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upolev (逆火), 信区: Green
标  题: JH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8 03:37:38 2004), 转信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b7_ZHb3kAL29iF4.jpg

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文章来源 http://www.cqzg.cn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OQ9JG9〗
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400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

在飞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统方面,603所正确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定型的歼轰-7,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以下优点:

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

攻击威力强。 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4_4ZPWzO911cZX.jpg

在当时,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歼轰-7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所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人为陈一坚。在此后10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

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最初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

注意下图JH-7的垂尾为未修改之前的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bai_RHVSzIas3DnE.jpg

歼轰-7非常早的公开曝光,这与我国保密体制似乎不符。在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的模型。同时在香港《现代军事》杂志上,603所长期刊登歼了“轰-7”广告,相信资历老点的爱好者都会记得。现在装备部队的歼轰-7,与88年的模型和广告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长方形的电子战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米格-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复见。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其后方有两个类似米格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与AMX攻击机或轰-6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Dog Teeth)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阻延主翼失速发生。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战斗机,例如幻影F-1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在线传操纵系统(FBW)问世已显落后。而且翼刀和锯齿都会极大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只有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
最为遗憾的是,“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研制成功后,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在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
下图可清晰看见前缘锯齿状结构和C-801反舰导弹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c801_AEzhkzMmBQH4.jpg

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该发动机。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通过报告上签字。至此红旗厂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步,用英国毛料成功试制出涡扇-9发动机。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
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时,推重比5.0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使得歼轰-7的航程得到了保证。从弹程指数(载弹量与作战半径乘积),“飞豹”的弹程指数为3150t·km,”狂风“为3120t·km ,F/A-18为2960t·km。 但真正实现全面的国产化还未能实现,外电报道为此解放军被迫从英国引进了一批早已封存多年的“斯贝”涡扇发动机。在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于是乎,涡扇-9发动机经过近30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ws9_1_h5SLVOsmTaWw.jpg

飞控系统:
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 
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 
火控系统: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达(后期换装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 
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 
1套型头盔瞄准器 
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 
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
导航系统: 
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 
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 
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 
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
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 
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

通讯系统 
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 
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 
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 
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 
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 
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 
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3_Ve9HuDmcIBjv.jpg

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3型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歼轰-7最重要的武器是C-801K/803反舰导弹,最多可带4枚。右图为两枚C-801导弹,颜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号不同。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5_1UPg5DkM4h9W.jpg

总的来说,歼轰-7性能表现只能满足海航部队的燃眉之急,无法满足海航全部战术和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空军也迫切希望实现当年装备“轰-7”的梦想,拥有自行研制的优秀空地攻击平台。603所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海军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海军在21世纪初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以及更加强大有效的反舰能力。在台海局势不稳的今天,“飞豹”的改进更显其重要意义。海军司令石运生等就多次视察603所,对603所、总设计师、科研人员及科研成果非常着紧。1999年,603所正式承担歼轰-7A“重点型号”研制任务,2000年唐长红就任该重点型号总设计师。603所针对部队提出的303条更改意见,对歼轰-7A改进型机进行了全面更新设计。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轰-7A的研制中,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在1999年国庆阅兵之后,上级对603所下达了几个技术难度大、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的研制与改进项目。为确保“飞豹”A型的研制,缩短同国外先进航空工业的差距,603所立了军令状。由于上级给的设计时间只有常规时间的一半,如仍用手工绘图设计,肯定无法按时完成。603所决定将CAD软件应用到A型的设计上,而且放弃了局部采用的稳妥方案,在国内率先起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其中,该所57岁的副总设计师吴介琴为首的攻关组,选取曲面外形复杂的机体某段为突破口,进行计算机三维设计。

但是由于很多传统的零部件加工工厂不完全是用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来加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传统方法加工。因此又得把三维设计翻译成原始的二维图纸,可计算机过不了从三维设计自动翻译成二维图纸这一关,不是多线就是少线。为此又要用绘图机上绘出由三维转成二维的图纸。这一过程极为复杂耗时,累垮了部分科研人员。2000年,“飞豹”A型年仅56岁的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积劳成疾逝世,说明在保障上、组织上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改善。


