 2005), 转信
四、绘画与音乐
平安前期(公元794年—公元894年)日本绘画还受唐和五代的影响,到平安后期(公元894年—公元1192年)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或“倭绘”。大和绘是纯粹采用日本画题的画,与此相对,以唐朝的人事和风景为题材的画叫做“唐绘”。当初描写四季风情的叫做“四季绘”,描写名胜风景的叫做“名所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
大和绘产生于延喜、天历(公元901年—公元956年)年间,到11世纪中叶,大和绘全面成立,还出现了宫廷画师。飞乌部常则就是村上天皇的宫廷画师,巨势广贵也是活跃于10至11世纪的宫廷画师。大同(公元806年—公元809年)年间成立了宫廷画院“绘所”,它由中务省的画工司和内匠察合并而成。最典型的大和绘是描写物语(世俗故事)的画卷,其中最杰出的是《源氏物语绘卷》(现藏东京五岛美术馆和爱知县福川美术馆)。《源氏物语绘画》是描写平安贵族女性的风俗画,表现了宫廷贵族女性的风貌。
画卷中《信贵山缘起绘卷》也很著名,描写领主、大名主、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的场面,反映出武士阶级兴起,人民力量壮大,贵族没落的特征。
《伴大纳言绘词》也是非常优秀的大和绘,表现了应天门放火的伴大纳言(伴善男)的政治阴谋。京都乎等院凤凰堂的《阿弥陀迎来图》是从唐风转变为日本风的佛画,背景是日本的风景,平安后期佛画的特点是投合日本人之好,菩萨面相特别端美,如教王护国寺(在京都)的十二天神像和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普贤菩萨像。
日本把从朝鲜、渤海、唐朝、印度传来的外国音乐总称“雅乐”,其管理机构叫做“雅乐察”。雅乐传到日本后领受日本上层社会的欢迎,用于寺院的法会和贵族的宴会。当初雅乐和日本固有音乐同时并存。至平安前期,日本音乐采取了折衷形式,即在起源于日本仪式上的用日本固有音乐,起源于外国仪式上的用雅乐。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过去雅乐察全是外国人,现在日本乐官乐人占大多数了。
搓峨(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仁明(公元833年—公元849年)、一条(公元986年—公元1011年在
位)三位天皇皆谙音律,热衷于日本音乐。一条天皇亲自规定了神乐和催马乐的谱子,磋峨和仁明天皇在统一房乐、高丽乐的基础上复兴、改编了16种乐舞,还创造了几种音乐形式:①神乐(用于祭枢),②东游(东国民谣),②风俗歌(即兴耿谣),④朗咏(朗诵中国名诗,以雅乐伴奏),⑤今样歌(在宴会上演唱,着重歌词表情),⑧和赞(由诵读汉译经文的声明演变而成的一种道歌)。醒瑚天皇初期产生了用管弦乐演奏的“彻游”。这种音乐形式的产生表示日本音乐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和表现贵族华丽的生活,而独立音乐成为一种娱乐了。御游之后,又产生了独乐和田乐,最后民间音乐逐渐代替古代音乐,成为日本音乐的主流。
五、书道与茶道
所谓书道就是中国的书法,日本书法从中国学来。奈良时代日本还没有发明假名,所以日本人写的是行书和草书,模仿王羲之等人的笔法。平安前期假名开始产生,尽管上流社会写的是汉字,但多少有些日本风格。
空海是“和习书道”即日本书法的创始人。他在唐朝曾跟韩方明学书法,有“五笔和尚”之称,所谓“五笔”就是韩方明《授笔要说》中的五种笔法,因空海学到这五种笔法,故有此称。据说他在唐时,宪宗曾请他补写宫廷屏风上的王羲之书法的缺字。空海与桔坦势、搓峨天皇合称“三笔”。空海的书法经搓峨天皇传给小野篡,再传给纪夏井。纪夏井传给弟子藤原敏行,再由敏行传给“三迹”。
平安后期流行草假名,于是出现了小野道风(公元890年—公元966年)、藤原佐理(公元904年—公元998年)、藤原行成(公元972年—公元1027年)等草假名书法家,他们三人合称“三迹”。小野道风受王羲之的影响较深,有“羲之再世”之称。藤原佐理则日本风味很浓,被称为“佐迹”。藤原行成揉合小野道风和王羲之书法之长,形成一种优雅温和的书风。“三迹”彻底摆脱了中国书法的风格,从苍古雄劲的唐风转变到丰润优美的日本风。它和这个时代的其他艺术一样,表示着日本文化的独立。
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规矩,用以修养心神,学习礼仪。它是日本独特的一种文化,被誉为“东洋精神真髓”。茶很早就 从中国传到日本,公元6世纪前后日本就有荼了,但当初只作为药用,限于部分贵族和僧侣之间饮用。关于茶传入日本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大陆经朝鲜传到九州,另一条是从中国南部直接传到日本。[注48]
