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未来战斗机面面观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Oct 11 20:05:58 1999), 转信
未来战斗机面面观
云飞
从海湾战争到北约空袭南联盟两次大的局部战争均已证明,空中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
主要样式,战区制空权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战斗机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力量,对于
其发展各国都非常重视。但由于政治、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下个世纪的战斗机将如
何发展,各国都有自己的模式,很难一概而论。
随着战斗机在多用途、隐身、信息交换、态势把握、多种探测器和更灵巧更精确的武器
等方面的进步,一架好战斗机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今后战斗机发展的决策者们,再也不会接受不借代价的
全面先进,研制过程中在作战性能和成本之间仔细权衡将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因而战
斗机各项性能要素不可能脱胎换骨的全面提高,需根据未来作战坏境对各项性能在作战
中的真正意义进行权衡,以实现最优的作战效能。而且,某些领域的突破必然产生作战
样式的变革,也会影响到其它性能的意义。
在21世纪初将登台的战斗机中,正在试飞的F-22居领先水平,但考虑到技术和成本,多
数国家实难效仿。目前,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分别研制JSF(联合攻击机)的验
证机(X-32和X-35)。由于某些技术尚不成熟,这些基本上只是初步设计的飞机方案
,装上现成的系统和航空电子设备,还算不上是装备完善的原型机。俄罗斯1.42的验证
机虽已试飞,但由于资金困难其前景难以预料,倒是在苏-27基础上发展的苏-37由于
投资大大减少可能更为现实,此外针对美国的JSF米高扬设计局也提出了一种称为I-20
00(И-2000)轻型战斗机方案。“阵风”计划在2000年中装备法国海军,2003年装备
法国空军,到2015年与“幻影”2000一起构成法国空军的主力,不过最近因成本和资金
问题拖延了进展,侦察和核攻击等能力则要到2006年才能具备。JAS-39战斗机现已装备
瑞典空军,第一个中队已于去年底形成了战斗力。EF-2000“台风”和日本的F-2也正
式投产。此外,还有F/A-l8E/F、F-l6、苏-27和米格-29的新改型。
下面将以这些在研或已经出现的新型战斗机或现役飞机的新改型为基础,来看看未来战
斗机的作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等。
战斗机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制空,同时担任压制地面防空和空中遮断等重要任务
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已为多次现代局部战争所证实,自不待言,但对美国
来说,用F-22夺取空中优势在当前和未来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保证从本土出动,干涉海
外危机的快速反应力量在集结时的安全,并剥夺对方获取信息的能力,以确保他们的信
息优势。因为,目前飞机在指挥控制、预警和侦察监视上还占有相当比重,而全球信息
的把握能力已是美军下个世纪作战的支柱。
经过模拟作战表明,F-22在对付2010年至2015年将出现的威胁时,其效能将比现役的F
-l5战斗机高10倍。美军的目标是,到2005年,要求在开战后的第五天就能彻底掌握制
空权。
利用优异的性能,F-22还能深入对方先进的综合防空网实施攻击,使其防空力量的效能
削弱到己方不太先进的飞机也能有效投入作战。这就是它的所谓压制地面防空和空中遮
断任务。
当然担任这些任务,其它战斗机也不是完全不可为,但可能不是一种而是两种或多种飞
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战斗/攻击机合一,将成为未来战斗机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攻击机需要护航、任务单一,今后将向战斗/攻击机的方向发展。F/A-18E/F在这
