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Sleep (猪的小弟),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7 15:42:16 2005), 站内

第九章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16世纪后半期,日本从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封建统一国家的局面。由于战国大名们各自谋求领国的富强,开发农田水利,招工商业者集中在自己的军镇(城下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织田信长(公元1534年—公元1582年)和丰臣秀吉(公元1536年—公元1598年)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加紧对战国诸大名的征服,镇压农民起义,逐步实现了全日本的统一。


第一节 织田、丰臣统一日本

一、织田信长

    战国时代在各大名领地里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农民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但封建割据、分裂混战不仅破坏农业生产,加重农民的负担,且由于各国间关卡林立,货币和量制不统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农民、商人都反对割据,渴望统一。封建主们面对农民起义和市民的斗争,也企图集中力量,排除异己,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公元16世纪中叶,抱有这种野心和实力的战国大名,关东有北条氏,中部地方有上杉、武田、朝仓诸氏,中国(山阴、山阳两道)地方有毛利氏,四国有长曾我部等,但实际上掌握主动权的是一个较小的大名——尾张(爱知县)的织田信长。尾张地处农业先进的浓尾平原(名古屋地区),旧势力弱,小自耕农阶层发达。织田信长一面充实经济实力,一面加强政治军事力量,推行“兵农分离”政策,将领国内名主、武士编入自己的家臣团,组成一支以使用长枪为主、配备步枪队的常备兵。他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永禄3年(公元1560年)在尾张的桶狭间(今爱知县丰明市西南)以奇袭击溃10倍兵力的劲敌守护大名今川义元(公元1519年—公元1560年)。为巩固后方,信长将今川的领地让给三河国(爱知县南部)大名松平家康(德川家康,公元1542年—公元1616年),然后消灭阻碍他占领京都的美浓(歧阜县)领主斋藤龙兴,筑歧阜城,成为织田的军镇。永禄11年(公元1568年)失去权力的室町幕府和天皇都要求信长攻入京都,恢复朝廷和幕府的地位。信长便借拥立足利义昭作幕府将军的名义,率部入京,掌握了政权。

    永禄12年(公元1569年年),织田迫使自由城市界屈服。这时,农业发达的近畿地方和界、京都、奈良等富庶城市都已在他手中。他的步枪队是一支无可匹敌的劲旅,元龟2年(公元1571年)焚毁了守旧势力堡垒的比睿山延历寺;两年后迫使不满于傀儡地位而企图和一些大名联合反对织田的足利义昭投降,罢础其将军职,室町幕府灭亡。

    织田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有二:首先是承认从自耕小农收取地租的寄生地主的存在,因此织田军队有能力离开本根据地长期进行征服政争。其次是掌握了畿内附近的富裕地方。还包括拥有了步枪、大炮等新武器,确保军事上的胜利。此外,织田对战国期的主要社会矛盾——自下起来冲破封建制的民众运动与自上加强封建制的领主运动,以后者胜利的形式来解决。

    织田在统一过程中残酷镇压一向宗农民起义。公元1571年至公元1574年他先后镇压了伊势长岛和越前的起义,屠杀几万人。天正8年(公元1580年)攻下大阪本愿寺,又遣部将柴田胜家(公元1530年—公元1583年)扑灭加贺起义,与此同时,继续同各国大名争战。天正3年(公元1575年)他联合松平家康,在长征(三河境内)击溃日本中部最强大名武田胜赖的军队,总计平定26国。天正4年(公元1576年)在琵琶湖畔近江安土修筑了安土城,作为统治的根据地。天正10年(公元1582年),全国统一已指日可待,但就在这年6月2日,他在京都的本能寺道部下明智光秀(公元1526年—公元1582年)的袭击,被迫剖腹自杀。

二、丰臣秀吉

    信长死后,统一事业为部将羽柴秀吉(公元1536年—公元1598年)所继承。秀吉是尾张国(今爱知县)一农民之子,自幼侍奉织田信长,能力出众。天正元年(公元1573年)因多次战功,被提拔为大名,与柴田胜家、明智光秀同为信长的得力部将。天正10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备中国(今冈山县)同毛利辉元(公元1553年—公元1625年)作战,闻讯后即同辉元讲和,回师京都。山崎(兵库县西南)之役打败明智光秀,光秀在败走近江途中道农民袭击自杀,距信长死11天。天正11年(公元1583年)起,秀吉逐次剪除异己,首先发动近江贱岳之战,消灭织田家臣柴田胜家。并从这一年兴建大阪城(今大阪市),强制各大名离开领地,连同界市商人一并移居这里,将大阪作为自己称霸全国的根据地。公元1584年迫使雄踞关东的德川家康臣服,从而上升到织田信长继承者的地位。同年进军四国,迫令战国大名长曾我部元亲以全境投降。

    天正13年(公元1585年),秀吉征服了最后一个守旧势力堡垒和歌山县的高野山(佛教真言宗的根据地)和纪伊的根来寺。同年迫使朝廷授之以关白之职。公元1586年任太政大臣,更受天皇赐姓为“丰臣”。天正15年(公元1587年)进攻九州,大名岛津义久投降。这一年秀吉在京都建成宏大富丽的官邱聚乐第,围以城壕,宛如宫苑。天正16年(公元1588年)他在这里迎来后阳成天皇,召织田信长次子信雄、德川家康等一起表演了向天皇誓忠的一幕。

