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我军优秀将领黄克诚:功德昭日月 英名留人间(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23 14:49:34 2002) , 转信


  功德昭日月英名留人间——纪念黄克诚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刘华清

  今年10月1日,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岁月如梭。尊敬的黄克诚大将与我们离
别16年了。16年来,中国人民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不忘本,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一辈革命家。他用自己的言行,为
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楷模,在全国人民心中,树起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一)

  黄克诚于1902年10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5岁起参
加劳动,9岁后边劳动边奋发读书。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在19岁前没能尝过穿棉衣是什么
滋味。少年的苦难,磨炼了黄克诚坚强不屈的性格。古典诗文,造就了他一身正气。他最
爱读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1922年,黄克诚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阅
读了许多进步的和革命的书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上产生了飞跃。他积极参加爱
国学生运动和一些有组织的革命活动,开始明白一条道理,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中
国才会有出路;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而要革命,就必须有革命政党的领导。黄克诚
选定了走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革命信念。1925年10
月,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实现共产主义,成了他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不论
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都矢志不渝。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培养党的政
治工作干部,黄克诚受党组织委派,参加了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1926年6月,转到
北伐军总政治部办的训练班。此后,到了北伐军唐生智部,先后任营、团政治指导员。北
伐中,黄克诚与战士们一起战斗,密切了官兵关系,深受战士们的信任。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黄
克诚既震惊又愤慨。血的教训使他认识到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1927年10月,黄克诚毅然
离开唐生智部,辗转回到了湖南永兴,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后,各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
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1928年年关时节,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转战到湘粤边界一带
,发动湘南起义。黄克诚积极响应,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夺取县城,成立了永兴红色警卫
团,任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由于敌兵压境,朱德、陈毅率部撤离湘南,黄克诚领人随
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被任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团长。不久,他
重返湖南,任湖南农军第二路游击司令。在开展游击战争中,队伍被打散,黄克诚千里奔
波,到上海寻找党的组织。

  1930年初,中央军委派黄克诚到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先后任命大队、支队、师政治
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代理政治部主任,参加
了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经历多次的军事、政治的斗争,
黄克诚成熟起来。指挥作战中,他多谋善断,以身作则。攻打修水县城战斗,身为大队政
治委员的黄克诚冒着敌人的炮火,攀梯登城,受到彭德怀的夸奖。党内“左”倾冒险主义
提出以弱小的红军去攻打中心城市,对这一冒险做法,他坚决反对。肃反中,他不同意把
肃反扩大化,用尽各种办法保护同志,被错误地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黄克诚多次因战功
而受提职,因抵制错误领导而受降职,甚至遭遇生命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得失,仍坚持斗
争,积极工作,显现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思想品格。

  在“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指挥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实行
战略转移。1934年10月,黄克诚率部从江西于都出发,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连续突破敌人封锁线,与数倍于己之敌鏖战。强渡湘江,攻占娄山关,两进遵义城。爬雪
山,过草地,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他坚决拥护遵义会议和北
上抗日的战略决策,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先后任军委卫生部长、
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直罗镇、
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战斗,为巩固扩大西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收敛了“攘外
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黄
克诚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0月,黄克诚在深入部队检查政治工作时,发现红军改编
后,由于取消了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政治工作削弱了,军队建设受到影响。他敏锐
地意识到,事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立即向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汇报这一情况,并受命起
草了建议我军恢复政治部和政治委员制度的报告,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名义电报中
共中央。张闻天、毛泽东于10月22日代表中央复电:同意立即恢复军队政治部和政治委员
制度。从抗日战争胜利至今,我军这一制度始终坚持未变,这是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
之下,保持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的重要保证。

  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三四四旅
是以红十五军团为基础改编而成的。主力是原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的部队,我曾在红二
十五军政治部当过科长,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老部队。黄克诚与徐海东旅长率部转战晋
冀豫,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汤、町店等战斗,领导创建了冀鲁豫根据
地。