平安初,搓峨天皇弘仁6年(公元815年)4月游近江崇福寺,该寺大都僧永忠煎茶奉献。同年6月在银内、近江、丹波、播磨试种。平安后期饮茶的风气很流行。后来此风一度衰落,直到宋朝流行饮茶时,此风又由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传到日本。荣西从中国带回的茶种试种于筑前(福冈县)的背振山,后移植于畿内山城的拇尾山。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2卷(公元1211年)。平安时代是茶道的产生期,到镰仓时代才逐渐流行于一般武士之间,成为进行社交礼仪的一种学问。[49]
六、教育与学术
平安时代以前日本只有官学,中央是大学,地方是国学。空海在唐朝学习时,看到长安每坊有间塾,每县有乡学,教育机构完备,对日本没有私学感到遗憾。于是回国后于公元828年开创综艺种智院,培养人材。于此稍前,和气广世创立弘文院(9世纪初),后来公元821年藤原冬嗣创立劝学院,公元850年桔嘉智子创立学馆院,公元881年在原行平创立奖学院,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后来有的大学教官在私邱进行讲学,如营原氏的营原清公(公元770年—公元842年)、营原是善(公元812年—公元880年)、营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三代相继为文章博士,门人满朝野。由此而登高官的世称“龙门”,也叫:营原廊下”。这种私塾俗称“红梅殿”,如滋野安成的私塾专授老庄学说,大藏美行的私塾专授经学。平安后期,私塾形式的私学终于代替了官学,教育得到普及。官学和私学衰落后,学问以家门相传,如明经道是清原氏、中原氏,明法道是扳
上氏,算道是三善氏,阴阳道是贺茂安倍,医道是和气丹波,各家垄断学问。
平安时代政府组织专人撰写史书,陆续修成《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和《三代实录》,这五种汉文历史著作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除以上编年史外,还编纂分类的历史。醍醐天皇时营原道真奉救编写《类聚国史》,把从《日本书纪》到《文德实录》的历史按事实类别编成205卷,公元892年完成。[注50]
┌──────┬───┬─────────────┬────────┬───────┐
│ 书 名 │ 卷数 │ 内 容 │ 完成年代 │ 编修者 │
├──────┼───┼─────────────┼────────┼───────┤
│日本书纪 │ 30 │ 神代至持统天皇 │ 720(养老4) │ 舍人亲王等│
│续日本纪 │ 40 │ │ 797(延历11)│ 藤原继绳等│
│ │ │ 文武天皇至桓武天皇 | │ │
│ │ │ (延历10) │ │ │
│ │ │ 桓武天皇(延历11) │ │ │
│日本后纪 │ 40 │ │ 841(承和8) │ 藤原绪嗣等│
│ │ │ 至淳和天皇 │ │ │
│续日本后纪 │ 20 │ 仁明天皇 │ 869(贞观11)│ 藤原良房等│
│文德天皇实录│ 10 │ 文媳天皇 │ 879(元庆3) │ 藤原基经等│
│三代实录 │ 50 │ 清和、阳成、光孝三天皇 │ 901(延喜元) │ 藤原时平等│
└──────┴───┴─────────────┴────────┴───────┘
历史著作外,天长8年(公元831年)滋野贞主编《秘府略》千卷。它是一部大百科辞典,比宋朝的《太平御览》(干卷)约早150年,可惜此另现存只有2卷及第868卷的布帛部的一部分。大江音人编成《群书目览》40卷。公元808年出云广贞和安倍真直将中日朝三国的医方、疗法汇集起来,编成《大同类聚方》100卷。公元982年丹波康赖编成《医心方》30卷,它是日本人撰写的最古医书。此书编写时引用隋唐医书200余部,按疾病详细记载疗法、本草、药性,而它所引用的中国医书有些在中国久已失传,所以此书是东洋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辞典方面,有吕住编的《新撰字镜》12卷、源顺编的《侯名类聚抄》10卷、桔忠兼编的《伊吕波字类妙》3卷、空海编的《篆隶万象名义》30卷、藤原季纲编的《季纲切韵》2卷。佛典方面,有《一切
经》5000多卷。
[1]勘解由使主要职责是在新旧任国司交授时监督“解由状”的授受。“解由状”是
新任国司赴任时经调查了解,肯定前任国司在其任职期无渎职行为后授与的一种证明
文书。
[2]《政事要略》卷84载:“延喜格停止奴婢,格后不得有奴婢。”,《新订增补国史大
系·政事要略后篇》第684页,吉川弘文馆,1974。
[3]健儿的数量,各国按其大小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从20至200人不等。另有九州置
“选士”1320人,在陆奥置“健士”2000人,以御外敌和镇压虾夷人。
[4]竹内理三:《土地制度史》1,《体系日本史丛书》第6卷第132页,山川出版社,
1973。
[5]小野武夫:《日本庄园史论》第37页,1979。
[6]、[7]、[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2—896页,人民出版社,1975。
[9]《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4页,1974。
