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on (我心飞翔), 信区: Green
标  题: 歼/轰7秘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2月27日19:58:2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在世界军机中,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XAC)研制生产的歼轰7(JH-7) 可
算是颇有特色的一个。该机自1970年代发展至今将近20余年。但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于
该机的情况仍知之甚少。歼轰7在研发过程中更曾一度面临遭“砍掉”的危险, 但后来
又被列入国家重点军备项目而处于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早在19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
就曾展示过歼轰7的1:100比例模型,然而在96'珠海国际航空展中,现役军机倾巢尽出
的情况下,已服役长达3年之久的歼轰7却不见踪影,这更为该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沙之战与新型战斗轰炸机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并俘虏49名
敌军的辉煌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的问题。
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
长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空军指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
代战争高强度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公里)而且载弹量少(2,00
0公斤),无法对远距离战区造成影响。海军航空兵则希望一种能够携带反舰导弹攻击各
种海面目标的攻击机,其作战半径是强5的2。5倍,载弹量则是强5的2至3倍,并具有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空战的能力,可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携带空空,空舰导弹作战。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
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 个机型,
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歼8与强6
1976年六月,三机部召集所属设计人员云集北京,要求各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
的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
倾向于沈阳提出的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
轻型歼击轰炸机。
沈飞的技术人员参照MiG-23MC的机头设计,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
用两具推力增大的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情况下(20,000公尺,M2。0下降到1
5,000和M1。75),提升载弹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
也提升至3,000公里以上,除携带各种炸弹和空空导弹外,还可携带空舰导弹对水面目
标发动攻击。然而由于处于试飞阶段的歼8出现了严重的设计问题,为全力投入歼8的研
发工作,国防科工委下令暂停轰8计划,这样歼轰8仍停留在原型验证阶段就停止了。六
年后,沈飞根据歼轰8的设计布局发展了歼8-II型歼击机。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
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M
iG-23MC和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
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翼技术的研究。但在后来考虑到可变翼主
要技术难度和高成本,这项技术一直未达到应用阶段。
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吸收部份Mi
G-23的设计经验,发展一种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
命名为强6。强6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公斤
的WS-6涡扇发动机,飞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公斤,作战半径900公里。除了强大的
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MiG-23。
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WS-9发动
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配备可变翼的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这时传来的卫
星图片显示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地空导弹,并判断,苏联西伯利亚军
区的高密集,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构成了对我境内飞航区的严重威胁。军方已经等
不及南飞解决上述问题,强6的研制工作也因此放慢下来。
异军突起的歼轰7
终于,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的情况下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
设计。提出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这种飞机被定义为传统设计和
线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大型歼击轰炸机;其主要任务为对地或对海攻击并具有一定的自
卫能力;主要系数分别达到,最大载荷5,000公斤,最大作战半径800公里以上,最大速
度1。7马赫,最大升限15,000至16,000公尺,最大起飞重量27,000公斤;满载时能使
用二级跑道,超载起飞能够使用火箭助推器。
『纵,并』之争
在歼轰7方案设计过程中,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坐
舱布局要求也不同。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
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
其主要对象是苏联地面集群装甲群并需要经常做超低空高速飞行,两名飞行员的相互配
合极为重要,也因此提出F-111或Su-24样式的并列双座。但当时XAC的相
关技术储备不足,无法同时进行两种座舱布局的发展工作,因此有关歼轰7的座舱配置问
题一拖就是三年。
『风回路转』的JH-7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武
器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几个最重要的军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JH-
7虽逃过此劫,却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
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马岛海战后,中国海军
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1982年11月,歼轰7,歼8
全天候型,以及“新歼计划(歼13)”重新被列入武器重点发展项目,并确定以上三种
战机作为中国空军21世纪主力战机。
到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
段。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
(另篇叙述)。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西飞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 机的正常生
产研制进度。与此同时,西飞对WS-9型涡扇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也全 面展开。WS-
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 皇家空军F
-4鬼怪式战机的标准引擎。Mk-202最大后推力9,305公斤,推 重比在6。5左右
。中国于1970年代出资5亿英镑,引进Mk-202发动机的生产专 利。中国原希望将
Mk-202作为歼-13的动力装置,但后来发现发动机无法与 机身相整合而作罢。 
西飞于1976年展开发动机的仿制工作,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但压缩机叶片 的铸
造技术到1988年才得以突破。而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 部门的协