2000年9月26日,603所的三维无纸设计传到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飞按此图纸生产加工出第一个零件。这标志着国内航空无纸设计获得了首创性的成功。 随后603所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样机。最终,603所借“飞豹”A的研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其中,在国内率先引进NT版CATIA V5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应用,从5.0版发展到5.6版,实现了飞机三维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落后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此,歼轰-7A全机三维设计是国内首架全机电子样机,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电子预装配”,创建三维数模24744个,部分直接应用于飞机制造和工装设计,实现了无纸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改进的全部详细设计发图,4个月完成了某工程电子样机,创造了飞机设计史上的奇迹。但是由于CAD的不完善,部分工作还需要转回到纸面上进行,费时费力。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使得西安飞机研究所走上了新的台阶。系统研制只用了半年时间,先后涉及到大气机、通信导航识别、非航电监控、飞行控制系统及显控处理机、数据处理机、任务机等近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建立了航电火控系统POP、ICD文件库,编制机载软件7万条,测试软件33万条,使我国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总体的看,603所在研制歼轰-7A的过程中,跟踪国际航空工业最新技术动态,运用新技术,结合现代集成设计理念、管理方法、技术体系和先进装备,构建飞机设计研究和管理一体化体系。逐步采用了项目管理、A-B总师制、并行工程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对飞机结构及其系统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适配性更改,提高了飞机战技性能。603所在所长黄强和所领导班子带领下,借助国家高新工程的机遇,把歼轰-7A作为重大契机,重点加强飞机系统、总体设计、综合试验等开发能力,高起点进行科研保障条件建设。但应当指出的是,我国航空设计的总体水平仍与美俄有一定差距,体制、程序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jh7a_1_FUzWkO2Hiaxs.jpg

A型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和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A型的重点是自主研制“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A型改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尤其是前后舱的综合显控技术是国内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系统,大量采用有源液晶显示器,具备了“玻璃化座舱”的特点。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商用显控系统的军用作战飞机型号。
在发动机方面,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将继续推进,2001年前后该项工作获得重大突破。但至2004年上半年,国产化工作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尚无法全面铺开大量装备,对“飞豹”A进入部队形成战斗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机体结构、气动外形方面也作了改进。采用了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性提高一倍;该所还负责了歼轰-7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得到了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钛合金设计制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共计35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之后,A型空重减少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元整体求解等。

改进将使A型具有使用多种国产和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按国内近年航空武器发展的情况,歼轰-7A的武器装备推测如下:保留23-3 23mm双管机炮。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除了能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外,还可使用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有可能采用国产巡航导弹,据称国产巡航导弹已于19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近年可部署服役。航空报于2004年已证实“飞豹”A可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站长预计为激光制导炸弹。 
其他可用的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进口航弹、火箭弹等。歼轰-7A可使用的外挂吊舱包括:由607所研制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吊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FLIR)/激光瞄准组合夹舱等。国内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距外武器(JSOW)之类的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

飞豹携带613所吊舱的图片已经曝光,字样FILAT。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pod_2_uQhl5fNsqUon.jpg

A型的改进设计,强调了以飞机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以完善飞机操纵、环控救生、燃油系统更改配套为目标。603所完成了《“飞豹”改进飞机“四性”大纲》和配套设计46项,编制地面设备目录,培训空、地勤人员,对新研改进成品可靠性进行了摸底试验,使“四性”和战技性能显著增强。这也是我军首次系统的对飞机可靠性、维修性进行规划设计。 
2004年初,海空军在西安进行了两架歼轰-7新改型接收仪式。图中可见歼轰-7A若干外观特点,整体风挡,无翼刀等等。挂载四枚使用涡喷发动机的YJ-83导弹。但涂装应当不是标准涂装。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刻的“飞豹”A绝对不止两架,但总数量却受制于涡扇-9的数量。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jh7a_2_Hs2nQjZ09P98.jpg

更重大的歼轰-7改型也在研制中,总的来说,这一改型实际上是一种全新设计,只不过有部分机体还和歼轰-7相同。据传此型号被称为歼轰-7B,也有传说实际就是歼轰-8。一个更虚幻的说法是歼轰-7B将采用并列双座双垂尾布局,结合当初空军希望要一种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动工作量很大,说明研制单位对其的作战对象、环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飞行控制系统将彻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后的控制手段。B型采用火控、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改进,涡扇-9届时将全面国产化。另外,将采用更深入的隐身技术。目前并列双座这一说法较为受网友肯定。

此外,现役歼轰-7的改进也在紧张进行。近期中央电视台节目播放了相关的画面,可以发现歼轰-7的基型已换上了采用平板缝隙天线的新型雷达,这必然是一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其天线与JL-10A试验样机略有不同,估计是JL-10A的批量实用型号。


歼轰-7的试飞员们:
http://www.cqzg.cn/bbs/attachments/month_0412/fbc1_pilot_72AeOyj3KLWP.jpg





--

 KAKAKAKAK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23.22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0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