方面已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与以前的型号相比,该机更具有灵活的任务能力,在飞行中
可以一直处于空对空状态,直到距目标37公里再转入空对地状态,投弹后又作为战斗机
使用。
随着战斗机载弹量和机载武器的发展,还出现了既可代替F-l6、F/A-18,又能取代A-
10和AV-8B(“鹞”式)飞机的JSF。据有关人士预计,到2009年左右服役时,JSF在速
度上并不占优势,但在隐身、精确武器投放和利用多种来源的战术信息方面将具有优势
,而且它还特别强调航程、生存力和作战效率。该机是冷战后第一种在严格的成本约束
下设计,并满足多军种需要的战斗机。如能成功,它可能成为21世纪战斗机研制发展的
一个新的模式。
同时,各军种对JSF的作战性能要求仍各有侧重。美国空军将全寿命成本放在首位,其C
TOL(常规起落)型的性能要相当于F-16,隐身性能要能对付2010年的战场环境,能携
带空空导弹和908公斤级的精确制导穿透弹药。随着美国空军转向所谓“来之能战”的编
制体制,要求战斗机能从高速公路等现成道面上升空作战,以提高其出勤率和生存力。
至于STOVL(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将用于灵活部署的空中远征部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术空中力量将统一采用JSF的STOVL型,要求有超音速能力,能从L级
舰船上起飞支援小规模的远征部队,其生存力和耐用性要相当于F/A-18,有突出的维护
性与近战空中支援能力。
美国海军则需要生存力更强,成本更低的隐身多用途攻击机。因此要求JSF的舰载型能承
受航母上的严酷环境,独立实施对陆上目标的攻击,航程和载弹量必须与F/A-18E/F相
当。
英军最近也提出了所谓“力量投送”新战略,将作战重点转向更大范围的冲突类型。因
此,要求EF-2000空战和对地攻击并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一架装备中短程空空导弹
、对地攻击武器和新型反辐射导弹的EF-2000就能执行英军在海湾战争时需要用三种机
型才能完成的所有任务。“阵风”和JAS-39也极为重视多用途,并能在执行中改变任务
。
战斗机的成本已变得与火力和生存能力等一样重要
虽然电子、计算机、软件、材料和推进技术方面的进展,将进一步促进战斗机性能的提
高,但对技术的应用也要进行效益分析。没有成本观念的战斗机,最终将面临数量和后
勤保障等方面的困难。
作为高档战斗机的F-22刚刚问世就已不断面临经费超支的困难,今后仍将与JSF作为高
低搭配使用。日本的F-2也因研制成本高达70亿美元,而只能采购l30架。而EF-2000虽
然隐身和超音速巡航等性能比不上F-22,但据称,它只用了F-22一半的成本就具有了
其90%的能力。JAS-39也要求比瑞典的“雷”式战斗机性能有较大提高,但尺寸减小一
半,全寿命成本降低40%。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要算是JSF。如果美国各军种都独立研制一种新飞机,以代替F-l6
、F/A-18、A-10和AV-8B战斗机或攻击机,共需320亿美元,而JSF的全寿命使用成本将
低于最近25年部署的任何作战飞机。CTOL(常规起降)型出厂单价要求在2800万美元(1
994年美元价)以内,舰载型与STOVL(短距起飞垂直着陆)型的单价可能在此基础上还要
贵数百万美元左右。
然而,要用一种基本机体满足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需要,应
该说是JSF的研制者们最为头痛的事。其实,研制多用途与专用战斗机之争在历史上早已
有之,过去对F-4和F-111等多用途机型的尝试并不理想,而且还有人担心太强调成本
会牺牲性能。
为此,JSF从整体出发,在满足隐身、投放精确武器、分享战场信息和维护/后勤支援等
基本要求下,在高度通用的前题同时发展出三个变型。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和多数子
系统,甚至后勤支援和指挥/控制系统都尽量通用。美军方认为,只要精心设计,利用现
代制造技术,这是能实现的。研制也不再是由总部人员拟出性能需求,而是有各军种的
指挥员、飞行员和维护人员参与,利用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在性能、重量和成本,甚至
作战概念和采购方式上进行协调,最终达到满足各方面要求的目的。
可支援性成为战斗机性能的新指标
强调可靠性、可维护性和作战效率对降低全寿命成本也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是战斗机经
济性(或称可负担性)的一部分。这一点将从F-22和JSF开始体现出来,它们将尽可能
