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世纪风云 回顾中德军事关系百年发展历史(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Oct 27 22:40:45 2002) , 转信


    1876年,受清朝政府派遣,7名中国军官来到普鲁士首都柏林留学。他们的课程是军事
。他们是德国人有史以来所见到的第一批中国官费留学生。以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操办新
军聘请德国顾问为起点,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影响从未间断,至20世纪30年代末,这种影响
达到高峰。 

从7名清军军官赴德留学开始 

    历史资料显示,中国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官费生是学习军事的。他们是1876年由当时的
满清政府派往普鲁士首都柏林的7名清军军官。这一史实从一个侧面表明,即使是在中德交
往史上从未构成重点的军事领域,德国对中国也曾经有过相当的影响。 

    以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操办新军聘请德国顾问为起点,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影响从未间
断,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活动,这种影响达到高峰。 

    中德军事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国家的武力强行打开。清
朝统治者从中国屡战屡败的痛苦中得出的教训之一是要“师西夷之船坚炮利”,整备军武
,编练新式军队。而德军从一开始就成为编练新军的范本。 

中国海军的德国影响 

    无论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北洋军,还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江宁编练江南自
强军,一南一北,两支新军都聘请德国军人担任顾问。所有的教范、操典都按照德国军队
模式训练。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便是德国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所上校研究员李亚强告诉说:“时称三洋舰
队的北洋水师当时有一半的舰只购自德国。“定远”和“镇远”这两艘主力舰就是德国制
造的装甲舰。北洋水师从教官、装备、操典、条令一直到战术,都深受德国影响。” 

    据新浪网军事版专栏作家李克峰的研究,北洋水师同时拥有英国和德国舰只。比较起
来,两者在火力方面旗鼓相当,但德国军舰在装甲防护略胜一筹,反映出两国不同的海战
思想。 

    李克峰说:“镇远和定远这两艘军舰是在德国的萨克森级基础上改建的,参考了英国
的设计。在海战中可以看到,英国军舰很快就会被打沉,德国的船虽然受伤,但还可以开
回去。就是说,两国的造舰思想和海战思想是不一样的。” 

陆军方面德国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首先在军事理论上,包括战役战术。克劳塞维茨在中国军事界家喻户晓,他的名言
,他的“战争论”是中国军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包括普法战争时期的老毛奇,还有史蒂
芬计划,这些对中国军事理论界都有很大影响。 

    “其次,在军事装备上,从马克辛重机枪、班用轻机枪、俗称的79式步枪、毛瑟手枪
,以及多种火炮,都来自德军。毛瑟手枪在中国又被称为驳壳枪,二十响,在抗战时期和
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成了中国军队中下级指挥员的必备武器,几乎成为中下级军官的象征。
” 

    在编制上,德国军事体制对中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从编练新军开始,引入西方的那些编练体制,很多都是源于德军。因为,教官是德军
的,操典也是德军的。再有就是队列训练。一直到现在,中国和德国都有非常多的相似之
处。从历史渊源上追溯,这是从编练新军时接受德国影响,沿革下来的。 

晚清政府为何对德国军事情有独钟 

    那么,普鲁士德国为什么会成为晚清政府在设想建立一支新式军队时倚重的对象?新
浪网军事版专栏作家李克峰认为,向西方国家学习军事是从晚清开始的一大传统。德国在
西方军队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它的参谋部体制更为世所称道。编练新军时想到德国也就毫
不奇怪。 

    北京华友斯达康网络技术公司董事长向松祚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向德国学习军事
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占尽上风,这是促使清朝统治者将目光投向德国的直接原因: 

    “操练新军时为什么要请德国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日本的军事体制学的是德国
。日本人把中国人给打败了,而且败得那么惨。这给中国人刺激性特别大。日本人个子比
中国人小,而且装备也并不比中国军队强多少。中国人总结出的教训之一就是,日本学的
是德国,德国的军事战略战术比较好,而且操练比较有效。这是促使中国转向德国,从德
国学习军事的主要原因。” 

    中国寻求德国的军事技术,应该说,有着政治和外交上的深一层背景。一方面,20世
纪初叶,德国在欧洲依然属于遭其它国家猜忌和排斥的国家。因此,德国政府愿意稳定与
中国的政治关系,在欧洲以外的大陆寻求合作伙伴。 

20年代初风云变幻中的德中军事关系 

    1905年以后,德国政府逐渐以“和平的”的文化、经济政策代替了原先至少是在形式
上的扩张政策。1907年,普鲁士议会甚至提议建立美-德-中三角关系,以便能够补偿德
国在欧洲大陆所处的孤立状态。在德国国内的媒体上出现将胶州湾归还中国的言论。 

    而另一方面,中国许多精英分子也选择德国作为政治维新的借鉴国家。1908年,清朝
政府派遣专员,前往德国考察宪政问题,并翻译普鲁士宪法和其它重要法律文件。同年底
,清廷宣布,9年内完成建立宪政的准备工作。其中,地方一级议会和政府的建立将完全按
照德国的理论和实践。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清朝寿终正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
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同时宣布成立。同年10月,孙中山特意访问了当时仍属于德国租
借地的胶州。他在对中国大学生的演讲中特别称赞了青岛的建设和管理,并提出应将德国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榜样。1913年10月,继美国之后,德国在欧洲国家中率先承认了中
华民国。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方殷。这年3月,孙中山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参加协约国,
与德国为敌。在一篇长文中,孙中山指出,在军事、教育、科学等领域,中国历来最信赖
德国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成为战败国,但德国和德国的军事机器对中国的吸引力依然继
续保持。1924年,孙中山邀请德国负责胶州事务的专员威廉.施拉迈尔前往广州,帮助广东
政府制定农业和土地政策。孙中山的亲德态度在后来成为国民党及其军队领导人的蒋介石
那里得以继承。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