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odSleep (猪的小弟),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十八掌 第三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27 15:58:14 2005), 转信
第三节 文学艺术
一、文 学
明治时代是日本旧文学向近代新文学转换的时代。明治初期流行的翻译小说,为其后新文艺理论的介绍作好准备。从翻译到创作,出现了政治小说;如说明白由民权真话的寓言《蝴蝶纪谈》(田秀成,1882),以友以立宪政治确立为理想的《雪中梅》和《花间莺》(末广铁肠,1886—1888)。这种写实风强烈的小说形式,代表了文学革新思想的一个方面。翻译小说和政治小说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新文学的前奏。
1885年(明治18)出版了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此书题名虽为小说,实际内容却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注17]为明治新文学的理论奠定基础,促进了明治新文学作品的诞生。此时还出现了长谷川如是闲、二叶亭四迷的〈别林斯基艺术论》等文艺理论作品。至20年代,坪内逍遥所提倡的写实主义,由以尾崎红叶为核心的砚友社一派的作品表现出来。砚友社的著名成员有尾崎红叶、石桥思案、山田美妙等。红叶的作表作有《二个比丘尼的色仟悔》,思案有〈处女女〉,美妙有《武藏野》。这个时期除砚友社的写实主义作品外,还有幸田露伴的理想主义作品(如《风流佛》)和森鸥外的浪漫主义作品(如《舞姬》)。明治中期是新诗或新体诗的成立期,出现了最早的新诗《新体诗抄》(1882)。当时由于国粹主义兴起,出现了和歌的改良和诽句的革新运动。
明治30年代,以《文学界》杂志为中心,浪漫主义文学论兴起。其代表人物为北村透谷和高山得牛。他们反对砚友社一派等脱离人生的、享乐的艺术至上主义和低级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倡导文学的人生意义。与此同时,法国左拉的自然主义被介绍过来,岛村抱月是日本最早从理论上阐明白然主义的人。此时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进一步发展,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有:泉镜花的《夜行巡查》(明治26)和〈外科室〉(明治26),川上眉山的《雪折竹》(明治23)和〈书记官〉(明治28),广津柳浪的《变目传》(明治28)和《黑蜥蜴》(明治28)。杰出的写实主义作品有:尾崎红叶的《心之涸》(明治27)和《金色夜叉》(明治30),幸田露伴的《风流微尘藏》。这个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小说的出现。矢野龙溪的《新社会》,白柳秀湖的《黄昏》和《泽夫日记》,以及小川煌村的《劳动问题》都是反映社会主义运动的作品。当时杰出的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木下尚江,用热血沸腾之笔,以日本初期社会主义运动的苦斗为背景,描写当时青年的苦闷和呼声,在明治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尚江的代表作是《火柱》(1904)和《良人的自白》(1904),前者阶
级斗争意识强烈,后者反映着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妇女解放、财富罪恶、土地私有等。30年代是日本新诗和短歌的繁荣时期,诗坛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新秀,浪漫抒情的诗风成为诗坛的主流。
日俄战争前后开始大量介绍欧洲近代文学,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特别俄罗斯文学作品,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秋骨译,明治4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内田不知庵译,明治26),托尔斯泰的《复活》(内田译,明治39)等。此时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产生了小栗风叶、国木田独步、德田秋声、田山花袋等自然主义作家。明治末年自然主义衰落,新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白桦派取而代之。新理想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夏目漱石(著有《吾辈是猫》、《伦敦塔》、《矿工》等)。白彬派的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驾(著有《实心眼的人》、《芳子》等),志贺直哉(著有《到网走》、《和解》等)等。