    天正18年(公元1590年)秀吉出征关东,讨伐北条氏一族,包围小田原城,迫北条氏政(公元1538年—公元1590年)自杀,并使东北的伊达政宗(公元1565年—公元1636不)臣服,然后北进,平定奥羽地方。至此全国统一。文禄2年(公元1593年)他又使战国时代统治虾夷地区(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归顺,北海道南部地区遂正式划归日本版图。

三、织、丰政权的统治体制

    织田信长在其统一过程中,为提高权势,先则利用足利将军家,继则利用天皇权威。丰臣秀吉因自己原有的家臣数量不大,在统一过程中加入家臣队伍的多半是过去的同僚和前辈大名,加之取得政权时间过短,所以并没有创建自己的幕府,没有取得将军衔,而只是以“关白”名义,君临各大名之上。

    丰臣政权的中央机构:在关白之下设五“奉行”,执行政务,由前田玄以(公元1539年—公元1602年)、浅野长政(公元1547年—公元1611年)、增田长盛(公元1545年—公元1615年)、石田三成(公元1560年—公元1600年)、长束正家(?一公元1600年)担任,这5人都是丰臣秀吉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另任命5名实力雄厚的大名为五“大老”,作为他的政策顾问,无疑这是一种怀柔手段。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公元1542年—公元1616年)、前田利家(公元1538年—公元1599年)、宇喜多秀家(公元1573年—公元1655年)、毛利辉元(公元1553年—公元1625年)、小早川隆景(公元1533年—公元1597年),后来改小早川隆景为上杉景胜(公元1555年—公元1623年)。

    为加强中央集权,丰臣秀吉对大名实行严密控制。他把自己一族和近臣安置在重要地区,如把养子秀次(公元1568年—公元1595年)安置在尾张的清州,弟秀长(公元1541年—公元1591年)安置在大和的郡山,把石田三成安置在近江的佐和山等等,从而把近畿地方巩固起来。与此同时,把那些不可靠的大名调离原来领地,如把原在东海地方拥有巨大势力的德川家康调到关东地方,以便防止大名们盘据原领地独立。作为严密控制大名的办法,他还命令各大名让他们的妻子常任京都、大扳和伏见,作变相人质,并规定大名之间未经批准,不得通婚。

第二节 丰臣秀吉的统治

一、土地政策与“兵农分离”

    丰臣秀吉将全国土地集中在手里后,一部分作为直辖领地,另外大部分土地则封赐各大名,称为知行国(封地),受封者有统治知行国的特权。当时拥有土地的多少是用稻米产量的石数来表示的。天正17年(公元1589年)的全国稻谷总产量为1,580万石(壹吱、对马除外)。那年丰臣的直辖地为46国、产稻200万石,占总产量的九分之一强,封赐各大名的领地则占总产量的九分之八,其中最大的大名德川氏领地产稻约250万石,上杉氏和毛利氏各100万石。在土地领有方面丰臣虽不占绝对优势,但他同时直辖界、京都、大阪、博多等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和贸易港,还控制佐渡、生野等金、银矿,因此他的经济实力远远胜过各大名。

    由于大名知行制的确立和全国范围内“本百姓”(自耕农)小农经济的出现,从此在,日本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注1]这种单婚小家族—;小农经营体比复合大家族——家内奴隶制经营体优越得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臣政权对这种小农经济的出现首先加以承认。

    这种小农经济是与秀吉实行的土地政策分不开的。织田信长死后不久秀吉就开始施行“太阁检地”,文禄3年(公元1594年)正式规定全国划一的土地制度:将过去不统一的一间的长度定为6尺3寸;960步一反改为300步一反;田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规定标准产量——石数,即上田为1.5石,中田为1.3石,下田为1.1 石,下下田另行规定;以标准升“京升””统一各地区不相同的旧升;以标准产量的石数的三分之二收取年贡;尽量贯彻“一地一作人”[注3]的原则。以上是“太阁检地”的主要内容。丰臣秀吉对检地的
贯彻非常坚决,在给地方的“朱印状”(盖有红色将军官印的执照)中明确指示:不管是城主;土豪还是百姓,凡敢反抗检地者,全部杀掉,即使整个一乡或两乡也当如此。[注4]

    太阁检地在兵农分离体制方面是以编成军队为目的的一大土地改革,同时也是根本否定古代封建制即本领(世袭私领)制的一大事业。因为本领是土地私人所有的最强烈的形式,而太阁检地是把本领收为公有,以领主本国为根据,将全国领地集中在秀吉手中,连旧家臣的知行地都属于秀吉所赐的“恩领”。[注5]