[10]庄官的名称因庄园和时代不同相当杂多,有庄长、庄司、预所、公文、下司、检
校等称。
[11]本家就是本所,也有称领家为本所的。
[12]例如,肥后国鹿子庄是在乡领主沙弥寿妙建立的。他的玄孙高方为免受国司
压迫,乃于1086年奉大宰大式藤原实政为“领家”,从年贡中分出400石给“领家”,自己
保留攀管庄务的“预所职”即庄官。藩原在契约中保证承认高方世代在庄园里的统治,
倘若背弃,藤原后代须撤销“领家”的资格。
[13]丰田武:《产业史》I,《体系日本史丛书》第10卷第191页,山川出版社,1967。
[14]《倭名类聚抄》卷17(正宗敏夫校订两卷本),风间书房,1974。
[15]“津屋”:“邸”之义,古日本港口仓库。
[16]“问”:由“邸”字假借而来,义同“问丸”(商钱)。
[17]承和之变:仁明天皇即位时,立淳和上皇的皇于恒贞亲王为皇太于。藤原良房
倍口伴健卑、桔逸势等人立皇太子是为了叛变,把他们流放。承和9年(842)废恒贞亲
王,立仁明天皇的皇子道康亲王。由此藤原一族成为皇室外戚,独揽政权。
[18]应天门之变:866年应天门失火,大纳言伴善男要给左大臣源倍问罪,酶原良
房说伴善男放火,将他流放。这是摄关成立史上的一件大事。
[19]一说藤原基经员初任关白是在884年。
[20]《新增订补国史大系·政事要赂前篇》第232页,1974。
[21]《日本史料集成》第124—125页。平凡社。
[22]市村其三郎:(日本史概论》第146—147页,1943。
[23]《早川二郎著作集》I第288页。
[24]《小右记》(有大臣藤原实资的日记)。
[25]《日本史料集成》第127页。
[26]、[27]“神人”和“大庄”都是隶属于神社和寺院的田堵与下人。
[28]佐藤清胜:《大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卷第303页,大日本政治思想史刊行会,1939。
[29]《春记》长历32,转引自西冈虎之助《日本全史》第l卷第82页,平凡社,1940。
[30]“武士”一词初见于《续日本纪》,但那是六卫府武官的称呼,并不具有新兴阶层武士之意。称此新兴阶层为武士是后来的事,其称有:武者、兵、武勇者、武勇之辈、武勇之士、武艺者、武艺人等。
[31]笠原一男:《详说日本史研究》第88页,1975。
[32]院政后期虽然断断续续存在到1840年,但实际形同虚设,不起作用。
[33]庄园整顿令:902年醍醐天皇首次提出,规定897年以后禁止新设旨田,禁止权门势家新设庄园。此后历朝多次提出,但终未能制止庄园增大的趋势(笠原一男:《详说日本史研究》第87页)。
[34]院政时期院的顿地遍及59国,仅寄进庄园从摄关家手中就弄到千余所(宝月圭吾《日本史概说》第76页,1965)。
[36]西国;指关西诸国,特别指九州地方。
[36]音户海峡:现在的广岛县吴市同对岸音户盯之间的海缺。
[37]今神户港重要组成部分兵库港。
[38]、[39]《日本文料集成》第77页,平凡社,1963。
[40]同上书第65—67页。
[41]木宫察彦:《日华文化交流史》第241页,富山房,1955。
[42]歌词: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输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43)《日本史料集成》第67—71页,平凡社。
[43]《高丽史》第4卷第9—10篇,见《中国朝鲜史籍中的日本史科集成》三国高丽之部,第63—66页,国书刊行会,1978。
[45]比睿山在京都府、滋贺县境内,高野山在和歌山县西北部。
[46]见最澄:《显戒论》。《般若》唐玄奖译《大般若彼罗蜜经》的略称,该经由般若部类经典汇编成。般若,梵文pnajana的音译,意译“智慧”。
[47]最澄:《守护国界章》。
[48]松下智:《茶的起源和传来》,朝鲜文化社编《日本文化与朝鲜》,新人物往来社,1975。
[49]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0]扳本太郎:《日本的修史与史学》,沈仁安、林候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在 GoodSleep (猪的小弟)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六节 日中、日朝通好
: 一、与唐、渤海郡的通好
: 平安初期百年问,日本政府继续推行日中经济文化交流政策,延历23年(公元804年)和承和5年(公元838年)又先后派出遣唐使船,仍有不少留学生、学问僧[注38]随船入唐,如空海、桔逸势、最澄、圆仁、春苑玉成、营原桶成等。他们回国后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至9世纪后半期,中
: ...................
--
※ 修改:·ersy 于 Jan 27 21:00:35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137.243.9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