减少备件数量,部署所需的空运和维护/支援人员数量可比现在减少一半,出勤率反而提
高。JSF在这方面采用了新的“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当机载计算机没有被作战任务所
占用时,它可以评估飞机各子系统的状态,并自动传输给基地,使维护人员在飞机还没
有落地前就可以检查维护程序,发现问题后在飞机一着陆就可立即解决。指挥员也能在
地面就可以充分了解每架飞机的状态。经计算机模拟表明,如果战斗机的故障间隔从2小
时的任务时间提高到8小时,则每架飞机每天的出勤率就可提高约两倍。
隐身战斗机即将进入实用阶段
进入80年代,由于作战环境的恶化,飞行人员普遍感到战斗机生存性需要加强,于是开
始研究隐身技术并迅速应用于飞机上,使战斗机能独立接近目标,不需要支援机种配合
。在将隐身外形与机动性较好地结合,并克服了隐身涂层维护困难的不足之后,以F-2
2为代表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即将正式服役。F-22的突出特点是机动性和隐身性兼顾,
且可象普通战斗机一样在任何天气下使用和维护。
多数人认为,今后几十年隐身性能仍是战斗机需优先考虑的因素。但也有人认为,把全
部力量投入隐身技术并不明智,因为反隐身技术也可能取得突破,加上从成本的考虑一
味追求隐身也是不实际的。目前,除F-22和JSF等少数型号外,多数飞机的作法,主要
是广泛应用隐身材料和涂层。其它机型在设计时,当然并非不考虑雷达与红外隐身、低
截获概率电子设备,以及发动机喷流的能量管理等方面,不过总体上还主要是靠机动性
来争取主动,在今后可逐步进行隐身性能的改进。
推力矢量控制等先进技术的突破,使战斗机机动性又有长足进步
由于大量先进的气动和隐身技术也用在机载武器上,在全方位的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的
支持下,机载中远距空空导弹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头盔瞄准具和大离轴
角近距空空导弹结合,又使近距格斗局面为之改观。这样,人们对战斗机本身机动性(特
别是快速将机头指向目标的能力)的意义提出了疑问。虽然信息、突防、生存力和载弹量
等方面的进步,也使战斗机的攻击力大有提高,但只要“剑足够长,向前跨得太近并无
意义”。即使近距空战仍然占很大比例,让导弹机动还是比用战斗机机动更容易、更直
接、代价更小。
在美国,作为唯一应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战斗机F-22,是否具有苏-37那样的机动性
还有待试飞。这虽然不是该机的重点,但应该说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同时,超音速巡航
意味着战斗机不需要加力,以许用推力状态就能保持超音速飞行。对F-22,这是指以超
过1.5倍音速的长时间飞行,从而能迅速进入和撤出危险区域,减少处在敌方空对空或地
对空威胁范围内的时间。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敌方武器的效能,还能增大所发射的武器的
射程和攻击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使战斗机的作战样式产生巨变
随着近几十年电子侦察和反辐射导弹等技术的发展,战斗机的传统耳目——机载雷达也
面临隐蔽自身的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利用预警指挥机、地面目标监视机、无人机和卫
星等情报、监视和侦察设备,能为战斗机提供极大范围的战场态势把握和目标获取能力
。美国空军最近提出的建立“精干、混编的空中远征部队”的设想,强调要使紧急部署
的战斗机在飞往前线的过程中,通过数据链接收任务、情报和目标信息。
数据链使未来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大为提高,战斗机可利用非机载传感器的实时情报和目
标信息悄然接近目标
美国空军提出了“信息空间”(Infosphere)的概念,重点是用“信息流”来取代传统的
航空电子设备的作用,将使飞行员实时利用其它来源的综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
可使战斗机不再需要自已的探测器。每架插入信息网络的飞机都是一个节点。JSF的研制
者已在考虑能否让部分飞机只装备少量电子设备,主要依靠数据链被动接收信息,从而达
到既减少机载设备、降低成本,又能隐藏自身的目的。
同时,这种信息能力正逐步达到能将任何来源的信息直接传到战斗机座舱内的“从传感
器到射手”的水平,甚至能用于直接对机载武器进行制导。这对战斗机的功能和任务又