大正后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产生了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详见本卷第十一章第四节《两次大战之间的日本文化》。
二、音 乐
近代日本音乐分为国乐和洋乐。国乐即日本的传统音乐,洋乐即近代西方音乐。明治后的近代日本音乐,最重要的是洋乐的移植。它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要求,只是为了军事和政治的需要。洋乐传来后,国乐和洋乐在感觉上发生根本的矛盾。日本近代音乐史就是这种矛盾的扩大和克服的历史。
洋乐早在德川时代以前就随着天主教传到日本,那时的洋乐是教会音乐。1853年(嘉永6)美国舰队司令培理来日时,军舰上有二组军乐队,日本人首次听到了军乐。当初传入日本的军乐队不是吹奏乐队,而是鼓笛队。明治维新时,大藩几乎都用鼓笛队,至1869年才变成吹奏乐队。基督教使用的赞美歌对洋乐的普及也起
了很大作用。
1872年(明治5)文部省颁布学制,规定小学要唱歌,中学要奏乐。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最早实行唱歌教育。该校设音.乐科,培养音乐师资。1878年(明治11)留美的伊泽修二(1851—1917)任东京师范学校校长,致力于音乐教育。1879年(明治14)文部省内设置“音乐取调挂”(即音乐调查课,东京音乐学校的前身),伊泽任课长。1880年(明治13)音乐取调挂正式招收传习生,学习洋乐和国乐。1887年(明治20)音乐取调挂改为东京音乐学校,直属文部省。1881年(明治14)出版了《小学唱歌集初篇》,接着《幼稚园唱歌集》(明治20)、《中学唱歌集》(明治22)出版。随音乐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军歌和流行歌,1886年(明治19)设立大日本音乐会。明治40年代,出现了作曲家陇廉太郎、山田耕榨,声乐家柴田环,钢琴家泽田柳吉等。1902年(明治35)东京音乐学校等的学生移植西洋歌剧。后来出现了日本人的歌剧创作。1911年(明治44)帝国剧场建成,掀起了一股歌剧热。以后大众歌曲流行,出现了《荒城之月》(拢廉太郎作)等名曲。在音乐研究方面,上原六四郎写了《俗乐旋律考》(明治28),小中村清矩写了日本最早的国乐史《歌舞音乐史略》,田中正平发明了纯正调管风琴。
三、戏 剧
日本近代戏剧可分为歌舞伎、新派剧和新剧三大系统。明治20年代以前,歌舞伎仍象德时代一样垄断整剧坛。明治维新以后,一向作为低级大众娱乐的歌舞伎及其演员,社会地位提高,和上流社会人士结交的“芝居者”(戏剧演员)被当作“名士”。1872年(明治5)新建的新富座竣工后,外宾经常到新富座观看歌舞伎。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歌舞伎开始了“演剧改良运动”,出现了改革者市川团十郎。他把历史戏剧化,演出了《重盛谏言》、《天草骚动》等历史剧。舞台背景采用了西洋舞台设计。至明治20年代,古老的歌舞伎界内部发生变化,逐渐反映了趋向变革的现实社会,先后产生生了演剧改良会、演剧矫风会等。1905年(明36)市川团十郎和尾上菊五郎两大名演员死后,歌舞伎逐渐衰落,后继者多保持古典传统。
明治20年(1887)适应文明开化空气的新派剧产生了。大阪有一种叫做“壮士剧”的戏剧,创始人是角藤定宪。所谓壮士就是指1884年自由党解散后到1889年宪法公布期间依然高举自由民权旗帜的青年。当时角藤组织了剧团“大日本艺剧矫风会”,上演了《忍耐的书生与贞操的佳人》,企图使歌舞伎的写实主义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继角藤之后奠定新派剧基础的是川上音二郎,由他上演的《南洋媳妇之月》和《日清战争》取得成功。大约从明治27、28年开始,将新戏剧叫做“新派”,原来的歌舞伎称为“旧派”。日俄战争期间新派剧大演战争戏,后又转向家庭戏、新闻戏。至明治末年和大正初年,由于新剧的兴起,新派剧渐趋衰落。
明治40年代,近代剧的创始人易卜生被介绍到日本。1906年(明治39)7月《早稻田文学》出了《易卜生纪念号》,还组织了“易卜生会”。易卜生的作品《幽灵》和《鸭》等被翻译成日文,日本剧作家无一不受易卜生的影响。在移植西方近代戏剧上,坪内逍遥立下了大功。他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介绍到日本,还创作了《大极殿》、《新曲浦岛》等,给新剧提供了脚本。特别是他的《暗无天日》,有140人的大合唱队出场,实为日本式歌剧的先驱。从1909年开始,以岛村抱月和坪内追迢为中心的文艺协会研究所对培养新剧人才起了很大作用。当时自由剧场、新社会剧团、新时代剧协会和文艺协会等纷纷演出莎士比亚、易卜生等的西洋近代剧。至大正时代,新剧十会兴盛,产生了许多新剧团。日本近代戏剧的成立比其他领域的近代化约迟20年。
总之,明治初年至20年代是歌舞伎垄断时期,明治21年至40年是歌舞伎和新派剧并存时期,明治40年至大正时代是歌舞伎、新派剧、新剧鼎立时期。
四、绘画
1、日本本画。 明治维新时,前代十分兴盛的日本画各派面临衰亡,只剩下文人画(即南画或南宗画)一派。后来掀起一股传统美术复兴的思潮,文人画家逐渐活跃起来,以东京、京都两地展开活动。1879年(明治12)成立了以研究新旧美术得失为目的的“龙池会”。1880年(明治13)举办“观古美术会”,展览传统美术(至1886年共举办七次)。1883至84年(明治16—17)在巴黎举办“日本美术纵览会”,向海外介绍新旧美术。1882(明治15)及1884(明治17)年政府集合全国各派日本画家召开“国内绘画共进会”,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日本画家。
