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im (金牌DJ), 信区: Green
标 题: 二十世纪著名军机大全之电子战飞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9日18:55: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美国:
EF--111A是美国空军委托格鲁门公司在通用动力公司F--111A机体基础上研制
的专用电子战飞机。于1975年3月气动力原型机开始试飞。同年 5 月带全套干扰系统的
第二架原型机试飞,1981年11月 EF--111A 开始交付空军使用。美国空军共采购 EF--1
11A 飞机 42架,所有飞机已交付完毕。
该机共有两名乘员,一名驾驶员,一名电子对抗操作员。装2台TF30--P--3涡扇
发动机,单台推力8400公斤,总推力16800公斤。机长23.16米,翼展19.2米,机高6.10
米。最大起飞重量40350公斤。最大速度M2.02/2140公里/小时,作战飞行速度(远距离
干扰)595公里/小时,突防护航940公里/小时,近距支援干扰856公里/小时,突防护航
作战升限16670米,作战半径1495公里,转场航程3706公里。
EF--111A能执行以下三类任务:远距离干扰,在敌方地面炮火射程以外建立电
子屏障, 掩护自己的攻击力量;突防护航干扰,伴随攻击机沿航路边干扰敌方防空系统
的电子设备; 近距支援干扰,在近距离干扰敌炮瞄雷达与导弹制导雷达,掩护近距支援
攻击机。
EF--111A的机体、发动机与F--111A基本相同,但加强垂尾,在垂尾翼尖上有电
子对抗短舱。修改了武器舱,加装了机身腹下舱。电源系统改用两 90 千伏安的发电机
,改进了空调系统。
EF--111A的主要机械设备包括: 战术干扰系统、 特高频指令仪、自卫系统、终
端威胁警告系统、敌我识别器、攻击雷达、地形跟踪雷达 、雷达高度表 、惯性导航系
统、特高频定向器、仪表着陆系统、高频通信电台等。
1987年开始发展EF--111A的改进型,包括改进控制显示系统,增加两台计算机
与双总线,改装 GPS 惯性导航系统。EF--111A不带武器,通常与带反辐射导弹的“野鼬
鼠”反雷达飞机或其他作战飞机协同作战。通常执行施放电子干扰,掩护作战飞机执行
任务。既可随作战飞机一起出动,又可在编队外提供电子干扰支援,一般成对出动。
EF--111A干扰能力强,发射功率大,作战范围大,能定向、半定向、全向
辐射。用途广,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执行突防护航干扰、远距干扰和近距干扰三种干扰
任务的飞机。
E--2“鹰眼”系列预警机是格鲁门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
防空预警和空战引导指挥, 也可执行陆基防空预警和截击引导、空域监视 、救援和临
时航管等任务。
E--2是E--1的后继机,1956年3月开始设计,1960年10月21日首飞。 目前E--2
系列预警机主要有A、B、C三种型别。
E--2C机于1971年首次试飞。该机装2台 T56--A--425型涡轮螺旋桨式发动机,
发动机上配有汉密尔顿公司的54460--1型四片可顺桨、反桨恒速螺旋桨叶,螺旋桨为钢
梁、玻璃外壳内填充泡沫塑料结构,以减少对预警雷达电波的干扰。
飞机机长17.54米,翼展24.56米,机高5.58米,最大起飞重量23556公斤。最大
速度598公里/ 小时 ,最大航程 2583 公里,作战半径 480 公里,续航时间 6小时零
6 分,实用升限9390米。机内载油5630公斤,外翼可挂副油箱,飞机可空中加油。
E--2C与E--2B最大的不同在于换用了 AN/APS--120 型雷达。 1976年12月 以
后生产的E--2C换装AN/APS--125型雷达。1983年以后生产的E--2C则换装AN/APS--138型
雷达。
E--2系列预警机是为执行舰载预警任务专门设计的飞机,为减少在航母上占用
的停放空间, 其外翼段可以折叠到与机身侧面平行的位置,机身中部背上的圆形雷达
罩停放时可降低0.64米,该机采用悬臂式四立尾,平尾上反 11 度。 前三点收放式起
落架,可在航母上弹射起飞,机尾设有着舰钩,着舰后用拦阻索制动。驾驶舱内设有正
副驾驶员,机舱内从前向后有分列两侧的雷达和其它电子设备机柜,左侧有雷达操纵员
工作台、作战情报官工作台、空中控制员工作台。在执行长时间值勤任务时,可多乘1名
作战空勤人员。
E--2C的电子系统由雷达、敌我识别、被动探测、任务通信导航、显示控制和中
央处理计算机等分系统组成。利顿公司的 OL--77/ASQ 中央数据处理机由两台 L--
304 计算机组成,实时计算与控制来自雷达、通信、导航、敌我识别等系统的数据,完
成监视、探测、截获、测高、识别、分类、跟踪、数据显示、威胁判断、航迹计算、武
器选择、截击引导、数据传送与控制等。
机上有3个AN/APA--172型数据显示控制台,每个显控台上有一个25.4厘米的主
显示器和一个12.7厘米的辅助显示器。通信系统有3部UHF/LHF、3部UHF和2部UF电台。用