会产生新的影响。
F-22装有用于相互之间的低截获概率数据链,从而降低了对目视编队的依赖,战斗队形
可以散得很开。它还装有只能接收的16号数据链,使它能利用预警指挥机和大型侦察机
的信息,而不暴露自己。
瑞典空军将保密数据链广泛用于飞机之间已有十年以上,目前仍在进行改进研究。他们
提出的“空军2000”计划,关键是利用新型的S102B电子情报飞机、S100B空中预警机,
以及地面指挥报知中心等多种信息平台,掌握通向飞行员的信息流。JAS-39的空对空战
术信息数据链能在空中、地面和海上的各种装备之间交换信息,加上远程导弹,使空军
能以散开队形覆盖更大的区域。
JAS-39的机载任务规划系统数据库,还能根据机载传感器在任务中搜集的信息自动更新
,使网络中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最新信息。比如在跑道上准备起飞的飞机上的飞行员,
可连入正在空中的飞机的数据库,从而得到最新的作战信息。
EF-2000的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也能在飞机间,或与其它探测器交换信息。“阵
风”战斗机也有类似能力。
信息技术还影响到战斗机的设计。CAD/CAM的发展将出现“虚拟原型机”,使部件与整个
系统可在虚拟现实中组装、运行和维护,甚至与其它虚拟系统互动。某个部件的微小改
动,对作战效能、全寿命成本以及战术的影响也能预先评估。
座舱设计和人机界面的进一步优化,战斗机的操纵将日益智能化
F-22上的航空电子设备应该说是目前战斗机中最先进的,但EF-2000的设计也较有特色
。EF-2000座舱的多功能显示器,能自动适应飞机当前任务状态,在适当的时间显示适
当的信息,比如飞行员一松开刹车就自动出现惯性导航画面。
EF-2000的“油门-操纵杆操纵”具有50种功能,今后还将采用VTAS控制系统,使飞行
员能通过语音控制25种座舱功能,还能回答询问或发出语音告警。飞行员每次飞行前在
地面进行语音“注册”,具有相当数量词汇量的机载系统就能识别他的声音特征。系统
还能克服声带的变形,使飞行员在大过载战斗机动中,也能口头选择目标和发射武器。
这样,就能使单座的EF-2000能完成以前双座战斗机的任务。
相控阵雷达将为今后的战斗机所广泛使用
美国的F-22和日本的F-2采用的是主动相控阵雷达。而法国的“阵风”采用的是一种称
为RBE2的双座标多用途雷达,这是在西方战斗机上第一种投产的被动相控阵火控雷达。
它具有空对空、空对地、空对海、地形跟随/回避等多种工作模态。在空对空状态下能跟
踪40个目标,优先排出8个,并同时攻击4个,在近战状态下也能跟踪多个目标。
它还能同时独立扫描不同扇区,比如同时对低空直升机和高空超音速飞机进行搜索。它
能在飞行中转换任务,或同时执行精确攻击和超视距拦截双重任务。RBE2还有连接到导
弹的数据链,能与雷达一起为“米卡”EM中距空空导弹更新目标数据,使其导引头进入
射程后再启动。该雷达将于2004年投入使用。
EF-2000的ECR-90机械扫描雷达性能优异,能探测160公里外战斗机大小的目标,但欧
洲也正在为它研制机载多用途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AMSAR)。
JAS-39的先进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也正准备验证,以代替现有的PS-05/A脉冲多普
勒雷达。
多种探测手段相互补充
现在,雷达已不是战斗机的唯一机载探测器。俄罗斯的战斗机早就具备了红外探测手段
,法国“阵风”的前扇区光学系统(OSF)也较有特色。这种搜索与跟踪系统装在座舱盖前
,包括宽视场红外传感器、长焦距CCD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等。预计到2004年可装备使用。
它比筒单的IRST功能强得多,相当于一部不暴露自己的雷达,不仅能昼夜探测和跟踪大
范围的目标,还能识别目标并确定射程。如与“米卡”导弹配合使用,OSF的探测距离可
达到100~150公里,能在50~70公里内进行被动目标指示,并在40公里内精确测距,它
还能同时跟踪l0~20个目标,并列出8个优先目标。与RBE2等配合,就能尽量缓解发现目
标和隐藏自身的矛盾。OSF也可用于空对地和对海作战,还具有有限的侦察能力,可提供
窄视场高精度图像,用于现场战斗损伤评估等,同时还有一定地面目标指示和测距能力
。
在某些战术要求下,EF-2000也能将雷达关机或处于低功率状态,而利用前视红外和红
外搜索/跟踪系统实施被动探测。瑞典也在为JAS-39研制可与IRST-T短程空对空导弹配
合的头盔瞄准具(将来这种头盔显示器可能代替平显仪),还计划增加综合红外搜索与
跟踪系统。