    在检地的同时,天正16年(公元1588年)丰臣秀吉借口铸造大佛需用钉锯,发出《刀狞令》,没收民间所有的“长刀、腰刀、弓箭、长枪、步枪及其他武器”。下令后一月,仅在加贺江沼郡就没收了长刀1013 把、腰刀1540把、枪矛160支。实行刀狩是害怕农民“拥有不必要的武器,一旦难纳年贡,势必发动起义。”[注6]同时也为使检地顺利进行,并通过它达到“兵农分离”的目的。天正19年(公元1591年)8月丰臣氏发布《身分统制令》[注7],进一步明确实行“兵农分离”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这就是禁止农民转变为武士,强制耕作,即使大名领地改变了,农民也不得擅离原村,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还规定手业者和商人也不得变更职业。相反,武士则失掉土著性,须跟随主君移动,集中住在大名城下,成为镇压人民的职业军人。这样,以
(武)士为统治阶级,农、工、商为被统治阶级的“四民”封建等级制便确立了。

二、商工业政策

    织、丰政权的集权统一政策,在商工业领域也有鲜明反映。为促进商业发达和城市繁荣,织田信长曾规定了“乐市”、“乐座”之制。这是战国大名本已采用的政策,织田更予以推进,在建筑清州、歧阜、安土等城下町时,规定凡制定城下町条例必须加进此项。天正5年(公元1577年)6月,他为安土城下町制定《乐市乐座令》13条。该令的基本内容是否定“座”的特权,奖励商人来此定居,免除土木工程的徭役负担,消除对“德政”的不安,保障治安、免除房屋税等等。丰臣秀吉也继承了这个政策,如天正13年(公元1585年)对京都诸座下令废止座头职等中间剥削权,公元1587年下令废止奈良、大和郡山的一部分座,公元1591年下令废止以京都、奈良的座组织为一般原则。但是乐市、乐座并非意味交易上的完全自由,从政治上说,推行这个政策主旨是把商工业者从寺社、庄园领主的隶属下解放出来,使处于织田、丰臣控制下,确保商业利益,加强自己的权力。例如丰臣筑大坂城时曾强制把一部分界和京都市民移住大扳;许多城市变为丰臣氏的直辖地,不承认城市自治,町人的自治组织被统治城市的机关取而代之。

    交通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织田、丰臣发展商工业政策的一部分。织田曾于水禄11年(公元1568年)撤销其势力范围内的关卡(“关所”),禁征“关钱”。此举既为打击关卡的设立者寺社和庄园领主的势力,又为便于商人自由往来,发展商工业。丰臣继此政策,这公元1586年止,废除了全国的关卡。织田作为整顿交通设施的一部分,修补道路,架设桥梁,丰臣则统一1里为36町。稳定通货是发展商处所必需,信长于水禄12年(公元1569年)公布了《择钱令》[注8],规定“善钱”(良币)、“恶钱”(劣币)的交换比率,秀吉更改铸统一货币,同时开发石见、佐野、生野等金银矿。为发展海外贸易,秀吉于天正16年(公元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实行“朱印船贸易”,授予长崎、京都、崭的商人以朱印状(幕府特许证),以资保护。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其规定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三、对天主教的政策

    丰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旨。织田信长为利用天主教对抗一向宗农民起义和获得贸易利益,对天主教曾采取保护政策。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天正15年(公元1587年)他在征服九州时看到外国教士对九州部分大名的强烈影响和长崎成为教会领地的情况,大为吃惊,恐危及自己统治。尤恐天主教在农民中传播会招致一向宗起义那样的后果,所以立即将长崎收为直辖地,禁天主教传教,驱逐外国教士出境。他虽然放逐了传教士,但这时还是承认人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允许葡萄牙人通商。及至庆长元年(公元1596年),一艘西班牙船只漂流到土佐海岸,秀吉察悉西方国家有利用传教侵略日本的野心,[注9]便把传教士和日人信徒26人在长崎处死。这就是日本镇压天主教的开端。

    秀吉的这种政策还利用所谓“神国”思想来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绪,他宣称,日本的国土及其上一切事物都是神创造、成长和保护的。天正17年(公元1587年)的天主教禁令中说,“日本是神国,不许天主;教国家传播邪教”,“天主教国家的人以日本人为门徒,破坏神社佛阁,这是前代未闻的”。1591年秀吉写信给葡领东印度总督说,“我国是神国,神是万物的根源”。[注10]

    信长、秀吉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庄园制度,这些对尔后日本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他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凶手,但同时又不失为封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在 GoodSleep (猪的小弟) 的大作中提到: 】
: 五、医 学
:     室町时代日本医学在吸收中国医学成就、总结自己经验方面继续获得发展。正平17年(公元1362年)著名医学家僧有邻撰医书《福田方》。此书既综述了金、元、明时期中国医学,又肯定了日本的医疗经验,分疾病为12类,创造性地提出按病因、症侯、诊断、类症鉴别、预后和疗法
:     在室町后期,不少日本医学家到明代中国交流医学成果。公元1494年田代三喜(公元1465年—公元1537年)回国后大力提倡李朱医学(李东垣和朱丹溪的医学),为日本李朱学派的开山祖。此派认为疾病起于“外
: ...................

--

※ 修改:·ersy 于 Jan 27 21:05:05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137.243.9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