于向己方飞机传送数据和与F--14互传情报数据,还可向航母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或地面
指挥中心传送情报数据。
导航系统由AN/ASW--92型惯性导航系统、AN/APN--153多普勒导航仪和塔康等组
成。AN/APS--125雷达采用主振放大、相关脉压式发射机。杂波下可见度26分贝。双层“
八木”天线、偏置相位中心,与之背对背的是敌我识别用的“八木”天线。二者置于直
径7.32米、厚0.76米、每分钟6转的旋罩内。该雷达有较强的抗海杂波能力和有限的陆上
下视能力。AN/APS--138型雷达采用低瓣天线(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和较好的信号处理
技术,提高了对水面和陆地上空目标的探测与跟踪能力以及抗电子干扰的能力。据报道
,AN/APS--138雷达对水面上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一类目标的探测距离达185公里,其阵列
跟踪处理机具有保持600条航迹和引导40批飞机拦截作战的计算能力。
E--2C是成熟的、具有全天候出动能力、适合在湿热盐雾环境条件下使用、可靠
性较高、再次出动时间较短、经过实战检验的空中预警机。它除具有指挥引导截击作战
的能力外,还可用于指挥引导某些战斗机对陆(海)军事目标遂行攻击任务。
目前,日本、埃及、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空军都已装备E--2(“鹰眼”)预警机
。
E--3A “望楼”是美国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计划研
制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1963年美国空军提出要求,1966--1970年对比筛
选出预警机方案,最后以波音707客机为基础,1977年3月,第一架生产型E--3交付使用
。 E--3的主要机型有:EC--137D,用波音707--320B改型的试验机,其中
一架在完成试验后返厂改装成A型。A型,美国空军首批生产型,1977年3月开始交付,共
生产32架。B型,在A型的基础上提高目标处理能力与海上舰艇搜索能力的改装型,1984
年7月,第一架E--3B交付使用,其余的A型由空军自己用公司交付的改装件改为B型。
该机机长46.61米,翼展44.42米,机高12.7 3米。雷达天线罩直径9.1米,雷达
天线罩厚度1.8米。最大起飞总重1470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85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
2200米,执勤巡航速度M0.6,执勤续航时间6--8小时(离起飞机场970--1600公里)。
机上装有 4 台 TR33--PW--100/100A 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9524 公斤,
总推力38096公斤。
主要机载设备包括: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
示与控制六个分系统。雷达是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
,平板隙缝式天线装在转速 6转/分的天线罩内,可根据不同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分
成32个扇型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模态和抗干扰措施。敌我识别器以AN/APX--130询问机为
基础的高方向性询问--接收式敌我识别系统。敌我识别天线在雷达天线的背面。
通信系统,装有14种高频、甚高频、超高频设备。在第三批飞机上装有三军通
用的分时数字数据传输系统。导航系统,装有两套轮盘木马IV惯导系统,ARN--99奥米加
导航仪,ANP--200多普勒导航仪。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装有9台多用途数据显示与控制
台,用以显示目标与背景信息,在显示器的下方用表格显示目标的各种数据。显示器还
能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挥多机空战。数据处理系统,其核心为IBM公司的4PICC--1计算机
。
该机拥有预警指挥双重功能,具有下视能力,主要用于搜索、监视陆上、水上
、空中目标,引导己方飞机作战,亦可对台风中心进行跟踪。
机载预警雷达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下视能力,能在各种地形上空监视有
人和无人驾驶飞行器,并能区分固定目标,区分地面行驶的车辆与低空飞行的飞机。在