明治中期国粹主义抬头,日本画也随之发展。1887年(明治20年)龙池会改称日本美术协会,并扩大组织。同年设立东京美术学校,专门培养日本传统美术人才。接着以美术学校的领导人美国人费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及其学生冈仓天心、狩野芳崖、桥本雅邦为中心,展开了日本画革新运动。此外日本美术协会的青年画家也扬弃保守作风,创立新日本画,并于1891年组成日本绘画协会(天心为会长)。1898年(明治31)天心从东京美术学校辞职,创立日本美术院。其主将横山大观等将亩欧印象派的空间表现法引进日本画中。与激进的日本美术院相对,保守的日本美术协会也展开活动,使即将衰落的南画复兴起来。
至1907年前后,日本美术院渐衰,出现了日本画会、无声会等新团体。1907年(明治40)政府为统一新旧两派而举办了“文展”[注18],但仍没有改变两派的对立状态。1914年(大正3)横山大观等的新派脱离文展,再兴日本美术院,使文展的综合性遭到破坏。其后日本画分成在朝的文展和在野的日本美术院。
2.洋画。 洋画早就传入日本,幕末洋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洋画,明治维新以后洋画发展很快。首先从意大利招聘著名风景画家封泰纳媒(A.FontanB5,1818—1882)来日创办工部美术学校(明治9年)。[注19]其次派遣画家留学西欧,如黑田清辉留法,川村清雄留意,鹿地为也留德。1877年(明治10)举行第一次国内劝业博览会,首次由国家展出洋画家的作品。
明治10年以后由于国粹保存论的高涨,妨碍洋画发展,如不许展出洋画,关闭工部美术学校(明治16)等。后来海外留学回国的洋画家团结一致创立明治美术会(明治22),开展洋画运动。1889至1901年,几乎每年都举办洋画展览会,普及洋画。1893年(明治26)留法的黑田清辉和久米桂一郎回国,带来了法国外光派(印象派之一)的技法,给日本洋画界影响很大。[注20]1896年(明治29)黑田成立“白马会”,每年秋季在上野公园举行洋画展览会。同年东京美术学校设立洋画科,同时普通教育也进行了图画课改革,编纂了《新定图画教科书》。文展对洋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明治末年至大正初年,文展展出了山下新太郎的《读书之后》等,法国印象派风作品,美术评论界也介绍了这种新倾向。许多青年由此得到启发,在摸索地制作反自然主义的作品。
五、建筑
明治时代是日本建筑大转换的时代。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西洋建筑被大量采用,从木造媚式到石造砖造拱式,日本建筑式样起了根本的变化。明治初年因技术人员和材料的缺乏,往往建造一种“拟洋式”的木造洋馆(如清水喜助设计的筑地旅馆)。政府为了建造真正的西洋建筑,从欧美请来许多技术人员。其中最杰出的是英.国人握特尔斯(T·J·Woters)。他于1868年来日,建造了大坂造币寮(明治4年)、英国公使馆(明治5年),还设计了银座的砖造街(明治6年)。外籍建筑家中,法国人鲍安韦尔(C·de Boindnvill)也很有
名,工部大学校讲堂是他的代表作(明治10)。给日本西洋建筑立下大功的是英国人康德尔(J.Conder,1852—1920),他于1877年(明治10年)应聘来日,担任工部大学校教授,培养出一批日本建筑家,如曾弥达藏、辰野金吾等。[注21]他还在内匠寮工作数十年,设计了东京帝室博物馆(明治15年)、鹿鸣馆(明治16年)等,将文艺复兴式、歌德式、都锋式[注22]、阿拉伯式等各种式样传到日本。
明治中期普遍采用西洋建筑,除皇宫及寺院神社是日本式外,官府、学校、银行、剧场等公共建筑几乎都是西洋建筑。日本式建筑方面有木子清敬设计的皇宫正殿(明治21),木子与伊东忠太设计的京都平安神宫(明治28),伊藤平左卫门设计的京都本愿寺大师堂等。从明治中期开始,西洋建筑的设计和教育转入日本人自己之手,设计了奈良博物馆(片山东熊作,明治27年)、日本银行本行(辰野金吾作,明治29年)、帝国饭店(渡边让作,明治23年)等。辰野金吾是工部大学校最早的日本人教授,他还领导了1886年(明治19年)成
立的日本建筑学会。
明治后期至大正,钢铁和混凝土开始应用于建筑。这些建筑材料首先使用于桥梁,如东京的新桥(明治41年)。其次使用于房屋,如秀英社工场(明治28年)。由于这个时代流行钢骨构造和钢筋混凝土构造,出现了新的式样即日本式和西洋式混合的折衷式样(如明治32年妻木赖黄设计的东京日比谷的日本劝业银行)。明治大立时代的建筑主流是西洋式,但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粹主义的泛滥,开始研究日本建筑和东洋建筑了。伊东忠太是日本建筑研究的先驱。他排斥欧化主义和折衷主义而主张进化主义,即从木造建筑向石造的公共建筑逐渐进化,换言之,以日本的传统式样为主体,逐步走向西洋化。他的这种建筑思想由巴黎国际博览会(明治33),圣路易斯国际博览会(明治37)和日英博览会(明治43)的日本馆作出了实践。
六、雕刻
日本的雕刻和其他艺术一样,也随着日本社会的大变革而产生巨大变化。明治维新以前日本雕刻以佛像为主,它随着佛教的衰落而丧失光彩。明治8年发布《神佛合并布教禁令》,宗教雕刻衰微到达极点,相反非宗教雕刻(如装饰品、木偶玩具、坠子等)逐渐发达起来。这表明日本雕刻从宗教解放出来;面向现实的人类生活。
