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在伊拉克利益调查:40亿美元的中国帐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2 08:11:07 2003) , 转信

  20年前,当33岁的宋彦明刚刚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毕业,进入中国建设工程总公司(以
下简称中建)伊拉克分部做翻译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事业乃至生死,都已和中东的这片热
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3年2月26日,北京盛福大厦7层中建公司总部,现任中建海外业务部高级业务经理
的宋彦明沉稳地为《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倒上了一杯茶。在20年中多次九死一生经历后
,这位中国在伊拉克最大一块利益的看护人,谈起战争与死亡都已从容淡定,只是一讲到
中建在伊拉克这些年的商务活动却不知从何说起,甚至一份工作报告写了二十几页,“还
觉得不知道如何向新领导汇报。”

  最大的输家和赢家

  作为第一家进入伊拉克市场,也是海湾战争前在伊业务规模最大,海湾战争中损失最
大,以及1996年“石油换食品”计划后第一家重返伊拉克的中国公司,中建在伊拉克的20
年,可以说是在伊拉克的中国公司的一个缩影。

  中建早在1979年就进入伊拉克,从80年代初开始,中建在伊拉克主要是提供劳务、承
包工程,当时伊拉克政府很愿意花钱搞建设,中建的工程也就越做越大,从1982年到1990
年,总的业务量有8亿多美元。“当时一起做的还有中国路桥、中港、中土等8家大型国企
。”

  从1983年到1990年,宋彦明一直呆在伊拉克,宋对当地的感觉是,阿拉伯人做生意不
好打交道,有句谚语是“阿拉伯人的口,中国人的手,希腊人的脑”。阿拉伯人在谈判桌
上能侃侃而谈几个小时。

  20世纪80年代的伊拉克亦是乱事之秋,两伊战争激战正酣,“有一次刚撤离两三分钟
,伊朗的炮弹就打在我们刚才待的地方。”还有一次,当时宋彦明住在北部库尔德人聚集
地,正遇上库尔德游击队到处抓人,也是险象环生。“好几次在去伊拉克的飞机上,就动
笔把遗嘱给写好了。”

  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宋当时在阿尔及利亚,“与科威特那边一下全失去了联系,当
地经理做过李瑞环的秘书,通过他才联系上。”当时中建在科威特有1200多人,伊拉克有
700多人,因为人数多,当时滞留在战区的其他中方人员也是由中建组织撤退的。

  海湾战争对中建的打击相当大,光是伊拉克的工程欠款就高达5亿多美元。宋回忆说:
“海湾战争前,中国与伊拉克成立了‘经济贸易缓和委员会’,出于友好考虑,中国同意
伊拉克在一些项目上延期付款,我们的项目也在这个框架内,战后伊拉克的态度是承认欠
款,也表示有钱肯定优先还,但就是没钱。我的办公桌上还有他们发来的确认函。”

  为了这笔欠款,战后没几天,中建就派了5、6个人回到伊拉克,当时伊拉克被经济制
裁,项目不能做了,去了以后吃的都没有,只能吃战前留下的罐头,变质了也要吃,水受
污染了也得喝。当时的任务主要提供证据收集材料,最长的在那待一年。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成立海湾战争赔偿委员会后,1993年中建提出了索赔要求。开始
申请了4亿1500万美元,2000年调整为1亿1000万美元。中建网站显示,2002年6月联合国赔
偿委员会裁决,中建总公司获得3078万美元战争赔偿。这笔赔偿是中建在海湾战争期间的
“直接损失”,包括撤离和设备被伊政府“强行征用”费用。而5亿多欠款则由于两国政府
的“双边协议”被赔偿委员会确认为“与战争无关,不能通过战争赔偿赔付”。宋彦明说
:“在中国公司中,我们的赔偿比例算是高的了。”

  1996年底,联合国与伊拉克签订“石油换食品”MOU计划,伊拉克市场大门重新洞
开。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公司都已撤离伊拉克,只有中建为处理债务问题留在当地,反而
因祸得福,得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重新开拓市场。只是这次基本上放弃了海湾战争前
的主营业务——建筑承包,转做农业机械设备贸易,兼做中国粮食进出口总公司的代理商


