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Sleep (猪的小弟),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7 15:50:44 2005), 转信
第一节 攘夷与开国
一、欧美列强进入东亚
“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游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注1]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愈来愈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的来源。为此,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窥视日本,首先是沙俄,它在17世纪30年代末,就向太平洋北部地区活动。它利用清军入羊时机,侵占中国黑龙江下游。公元1711年后,俄皇彼得一世派兵探测日本北方及本州沿岸,同北海道(南部,属松前藩领)虾夷族通商。宽政4年(公元1792年),俄使腊克斯曼到根室
要求通商,为幕府所拒。’文化元年(1804),俄美公司经理雷札诺夫(Resanov)到长崎要求通商,又被拒。此后,沙俄便转谋库页岛和千岛的领有权,企图侵占整个北太平洋地区。正如列宁所说:“许多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一直想夺取……亚洲大部分地区。”[注2]从这时起,日本南方也开始告警。
英国自公元1623年关闭平户商馆后,一直策划恢复对日贸易。公元1673年英船来日要求通商被拒。法国大革命后,荷兰变成法国属国,英为对抗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夺取荷兰殖民地。文化5年(公元1808年),英舰费顿(Phaeton)号因捕荷轮闯入长崎,佐贺藩末及制止。长崎奉行松平康英引咎自杀。幕府开始加紧海防。文政年间(公元1818年—公元1829年),英、美捕鲸船不断出没近海,幕府于文政8年(公元1825年)下“坚决击退外国船只令”。天保11年(公元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国。幕府得悉,聘军事家高岛秋帆(公元1795年—公元1866年)制造枪炮,改革兵制。天保13年(公元1842年)放宽“击退外船令”,准许许给遇难外船提供饮食燃料。[注4]
法国被英军排挤出印度后,乘印度支那内争,于18世纪末侵占了越南。弘化元年(公元1844年)法舰长到琉球那霸,出示中法《黄埔条约》抄件,要求通信、贸易、传教。琉球政府表示,本国是清朝藩属,难自作主,法国便以海军威逼日本。当时琉球还处于萨摩藩控制中,幕府在威吓下,采纳萨摩藩意见,接受了法国要求。[注4]
美国于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宣布门罗主义,称霸新大陆。天保8年(公元1837年)美船莫利逊号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为名,开进浦贺要求通商,遭炮击退走。弘化3年(公元1846年)美使节比得尔(James Biddle)率舰再来浦贺,要求建交,仍被幕府拒绝。
公元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美国侵占了本平洋岸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当地金矿发现后,美国西部开发加紧。美国资产阶级不甘心英国霸占中国,企图横断太平洋,以便比英国更接近中国,开辟中美贸易。同时,由于北太平洋捕鲸业的发达,美国急于在日本沿祸得港口。它知日本不肯轻易开国,便决定采用武力。嘉永5年(公元1852年)11月,总统费尔摩(M.Fillmore)派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M.c.Perry)来日本交涉,培理率舰4艘,从诺福克(美东部海岸)出发,于公元1853年6月3日驶进江户湾浦贺,要求幕府接受美总统国书,浦贺奉行派员告以须先赴长崎才能谈判。培理断然拒绝说:“若不受理,舰队就开进江户与将军直接谈判,否则万一开战,美国必胜,那时可执白旗来见。”随即付来使白旗两面。幕府被迫在久里浜行馆收下美国国书,约以明年答复。培理率舰示威,并测量江户湾后,至15日始驶向琉球(与琉球约定通商,设煤库)。还遣官兵占小笠原群岛,然后离去。
沙俄闻讯,即派海军中将璞查廷(E.v.Putyatln)为特使,率4舰于嘉永6年(公元1853年)7月到长崎,要求划定国界并通商。幕府允2、3年后解决,璞因克里米亚战争将爆发而离去。幕府惊惶失措,适逢将军家庆去世,由水户藩主德川齐昭参与幕政。同年6月15日,幕府老中首座阿部正弘(公元1819年—公元1857年)知责任重大,不得不打破200多年来将军专断国政的惯例,把美国叩关情况报告天皇,7月1日将美国国书译本分送各藩大名和幕僚征询对策。幕藩领主和武士、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间,在这空前危机下,议论纷纷,各持见
解,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二、攘夷与开国的争论
随着民族危机的增长,幕末各藩藩主和武士知识分子的思想十分活跃,这种思想日益影响政治运动。早在德川前期,由于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和国家的兴起,出现一种封建的国体论,由此发展为尊王攘夷的思想。它包含了以下三种内容:
1.华夷论。这是从狭隘民族主义角度,主张严内外之分,宣扬日本冠绝世界各国的信念。向来日本学者称中国为(中)华,日本为(东)夷。[注5]至17世纪中叶,国学派先驱山鹿素行认为这是颠倒主客。他说:“夫中国(指日本)之水土卓尔于万邦,而人物精秀于八理,故神明之洋洋,圣治之绵绵。”[注6]中国在政治德行方面,反多不及,故应尊崇日本的国体。以后水户学派发挥了这一思想。
2.大义论。古来儒家主张君无德,有德者就可代天放伐(讨伐并放逐暴君)。《易经》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思想。水户学派则认神代以来,皇统万世一系是日本君臣关系的特征,不可动摇。这种君臣大义论,成为日本尊皇思想的基础。
3.王霸论。幕府政治将天皇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水户学则将儒家尊王贱霸的思想,运用到日本公(皇室)武(幕府)关系上,指出武家政治脱离正道。但在幕府高压下,这一思想要到明治维新前夕才能提出,并变成行动。
当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时,上述国体思想诱发了对抗外因的民族自觉。最初发生的是攘夷论和开国论两种思想的争论。
攘夷论起源于尊崇日本国体的思想。它从18世纪国学者本居宣长等倡导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思想出发,坚定主张日本国体尊贵,外族入侵,必须攘击。幕末这种思想和德川前期已不相同,既不是盲目排外,也不同于锁国政策。俄、美侵略日本后,攘夷论风靡全国,成为民族革命的旗帜。
开国论认为同外国通商是大势所趋,若不自量力,贸然攘夷,就是盲目排外。不如开国后通过贸易生产,输入近代科技文明,以谋国家开化,统一富强。力主开国论的佐久间象山(公元1811年—公元1864年)认
为,日本要富国强兵,必须打破国禁,向西方学习,发展诸学科,“大兴器械之学,开设工场,多造大船,复航海之法”。横井小楠(公元1809年—公元1869年)也认为“当今之际,惟开国通商,方合古来天地合理”,非难水户学派的锁国攘夷论是无特别见识,空喊“大和魂”,误国误民。但他不想推翻幕府统治,试图通过“改造”幕府来实现日本的维新政治。尽管如此,后来仍担任明治政府的“参与”,为改革而尽力,最后
被保守派杀害。吉田松阴(公元1830年—公元1859年)也主张开国,后来进一步主张用暴力推翻幕府。
开国论这一派较有远见,但因幕府本坚持锁国,只是屈于外国压迫才主张开国,所以不少反幕派力主攘夷,而开国论者中却有一部分人具有保守佐幕的倾向。
培理闯入江户湾,对幕府是一严重打击。幕府认识到锁国已难坚持。但公然改变政策也会丧失自己威信,不得不继续维持体面。而当时军备财政,实无法作战。[注7]
如上所述,阿部正弘向大名及幕僚征询对策,大部分诸侯都倾向攘夷,反对美国的威吓。其中德川庆胜(尾张藩)、德川庆笃(水户藩)、岛津齐彬(萨摩藩)、伊达宗城(宇和岛藩)等主张暂避战争,经充分准备后,予以拒绝。松平庆永(越前藩)、锅岛直正(佐贺藩)、毛利庆亲(长州藩)、山内丰信(土佐藩)都表示拒绝接受美国要求,并作战备。但主张拒绝的多数诸侯并不完全否定开国,只是企图由此振奋士气,充实国力,通过自主外交来开国。至于开国论者中,也不是都同意立刻接受美国通商的要求。如掘田正睦(佐仓藩)主张定一年限,许其通商,如无利益,就应终止。井伊直粥(彦根藩)则认为在长崎供给煤水、食物,但不许到内地经商,犹如日商赴爪哇借当地荷商馆进行贸易一样。这些都是培理所不能接受的。民间也出现了所谓“处士横议”,不外攘夷、开国两派意见。到了11月,幕府根据各方意见,最后表示,由于边防末固,不能妄启战端,美使再来,决定不作明确答复,采取稳妥措施,使他回国,同时作好万一准备。
三、日本的开国
培理于撤离日本的第二年,即安政元年(公元1854年)1月,率舰7艘,再度驶进江户湾,到神奈川河口。幕府在美国武力威迫下,3月3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约定次年在下田批准交换。条约规定:两国友好,日本开放伊豆的下田和北海道的函馆(箱馆)两港口,供给美国舰船煤、水、食品及其他需用品,价格由日方规定;优待遇难船员;美国在两港口设领事。条约第九条还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无条件地适用于美国,即给美国以最惠国待遇。条约中虽没有关于自由通商的条款,但日本的大门从此
被打开,开始结束闭关自守的局面。
英、俄、荷等国援美国先例,也和日本签订了类似条约。
《日英亲善条约》:安政元年(1854)闰7月,英东印度舰队司令史透林(J.Stirling)率舰队到长崎,提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为与俄作战,要求许英舰利用日本港湾,幕府拒绝。但为补充船中所缺物品及修理船只,许开放函馆及长崎两港。8月23日订《日英亲善条约》七条。
《日俄亲善条约》:同年10月,俄使理查廷探听到日美订约,也到下田交涉签约。12月21日正式缔结《日俄亲善条约》,规定开放函馆下田、长崎三港,并承认干岛在择捉以南为日领,库页岛为日俄共管。
《日荷亲善条约》:荷兰在日本锁国的200年问,独占对日贸易,但仅限于出岛一处。公元1855年12月23日荷商馆长寇秀斯(J.H.D.curtisus)乘机和幕府订约,要求与俄美同等待遇,开长崎、下田、函馆三港,并规定放宽加于长崎荷兰人的限制。
【 在 GoodSleep (猪的小弟) 的大作中提到: 】
: [1]原作“末期养子制”,德川时代武家为避免绝嗣而被剥夺武士身份,临终时得请立义子继承家格的制度。
: [2]侧用人是将军侧近的侍臣,担任将军和者中、若年寄之间的联络,位低于若年寄,但得到将军的信任,便容易攀权。
: [3]纲吉不但命林信笃、柳绎吉保等讲经书,还自己主讲四书、易经,多达200余次。
: ...................
--
※ 修改:·ersy 于 Jan 27 21:13:01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137.243.9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