调下最后逐一获得解决。WS-9的实验成功为歼轰7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军机
中,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XAC)研制生产的歼轰7(JH-7) 可算是颇有特
色的一个。该机自1970年代发展至今将近20余年。但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于该机的情况
仍知之甚少。歼轰7在研发过程中更曾一度面临遭“砍掉”的危险, 但后来又被列入国
家重点军备项目而处于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早在19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就曾展示过
歼轰7的1:100比例模型,然而在96'珠海国际航空展中,现役军机倾巢尽出的情况下,
已服役长达3年之久的歼轰7却不见踪影,这更为该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沙之战与新型战斗轰炸机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并俘虏49名
敌军的辉煌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的问题。
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
长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空军指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
代战争高强度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公里)而且载弹量少(2,00
0公斤),无法对远距离战区造成影响。海军航空兵则希望一种能够携带反舰导弹攻击各
种海面目标的攻击机,其作战半径是强5的2。5倍,载弹量则是强5的2至3倍,并具有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空战的能力,可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携带空空,空舰导弹作战。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
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 个机型,
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歼8与强6
1976年六月,三机部召集所属设计人员云集北京,要求各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
的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
倾向于沈阳提出的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
轻型歼击轰炸机。
沈飞的技术人员参照MiG-23MC的机头设计,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
用两具推力增大的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情况下(20,000公尺,M2。0下降到1
5,000和M1。75),提升载弹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
也提升至3,000公里以上,除携带各种炸弹和空空导弹外,还可携带空舰导弹对水面目
标发动攻击。然而由于处于试飞阶段的歼8出现了严重的设计问题,为全力投入歼8的研
发工作,国防科工委下令暂停轰8计划,这样歼轰8仍停留在原型验证阶段就停止了。六
年后,沈飞根据歼轰8的设计布局发展了歼8-II型歼击机。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
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M
iG-23MC和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
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翼技术的研究。但在后来考虑到可变翼主
要技术难度和高成本,这项技术一直未达到应用阶段。
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吸收部份Mi
G-23的设计经验,发展一种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
命名为强6。强6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公斤
的WS-6涡扇发动机,飞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公斤,作战半径900公里。除了强大的
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MiG-23。
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WS-9发动
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配备可变翼的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这时传来的卫
星图片显示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地空导弹,并判断,苏联西伯利亚军
区的高密集,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构成了对我境内飞航区的严重威胁。军方已经等
不及南飞解决上述问题,强6的研制工作也因此放慢下来。
异军突起的歼轰7
终于,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的情况下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
设计。提出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这种飞机被定义为传统设计和
线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大型歼击轰炸机;其主要任务为对地或对海攻击并具有一定的自
卫能力;主要系数分别达到,最大载荷5,000公斤,最大作战半径800公里以上,最大速
度1。7马赫,最大升限15,000至16,000公尺,最大起飞重量27,000公斤;满载时能使
用二级跑道,超载起飞能够使用火箭助推器。
『纵,并』之争
在歼轰7方案设计过程中,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坐
舱布局要求也不同。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
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
其主要对象是苏联地面集群装甲群并需要经常做超低空高速飞行,两名飞行员的相互配
合极为重要,也因此提出F-111或Su-24样式的并列双座。但当时XAC的相
关技术储备不足,无法同时进行两种座舱布局的发展工作,因此有关歼轰7的座舱配置问
题一拖就是三年。
『风回路转』的JH-7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武
器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几个最重要的军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JH-
7虽逃过此劫,却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
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马岛海战后,中国海军
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1982年11月,歼轰7,歼8
全天候型,以及“新歼计划(歼13)”重新被列入武器重点发展项目,并确定以上三种
战机作为中国空军21世纪主力战机。
到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
段。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
(另篇叙述)。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西飞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 机的正常生
产研制进度。与此同时,西飞对WS-9型涡扇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也全 面展开。WS-
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 皇家空军F
-4鬼怪式战机的标准引擎。Mk-202最大后推力9,305公斤,推 重比在6。5左右
。中国于1970年代出资5亿英镑,引进Mk-202发动机的生产专 利。中国原希望将
Mk-202作为歼-13的动力装置,但后来发现发动机无法与 机身相整合而作罢。 
西飞于1976年展开发动机的仿制工作,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但压缩机叶片 的铸
造技术到1988年才得以突破。而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 部门的协
调下最后逐一获得解决。WS-9的实验成功为歼轰7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