  1997年至2002年,中建在伊拉克的贸易总量达6000多万美元。尽管业务量远不能与海
湾战争前比较,但宋彦明对此却深感欣慰,因为贸易的人员投入大大减少,并具备风险小
、利润率高以及付款及时等优势。“如果这次伊拉克开打,带给中建的直接损失大概是20
0万美元,与上次的5亿多美元比较,已经很小了,何况这200万美元还有可能在近期内争取
到。”

  不过,已经被拖欠了十多年的欠款可能就更加无望了,“战后的伊拉克政府如果不认
账,我们找谁要去?”宋彦明惟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才稍稍动了一点情绪。

  40亿美元中国利益

  担心着一触即发的对伊战争的中国公司并不止中建一家。联合国“石油换食品”决议
通过后,中国与伊拉克的贸易恢复很快,据外经贸委的一份材料,1999年中伊双边贸易额
为2.6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48亿美元,进口1.16亿美元。2000年1至10月,双边贸易额
为7.9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63亿美元,进口5.29亿美元。截至2000年11月15日,中国
有60余家公司参与“石油换食品”项下竞标并与伊拉克签订了650余份出口合同,总金额超
过16亿美元,已经获得联合国批准的有近500份,价值约13.4亿美元。

  而外交部网站的一份资料表明:“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1年中国同伊拉克进出口
商品总额为4.7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97亿美元,进口额为0.73亿美元。”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土)驻伊拉克办事处代表柳木1月20日刚从伊拉克返
回,他向《21世纪环球报道》介绍道,中国目前在伊拉克的大型项目主要是电站项目,预
计总额达26亿美元。电站有5个项目,第一个是中国机械设备总公司签订的,电站容量为6
×3.6万千瓦,这个项目已经完成;第二个是四川东方电力设备联合公司总额达1.57亿美
元的项目,发电能力为4×12万千瓦,项目已经执行;第三个是中国机械设备总公司7.85
亿美元的项目,容量是4×30万千瓦,这个项目已经实施了但还没有完成;第四个是东方
电力7.65亿美元的项目,已经上报但还没有获得批准;第五个是上海电器集团大约10亿多
美元的项目。其中前两个项目,中方公司只是供货,后三个项目包含了土建项目。

  除此之外,在伊拉克的中国公司主要做贸易,据柳木了解,长春一汽的皮卡、双层大
巴在伊拉克已经有1亿多美元的营业额;哈尔滨轩辕集团已向伊拉克提供了50多个火车头,
还有20多个没有出货,加上配件也有1个多亿的贸易量了;另外,北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
气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铁路通讯信号总公司等都长期与伊拉克有贸易往来。据
柳木从伊拉克大使馆得到的数据,从1996年底至今,中国公司在伊拉克签订了40多亿美元
的合同量,已经执行的有10亿美元左右。

  然而在伊拉克做生意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一位常年在伊拉克经商的郭先生告诉记者
,海湾战争前,中国曾经在伊拉克有过不少筑桥修路的工程,海湾战争后,这些项目很多
都已经“无限期地被拖延了”。他说:“中国在伊拉克的项目几乎都是国字号的公司出面
投标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战略需要,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协作,实际上,同伊拉克的关系是
非常重要的,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从伊拉克出去的原油实行的是配给制。”

  郭先生还表示,海湾战争后,中国政府也在伊拉克进行了一定规模的重建,但是大多
数公司“承担着伊拉克政府一定的负债”,这主要由“国家补贴”来承担。

  在中国国际商会的数据库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中伊贸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欠款
问题从1986年两国签订延期贸易协议至今伊方已欠我方13.46亿美元其中贸易欠款4
.66亿美元劳务承包欠款8.8亿美元。由于海湾战争伊拉克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外债负
担沉重还我欠款更是遥遥无期。”这份材料还说:“国家对由于伊拉克拖欠款而无法按
期偿还银行贷款的企业采取‘不加息、不罚息、不停贷’的优惠政策。”

  宋彦明说,2000年,伊拉克总统府列出了“黑名单”,凡是向联合国提出索赔的公司
都在其中,中建是第一家。幸亏双方合作一直很愉快,通过关系让副总统网开一面,中建
已经签的合同才得以继续执行。中建曾经考虑过放弃索赔,但额度太大还是坚持了下来。
而柳木也承认,中土公司目前也在这份黑名单内。