“首次进入、首次发现”时就有把握摧毁目标,将成为未来战斗机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今后战斗机的载弹量都要达到5~10吨的水平,以提高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比如JSF就要
求每架次能摧毁多少个目标,而不是每个目标要出动多少架次飞机。要能达到攻击多目
标的能力,就必须增大载弹量。一个JSF的两机编队,每架飞机内部携带两枚908公斤级
的精确武器和两枚AIM-l20空空导弹,一次就应能摧毁4个地面目标。目前正在考虑使该
机:在执行需要隐身的任务时,内部能携带更多的武器;防空威胁消除后,还可在外部
加挂454公斤和908公斤级武器;夺得空中优势后,翼下挂架还可挂载联合防区外武器、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及额外的AIM-120导弹等武器。
同时,灵巧制导炸弹、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和巡航导弹将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和自动化水平
。EF-2000的l3个外挂点有7个能带对地攻击武器,包括研制中的“风暴阴影”防区外发
射武器和“硫黄石”(Brimstone)空射反装甲武器。前者以新型空地导弹为基础,可攻击
超过350公里外的加固点目标,后者是“海尔法”反装甲导弹的自动毫米波制导型,具有
目标识别能力。除计划采用头盔瞄准具配合先进近距空空导弹(ASRAAM)的离轴发射能
力外,英军还在考虑使用“流星”和“未来中距空空导弹”(FMRAAM)两种超视距导弹。
欧洲还在研制采用冲压发动机,能以马赫数3(M3)的速度进行超视距攻击,并能自动识
别目标的“超视距空空导弹”(BVRAAM)。
机炮又可能出现争议,但它仍是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格斗的有效武器
在未来的空战中,虽然使用机炮的机会肯定会继续减少,但只要重量允许,飞行员还是
不愿意去掉这种自卫手段,而且难免还有“杀鸡不用牛刀(导弹)”的情况。
美国空军要求装备JSF的高射速机炮也能在“防区外发射”,即能从3.7公里距离上精确
射击。由于机炮重量对JSF舰载型和STOVL型的性能有不利影响,因此他们还在考虑采用
可根据需要拆装的“任务化机炮”。
对于经实战证明的优秀机型,经过改装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在F/A-18基础上发展 F/A-l8E/F战斗攻击机是美国海军的最优先项目,计划2001年形
成初步作战能力,2010年后与JSF构成美国海军航空联队的主力,但不会被JSF所代替。
F/A-l8E/F的机体只有不到10%与F/A-18C/D型相同,改善了机动性和起降性能。同时
机身中线外挂油箱还可进行空中伙伴加油(也可以为其它飞机进行空中加油),使该机
的航程和作战半径大大增加。即使是F/A-l8E/F的个别性能有所降低,如最大过载只有
7.5g,也不太强调全天候性能,但由于有头盔瞄准具和空射防区外导弹或舰载精确制导
武器,也可使其得到弥补。
在生存力上,除采用防区外发射武器和改进航空电子设备外,F/A-l8E/F还增加了飞行
控制系统的作战损伤容限,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还可带箔条(120个)、干扰弹和诱
饵。
再说F-16战斗机,尽管隐身性能不足,但经过20年间的多次改装,它已从原来的轻型昼
间战斗机发展成一种全天候高性能多用途武器平台。即使JSF服役后,F-l6更先进的型
别在整体性能和武器系统上仍有一定市场竞争力。
当然该机的设计毕竟已过时,到2010年它在战场上就难以生存了。继续改进将主要集中
在先进航空电子设备、电子对抗系统和武器系统上。比如正在研究的座舱新布局、自动
数字地形回避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推力矢量技术也是优先考虑之一。全面改进后其最
大重量将达22.7吨,翼根上部加装保形油箱将大大增加航程。夜视能力、数据链和利用
机载与非机载数据的能力、装备防区外发射武器的能力都在考虑之中。
如果拟议中的第60批飞机出现,F-16也许还能生产10~15年。主要改进包括可边扫描跟
踪多个目标的灵敏波束雷达、新型任务计算机、内置前视红外瞄准系统和新发动机等。
无人战斗机虽已成热门话题,但仍众说纷纭
无人战斗机(UCAV)的概念是针对有人驾驶战斗机飞行员的安全性与昂贵的飞机成本两大
难题提出的。有人认为,到2025年,无人战斗机将大量使用,并在速度、留空时间和高
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飞行高度可达21000~24000米,留空时间可达到30天。不