9000 米的高度值班巡航时,能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测半径 370公里范围内的高空
与低空空中目标、水上目标,识别敌我,向空中指挥员显示完整的陆、海、空军态势,
指挥己方飞机完成截击、战斗、对地/对海支援,遮断、空运、空中加油、空中救援等空
中作战任务;在11000米高度值班巡航时,预警范围可达450公里。机上计算机系统目标
处理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能处理600个不同的目标信息。
当然,E--3A飞机也存在着远距离上彼此通信协调困难的问题。 目前,E--3A飞
机美国空军共有34架,1990年已全部到位。此外还向英国出口7架,向法国出口5架,向
沙特阿拉伯出口5架,以及北约其他国家出口10余架。到1990年共交付68架。
美国从1962年起就开始把有专门设备的各型EC--135飞机(共40余架)作为空中
指挥所使用。70年代初,美国认为,EC--135飞机留空时间不长,办公舱室面积不足,通
信联络和数据自动化整理、显示设备业已过时,对核爆炸杀伤破坏作用的防护能力不强
,满足不了国防的要求。因此,1973年便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战略空军司令部空中
指挥所的改进规划。
E-4A飞机是在波音747型宽身客机的基础上制成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空中
指挥所是当五角大楼主要指挥中心和里奇堡备用指挥中心遭到破坏时,对军队实施指挥
的备用指挥所。这种指挥飞机专供总统及其随员组在非常情况下使用。国防部长或参谋
长联席会议主席也可以同总统一起或独自率领一个小组乘坐空中指挥机。
E-4A空中指挥所有用面积为429.2平方米。机内上层设有机组座舱、航行设备
和机组成员休息室。中层设有高级军政领导人和作战人员的办公室及其休息室,并备有
部分仪器。下层是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以及辅助舱室。
高级军政领导人的隔间内装有3个情报显示屏、一个总统指挥台和3部电话。第
一部是有自动编码系统的“红色电话”,专供与战略部队指挥所通讯联络使用;第二部
用来与美军各指挥所联络;第三部则通北约总部。
E-4A空中指挥所可容纳95人,其中包括飞行和工程技术人员27人,作战小组3
9人(其中军官18名)。这种飞机的主要特点是通信联络和数据自动化整理、显示设备更
加完善。
该机机长70.5米,翼展59.6米,最大起飞重量3 63吨,最大速度980公里/小时
(在9000米高度上飞行重量为272吨时),实用升限14000米,续航时间12小时(不补充
加油)。
E-4A空中指挥所装备的现代电子设备和通信联络工具,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同美
军全球作战指挥系统各指挥所保持可靠的联系。并且,这里还充分注意了机体和设备个
别元件对核爆炸电磁波冲击的防护问题。
该机计划装设13个独立的通信联络子系统。其中主要的有:通过DSCS--2人造地
球卫星的通信联络子系统,美国高级军政领导人拟用这个子系统从空中指挥飞机上直接
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控制站和战略轰炸机建立电传打字通信联络;短波和超短波通信联
络子系统,此系统将有6部发射机和7部接收机,可保证在75条电话、电报通路中工作,
而且可在“空地”和“空空”各网路中同时配合使用。在14--60千赫频率范围内工作的
长波和超长波通信联络子系统,专供高级领导人给战略部队(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
轰炸机)下达号令用。
E-4A空中指挥所装备部队后,使美国高级军政要员有了对战略部队实施指挥的
更加完善的手段。
E--8A是美国空军和陆军联合研制的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在海湾
战争爆发前,2架E--8A原型机尚处于试飞试用阶段。在海湾战争中,它们共飞行54架次
,累计飞行600小时。主要用于通信探测伊拉克的地面目标,对识别伊拉克“飞毛腿”导
弹固定发射基地十分有效。此外,还用于通信控制和检查分析轰炸效果。
该机由波音707--323C改装而成。1985年开始研制,1988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
次试飞,1989年 8月第二架原型机首飞。动力系统为 4 台JT3D--7 涡扇发动机,单台推
力8615公斤,总推力34460公斤。
E--8A机长46.61米,翼展44.62米,最大起飞重量1511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
1010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97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1885米,最大载重航程6820公