  伊拉克的诱惑

  既然风险不小,伊拉克市场缘何依旧吸引了这么多企业趋之若鹜?在伊拉克生活过四
年的柳木对伊颇有感情,他认为,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资金充分,人的素质也高。而且
,伊拉克喜欢大项目,要求标准很高,较适合大型公司发展。“而且在伊拉克做生意主要
看国家间关系,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优势。”

  宋彦明认为,1997年后,与伊拉克的贸易支付完全有保障,只要项目得到联合国的批
准,支付的问题不大。而相较于国内的利润率,伊拉克建设项目的利润更高,外国公司在
当地的税很少,甚至很多公司是没有交税的,有很多方法可以避税。

  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港”)国际工程部的罗总经理觉得中东的市场
开放程度高、法律制度更为便捷。而且施行低税的优惠政策,相对国内的税低很多。在投
资环境上,对外国公司一视同仁,投招标的项目很多。

  正是由于伊拉克市场的诱人,一些外国公司为了保持长期利润,不惜放弃在海湾战争
中的索赔,宋彦明说,据他了解,一家俄罗斯公司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索赔已经获得批
准,价值1亿多美元,但为了不惹毛萨达姆,他们放弃了赔款。

  中国货正在被挤出

  1996年底,“石油换食品”协议刚签订时,留在巴格达的外国企业寥寥无几,“伊方
恨不得把合同塞到外国公司手上。”柳木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

  中建手中就被“塞”了协议,“因为竞争对手很少,那时的利润率很高。”宋彦明坦
言。当他1998年踏上伊拉克国土时,伊拉克一个部长的月薪约四美元,只够维持生计,百
姓只能靠政府配给生活。巴格达街头跑着不少中国产的长城皮卡车,车身破旧。经济紧张
的伊拉克非常偏爱中国造的廉价商品,上百家中国公司涌进伊拉克,业务量锐增。

  然而到了2002年,宋彦明在边境就能看到上百辆的德国MAN大卡车开进伊拉克,巴格达
街头的韩国、日本、法国新车已经很多,长城皮卡则看不到了。此外,1998年每隔6小时停
电两三次,2002年停电已经不那么频繁固定。“石油换食品”使伊拉克经济迅速恢复。手
上有钱后,伊拉克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把眼光更多地投在了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
家的产品身上。柳木和宋彦明都提到,从2000年以后,中国与伊拉克的贸易量正在萎缩。


  这其中也有中国企业自身的问题,巴格达某报纸曾经登过一幅漫画,画中的中国造汽
车被人拉着走。由于进入伊拉克市场的企业众多,出现了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了中
国公司在伊拉克的信誉度。中方公司的无序竞争也摊薄了利润。

  决不会放弃伊拉克市场

  面对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目前大部分在伊拉克的中国公司人员已经撤出

  中设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设国际”)在伊拉克承包了一家电站的修建
,项目副经理马戍说:“这个项目的总造价是1亿多美元,目前设备全部运过去了,但没有
开始安装。伊拉克局势紧张之后,我们的人都已经撤了出来,2月中旬,最后一批人员撤出
伊拉克。但设备却无法出来,因为这要通过联合国,我们只取得了‘运进去’的许可。”


  马戍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电站项目是联合国986号决议“石油换食品”框架下的
,中设公司参与了投标并且中标,中标后报外经贸部和机电商会备案,再由外经贸部报联
合国审批,联合国审核后发给中设国际批准书。她表示:“整个程序跟一般的涉外工程相
比,只是多了一个从外经贸部到联合国审核的过程。”

  中设国际常驻伊拉克的有8个人,2月以后,5个人陆续回国,另外3个人撤到了约旦,
马戍说:“他们目前没有固定的住所,只知道在安曼,没有全部撤回来主要还是想看看局
势。他们每天都要打电话回来,今天早上我还收到一份传真,他们说约旦下了好大的雪。


  “战争对中国商人是有积极意义的,”中港的罗经理认为,“战争会促成美国和阿拉
伯国家都更加关注与中国的关系,伊拉克的重建工作中,中国公司将占到优势。”

  宋彦明则表示,对于战争,中建公司有经验也有准备,“中建是决不会放弃伊拉克市
场的。”(刘英丽周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