  1940年4月,三四四旅奉命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兼豫鲁冀军区司
令员、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根据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黄克诚向
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中央同意黄
克诚的意见。5月,他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在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
第六支队会合,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任纵队政治委员。7月下旬,遵照中原
局指示,黄克诚率部东进皖东北地区,统一了我党在苏皖地区的武装,组成八路军第五纵
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此后,他率部驰援新四军黄桥作战,挺进淮海、盐阜地区,与
新四军北上部队胜利会师。

  “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华中,黄克诚和华中的八路军将领严厉声讨国民党顽固派。
不久,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
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北军民开展敌后
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部队的进攻。他正确贯彻执行毛泽
东的战略思想,放手发动群众,清剿匪霸,减租减息,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修建海堤,
发行货币,克服重重困难,扩大根据地建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他领导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和地方部队主力化,加强了部队建设,使地方政权更加巩固
。1944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黄克诚正确理解中央的方针,在他的主张下,苏北各区和
部队整风中,不搞“抢救运动”,坚持和风细雨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既弄清了思想,又团
结了同志,体现了高度的政策水平。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苏北我军转入战略
反攻。黄克诚组织指挥了阜宁和两淮等战役,攻克阜宁、淮阴、淮安等县城,使苏北和苏
中、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开辟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黄克诚功勋卓著


  抗日战争胜利了。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黄克诚却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反动
派不会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他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抓住时机,进军东北,开辟
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建议,并于1945年9月14日,亲自起草了给中央的电报,提出多派部
队进入东北,以创建大的战略根据地。集中收缩关内各根据地兵力,以晋察绥和山东为中
心,形成两大战略根据地,为尔后的战略决战作好准备。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接到黄克
诚的电报后,立即转报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党内
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决定抽调10万部队迅速进军东北。黄克诚的远见卓识,受到陈毅同志的赞许,说他有一双
“千里眼”。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上级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余人开赴东北。经
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三师于11月25日到达锦西地区。自此,黄克诚指挥部队,在东北解放
战场上,导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剧目。

  刚进入东北时,由于没有根据地依托,加之气候寒冷,部队的生活、作战都遇到很多
困难。黄克诚在指挥部队战天斗地的同时,静观着东北时局的变化。蒋介石借助美国的军
舰、飞机,向东北调兵遣将。很快,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和装备就远远优于我军。在此情
况下,我军不可能马上独占东北,也不可能迅速取得东北决战的胜利。黄克诚从战略全局
出发,于11月26日致电毛泽东,建议占领中小城市,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以一
部主力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和基层政权,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之准备。
中央回电同意。29日,黄克诚致电东北局,提议每师划几个县,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以取得群众的支持。不久,毛泽东来电向一些领导同志询问东北工作的方针意见,黄克诚
再次致电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建议。12月22日,党中央致电黄克
诚“关于建立根据地,你是有经验的”。28日,党中央毛泽东给东北局发了《建立巩固的
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统一了东北各级领导的认识,为最后夺取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
思想基础。

  1946年后,黄克诚被任命为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领导
创建了西满根据地。他指挥部队,先后攻占了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在军事上与敌
展开斗争的同时,他组织地方干部,剿匪反霸,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组建地方
武装,建立各级政权,大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9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
司令员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统管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他注重
调查研究,从东北战场实际出发,提出了适应大规模作战要求的后勤工作方针,调整改革
组织机构,制定了后勤工作制度和章程,使东北我军后勤工作走上正规化,为保障此后作
战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东北部队后勤建设的经验被中央军委转发各根据地和全军参考。


  东北战场的形势发展很快。为加强南线的工作,黄克诚被调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
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他领导这一地区广大军民,节衣缩食,动
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作战,直至东北全境解放。正当黄克诚带领广大群众,医治战争的创
伤,恢复发展生产,准备支援大军入关作战之时,接到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和中共天津市
委书记的命令。天津是华北第一大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克诚二话没说,和
进入天津的党政军领导同志一起,迅速确定了各项工作的大政方针,很快就恢复了社会秩
序和工业生产,并认真总结出接管大城市的宝贵经验。毛泽东专门请黄克诚到北京当面汇
报,对天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很好的评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