明治初期主要是移植西洋雕刻。1876朋年(明治9年)工部美术学校创立时,聘请意大利雕刻家拉古萨(V·Ragusa,1841—一1927)来日担任雕刻科教师,培养出大熊氏广、藤田文藏等最早的西洋雕刻家。另一方面传统的雕刻家开始觉醒,出现了象高村光云那样用西欧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人。高村是从旧时代“佛师”(佛像雕刻家)转变为新时代雕刻家的典型人物。明治初期象牙雕刻很盛,成为对外贸易品中的佼佼者。1881年(明治14)成立雕刻比赛会,1887年(明治20)成立东京雕工会。后来牙雕向大型发展,但由于材料限制,逐渐被木雕代替。
明治中期国粹主义思潮使人们对木雕重新评价,从而木雕迅速发达。这个时期除木雕外还出现了青铜铸像,长沼守敬的毛利侯一家铜像(在长州山口)和大熊氏广的大村益次郎铜像(在东京九段坂上)为纪念像之先驱。1898年(明治31)东京美术学校设立雕塑科,长沼守敬任教授。他的《老夫像》在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
上获得了金牌。文展的开设对西洋雕刻刺激很大,一大批新秀脱颖而出。其中获原守卫和朝仓文夫最为著名。前者的代表作为《矿夫》,后者的代表作为《守墓》。获原最先将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的艺术介绍到日本,大力宣传罗丹的思想——“虽然外形单纯粗野,但其内部存在着生命和力,这种东西就是真正的雕塑美。”[注23]荻原天折后,户张孤雁和高村光太郎继续宣扬罗丹的艺术,其影响直至大正时代,而且不仅雕刻界,还囊括整个艺苑。
七、工 艺
明治维新使一切旧工艺(如制造佛具、大名的摆饰、武士的佩戴等)停止下来,代之新时代的工艺活动。明治初年对外贸易给工艺界开阔了活动天地,同时工艺品的出口给国家带来利益,解决了财政困难。所以政府对工艺品生产特别关心,热心进行实用工艺品的技术改革。相反,对装饰工艺品关心较少,从而整个明治维新时期传统工艺品不振,但合乎新时代要求的工艺品发达。这是明治工艺的大势。
明治大正工艺品发达与海外博览会是分不开的。海外博览会上日本工艺品受到好评,促进政府对工艺品的生产机械化(引进纺治机,用用石膏模子成形陶瓷器)、材料(化学染料、釉)、造形图案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皇室对工艺关心也是工艺发达的原因之一。政府举办各种展览会、劝业会时,皇室总是亲临,给以高度的赞扬和支持。同时皇室又是个大顾客,皇宫的兴建及其室内装饰都需要工艺品。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形成,社会对工艺品的需要量大为增加,助长了工艺的发达。
明治大正时代的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金属工艺(包括雕金、锻金、铸金),二漆工艺(包括产业漆工和美术漆工),三景泰篮和玻璃工艺,四陶瓷工艺,五染织工艺,六牙雕和镶嵌工艺。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详述。要之,明治初期的工艺领导是政府机关,最初目的在于出口,振兴产业。接着是遵循这一条路线,在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功能主义与装饰主义,产业工艺与贵族的美术工艺之间相互对立抗争中树立日本工艺的格调。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材料的改良,近代工艺相当发达,特别如染织和陶瓷那样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领域更为显著。但这些工艺从造形图案方面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 在 GoodSleep (猪的小弟)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二节 社会科学
: 一、哲学
: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大部分人都认识到必须采用西方文物制度,特别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尤感迫切。由于朝野一致积极展开启蒙运动,掀起了一个模仿西方文明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学到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不管其学统、时代如何,一律照样仿效。在长期封建专制
: ...................
--
※ 修改:·ersy 于 Jan 27 21:23:58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69]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137.243.9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