里。
机上装有AN/APY--3X频段合成孔径相控阵雷达,2部高频/单边带电台,16超高
频电台,5 部甚高频/调频电台,1 部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数据通信终端设备, VAX
--860、VAX/11750和AN/AYR--14等154部计算机与处理器,LR--85A惯性测量系统,以及
导航设备等。
E--8A基本任务是,探测敌战场纵深地域内地面、低空的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
将目标位置实时传报给地面部队指挥官和空中的攻击飞机,指挥引导火力攻击。它是空
军实施空地一体战的系统飞机,既是一种战略性和战术性的空中雷达站,又是一个战区
战场用的空中指挥控制中心,还可兼作战术空中侦察和数据分析中心使用。
E--8A工作时在战场前沿的己方地域上空飞行。机载雷达的标准对地探测覆盖
区为150X180平方公里,最大可达512X512平方公里,能对4X4或8X8平方公里局部范围内
的桥梁、公路、汽车、坦克和低空直升机等目标精确定位显示。
该机机载设备齐全,性能先进。机载雷达的探测范围大,多功能,多用途,航
程大,续航时间长,不仅能同JSTARS地面站通信,还能同E--3预警机和EC--130E战场指
挥控制机通信。 但该机尚处在实验阶段, 有些设计性能尚不稳定可靠, 目前只有两架
,也无多余备件,出动能力受限制,在通信计算机系统中与多数情报系统尚不兼容,影
响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
苏联:
图(tu)--126(“苔藓”)预警机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
于1960年开始设计,1962年首次试飞,60年代末交付部队使用。
图--126是以图--114型民航机为基础改装而成。装4台NR--12MV涡桨发动机,各
驱动一副直径 5.6米的共轴反转螺旋桨。机长55.2米,翼展51.2米,机高16.05米。雷达
天线罩直径11米,雷达天线罩厚度1.9米。最大起飞总重1700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850
公里/小时,巡航速度780公里/小时,执勤巡航高度6000米,实用升限11000米,执勤持
续时间 9 小时(执勤点离起飞机场 1000 公里),执勤持续时间 6 小时(执勤点离起
飞机场2000公里)。
主要机载设备:除预警雷达系统外,有 SRO--2M敌我识别器,SIRENA--3护尾雷
达,RSB--70/R--837高频电台,R--831/RSIV--5甚高频电台,ARL--5数据链,有源、无
源电子对抗设备,惯性导航系统、近距导航系统。
该机在机头加装了空中加油受油管,尾部装有腹鳍,机身上装有直径11米的旋
转雷达天线罩,具有有限的下视能力,作用距离为370公里。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
抗干扰能力。该机既可控制象安--12那样雷达反射截面积为75平方米的大型飞机,也可
控制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2平方米的小型歼击机,既可指挥小型歼击机发射空空导弹攻
击低空目标,也可指挥己方飞机低空攻击对方基地。
图--126(“苔藓”)预警机还装有“警笛”3 型雷达警戒装置,可进行无源探
测。在90年代的进一步改型中,采用AP--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 AN/ALR
73被动探测系统。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 超高频数据链、ARC--51A
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三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
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
该机特点: 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 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
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 随着伊尔--76空中预警机的装
备部队,图--126(“苔藓”)预警机的位置将逐步被新型的伊尔--76空中预警机所取代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16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2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