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word (阿瑟), 信区: Green
标  题: 论毛泽东(六)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r 29 09:53:32 1998), 转信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统帅,毛泽东指导战争与其它同时代的统帅有很大不同,毛泽
东是从战役指挥起家的,他在后来进行战略指导的同时,也对每一个具体的战役为战场
指挥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斯大林等统帅指导战争,主要是通大本营总参谋部实施,
斯大林本人进行战略决策,从不参与战役指挥。而毛泽东除了进行战略决策,还对每一
个战役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甚至连电报也自己起草——二战中的战略统帅中你肯定
找不到第二个!同时还非常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意见,每封电报最后都有“熟筹见复”、
“视情况且酌定”等,给战场指挥员以充分的机断行事的余地——有心者不妨读读《毛
泽东军事文选》,看看那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奇招妙着,看看那些战争艺术的杰作是怎
么来的。从辽沈战役策划过程中毛、林之间往返多达百余封的电报中就可看出,毛泽东
从不强拧不甜的瓜,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甚至不惜等待,一定要战场指挥员从根
本上理解自己的战略构想。这在苏军是不能理解的,发个命令就得了嘛,讨论什么啊?
斯大林从来不这样。抗美援朝期间苏联顾问就曾对代总长聂荣臻说:“这叫命令吗?”
聂答:“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领导我们打胜仗得天下的,你们不懂!”
出身行伍的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贺龙、林彪、粟裕、陈赓等战将对毛泽东从
心悦臣服衷心拥戴直到顶膜拜礼,首先是缘于对其战争指导艺术的认识和倾倒,缘于其
“用兵如神”,如第二次反围剿后彭就说“还是摇鹅毛扇的人厉害”,林根本就是毛一
手裁陪起来的。有人说毛只会“将将”不会“用兵”实在是没有道理,尤其是那些行伍
出身正经进过科班的战将,你没两招谁会服你?你光会将将谁搭理你?——毛泽东最先
就不被行伍们搭理——最早和毛泽东合作的余洒度等黄埔生就因瞧不起毛泽东而离去。
那时候毛可不是领袖,一句顶一万句?红军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无论是建军还是打仗,
离开了毛泽东就有问题。有了毛泽东就有声有色,这是中共将帅们通过事实比较作出的
选择。事实证明,毛指挥小部队游刃有余,指挥百万大军亦得心应手,转战陕北既指挥
警卫部队让统帅部充当诱饵,又指挥陕北战事遥控全国战争,何等的磅薄气慨又何等具
有科学态度?请问历史上有过这种先例吗?有朋友褒扬被毛泽东思想体系武装起来培育
起来的将领,贬斥创立了这个思想体系的人,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么?笔者当时因工作
原因曾多次与当年跟毛麾下的战将探讨,他们说起毛的指挥艺术都素然起敬。当年我与
红26军的李赤然将军(55年少将)交谈,他说起毛亲自指挥直罗镇战役和东征的——包
括毛等候敌人几天不致时毛跟他们作工作——情况非常激动和振奋,“毛主席真是用兵
如神!”这样的话他反复重复了数遍。
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褒扬。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出的招有高
招,也有不那么高的招,比如他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斗就是个失利战斗——
话又说回来,任何人都是这样——如果说用兵如神就是判断上不出一点毛病的话,我估
计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既没有用兵如神的人,也没有将将如神
的人。说毛泽东用兵如神,只在一个意义上是正确的,那就是:毛泽东极善于因势利导
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譬如前如言土城战斗虽失利,毛却将审时度势断然撤出,一渡赤水
调动敌人,最后演出了四渡赤水大幅度机动制敌歼敌的活剧。再如在很多人眼中,皖南
事变是中共的大悲剧,中共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损失。可毛泽东却因势利导,发起
政治攻势,重建新四军军部,把新四军从带有统一战线色彩的军队变成了由中共完全独
立控制的武装,使其在大江南北迅猛发展,成为日后与蒋争天下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
量——既便后来壮得不得了的林彪,其麾下战将和王牌劲旅也有不少来自华中新四军。
又如解放台湾搁浅攻金门不克,后来却因势利导干脆不攻,演出了金门炮战这样的杰
作。
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我们既能找到大量军事战场的传世之作,也能见到大量的以
其它斗争方式配合军事斗争的高妙之笔。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了毛泽东指导战争不同于
一般统帅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一生军事生涯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一般统帅
把注意集中于战场时,他却能跳出战场的有限范围,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把许多
见不到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结果换来了一般统帅不敢想象的战场胜利;而当
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舞台上时,他又能跳到战场上去,利用军事打击

去为政治斗争开劈道路,提供后盾,从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获。超越
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
程,或许就是他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
有人把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归结为打运动战,归结为“十六字诀”,归结为“十大
军事原则”,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的真谛所在——尽管他确实是一
位运动战和游击战大师。自古以来有许多这样的“秘诀”,譬如“三十六计”,熟读
“三十六计”的人多如牛毛,能大谈特谈“三十六计”的人也不稀罕。可真正能在战争
(或生活或经商)中措置裕如,自由往来者又有几人?毛泽东有超人的指挥艺术,不在
于他背过或说出过多少秘诀。而在于他能根据环境和条件,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条件,
来确定具体的战法——比如在朝鲜,就打了他一生都在避免的阵地战,打了他一直反对
的“短促突击”。
寄语轻薄评毛者,请先好好学习毛泽东!
--
一剑走天涯
浩气满乾坤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eld.metsce.ps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