过,在无人战斗机一片看好的呼声中,美国国防部有关人士认为,除一些特定任务外,
这一领域的技术并不成熟。近年来的进展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快,全面应用是下一
个25年的事。
有人估计,美国的无人战斗机,如果大量应用JSF的某些现成部件和F-22A的电子设备,
其单价有望控制在1000~1500万美元范围以内,而全新设计的机型可望进一步下降到50
0~1000万美元。不过,即使达到这样的价格水平,UCAV作为大量损失的装备,仍然是一
般国家所难以负担的。因此,无人战斗机在未来战争中即使使用,也只能用于战争的头
几天,之后用有人驾驶飞机其效费比可能会更高。
再说,如果将有人和无人战斗机混合使用,其跟踪、控制和攻击可能比预计的要困难得
多,尤其是无人机的“临机决断”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有人设想用一架有人驾驶母机指挥10~16架无人机,共同飞行,然后分别攻击目标。这
样,虽有可能通过数据链让一人控制数架飞机,但如果要是数十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在
300多公里之外控制,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实战中,通常是对方上空有强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数据和指挥通信的可靠性也
是个大问题。估计要到2015年,UCAV的复杂性和成本才会显著降低。在信息技术的推动
下,未来的电磁频谱和空域管理技术也会有新的突破,届时应该能提高抗干扰通信的可
靠性,解决人机界面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一个途径是让飞机高度自动化,除了告诉己方自己的位置和行动外,只
收发少量信息;或者由一架无人母机通过编队内的局域网控制其它无人战斗机;或者用
有人母机和短程通信实时控制无人机等等。
对于这些技术要走向成熟,可能要花25年时间,经历四个阶段:在3~5年内,有人机与
无人机之间的Ku和Ka波段数据链,可在50公里内可靠传送图像与红外信息;10~15年内
,可使一架有人母机控制数十架无人机;20年内,将解决更多的无人机同时飞行问题,
20~30架无人机可在200×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执行不同任务;25年内,将出现能对无
人机进行远距离实时飞行控制的计算机和通信链。
对未来战争的作战平台本身也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提高战斗机机动性和速度等性
能,不如研制更大的亚音速“卡车”(指大型飞机),以携带更多的高性能武器从防区
外发起攻击。这比研制高机动性的高速无人机更合理。另一种观点是,用小型高精度弹
药,以弥补无人机载弹量小的不足,提高其打击力,如激光、高能微波和电磁脉冲等非
常规和非致命武器等。
发展空天战斗机并非梦想
既能在大气层,又能在太空中使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早3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虽然多
数方案是作为航天运载工具,但因其具有超高速,可在短时间内到达地球任何一点的能
力,无疑具有诱人的军事价值。
最近,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又提出了HyperSoar高超音速乘波飞行器概念。据初
步研究表明,它能从3048米的跑道上水平起飞,爬升至39624米时加速至M10,在滑出大
气层边缘时关闭复合循环发动机,然后沿最高点60960米、波谷约35000~40200米的正弦
波路线作周期性飞行。每个周期的波谷处,如果在大气层内时,发动机短时间再点火约
20秒,使它向下一个周期轨迹飞行。这样在高层大气中钻进钻出,两小时内就能向地球
表面任何一点投送有效载荷,可执行全球到达、侦察和作战等任务。
有军事家分析认为,如果将其发展为一种高超音速作战飞机,其起飞重量将超过200吨,
最大速度达M10,能带45吨武器,任务半径l0000公里,可精确投放穿透型高爆或动能武
器。当然,这种武器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巨额投资。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1.9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