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SR-71"黑鸟"高空战略侦察机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Oct 22 17:56:11 1999), 转信
SR-71"黑鸟"高空战略侦察机
在美国人设置的层层“黑幕”的笼罩下,长期以来人们无法了解“黑鸟”家族的真
相。实际上,“黑鸟”家族,即“黑鸟”系列飞机有三代: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单座侦察
机A—12“牛车”及其派生型、试验战斗机YF—12A和美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SR—7l。这
三种型别的飞机分别制造了15架、3架和31架。目前仍在使用的“黑鸟”只有4架:由美
国空军第9侦察联队第2分遣队使用的两架SR—71A重新服役型、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德赖顿飞行研究中心使用的一架SR—71A和一架SR—71B。
在“黑鸟”家族这老少三代中,实际完成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中只有A—12“牛车
”和SR—7l“黑鸟”,但SR—71的问世是与前两者
密不可分的。清楚了解前两者的来龙去脉,自然就会了解SR—71的由来。
中情局的秘密侦察机A-12
A—12“牛车”,是1959年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
一些新闻媒体曾介绍的SR-71的原型机A— ll,实际上就是A—12“牛车”。早在1955年
,在U—2侦察机首次试飞不久,洛克希德公司专门负责开发研究的“臭鼬工厂”,便开
始对U—2的后继机,一种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的亚音速侦察机进行基础。由美国中央情
报局秘密使用的高空高速侦察机A—12研究。为了对付当时技术性能逐步提高的苏联雷达
系统,在U—2飞机的著名设计师凯利?约翰逊的领导下,“臭鼬工厂”执行了一项代号为
“热忱”的计划,以研究速度M3一级、且能极大减小机体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新式侦察机
。
1957年,该公司首先提出了采用切尖三角形上单翼和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计方
案,代号“天使长1”(AIohangel l),简称A—l。
接着又提出了一种采用与F—104战斗机相似的具有菱形翼剖面、中单翼布局、装两
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方案,代号“天使长3”,简称A—2。
在“热忱”计划所研究的减小机体雷达反射截面积技术的A—3之后的各方案,都叫
A系列方案,就不加“天使长”这个代号了。所以,后来研制出来并装备使用的A—12和
美国长期以来对外宣传称为A—11的飞机,其编号中的A就是“天使长”英语一词的第一
个字母,它不表示飞机的用途。
A—12是在A—ll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并且满足了军方提出的要求。与它竞争,是
康维尔公司提出的子母机方案。该方案采用升力体外形、是速度M4一级的无人侦察机,
绰号“鱼”,计划从B—58“超盗贼”飞机上发射。
美国国防部、空军和中央情报局对这两种竟争方案进行了对比审查,最后选定了A—
12方案,并于1959年8月29日正式批准。1960年1月26日,中央情报局与洛克希德公司签
订了制造和试验12架A—12侦察机的合同,A—12飞机随之也进入了研制阶段。1962年2月
26日,A—12的一号机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工厂正式出厂,并被运往位
于内华达州称为“死湖”的秘密试验基地。1962年4月26日,A—12进行了首次试飞。
该基地在拉斯维加斯西北,是一片辽阔的干湖,有1500米长的跑道,曾进行过U—2
飞机试飞和有名的“红旗”军事演习。为作为A—12飞机的试验和使用基地,该基地于1
964年进行了扩建,修建了长达2500米的新跑道。1962年5月2日,l号机在第二次试飞中
速度就达到了M1.1。10月5日,开始把右发动机由J75换为推力更大的J58(即JT1lD—20A
)进行试飞。1963年1月15日,把左右两台发动机都换成J58进行了试飞。换装了推力更大
的发动机后,A—12达到了设计速度性能:7月30日速度突破了M3;同年11月在高度4800
米飞出了设计最大速度M3.2。
1964年2月3日,在高度25000米,该机以 M3.2速度飞行了10分钟。
A—12飞机翼展16.94米,机长31.17米,机高5.64米,机翼面积166.76平方米;
着陆重量23586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3070公斤。机体为采用铣合金材料的硬壳式结构。
机体外形的突出特点是三角翼和从翼根前缘开始向机头延伸的大边条,在两翼的半翼展
位置各装一台发动机。在试验阶段,飞机装普?惠公司的J75发动机,推力为68.6千牛;
生产型飞机改装推力为91.2千牛(加力推力为140千牛)的J58发动机。机翼油箱在发动机
短舱内侧。机身上装有受油管,飞行中可由KC—135加油机加油。
A—12从1965年开始使用,曾执行过代号为“云雀”行动的侦察古巴的任务和代号为
“黑盾”行动的侦察越南、中国和朝鲜等国的任务。1968年,随着美国空军装备SR—71
,A—12便被SR—71所取代。
用A-ll掩护A-12
在A—12系列飞机中,除了中央情报局订购的12架A—12之外,还制造了l架双座型的
A—12B和两架用于空中发射D—21遥控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派生型M—21,其绰号为“鹅大
妈”。所以,A—12系列飞机共制造了15架。
在1963年到1968年5年中,A—12共损失了6架,其中包括一架M—21。最初的一架是
在1963年5月23日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损失的。当时飞机在飞行中突然发生上仰,失去控制
,飞行员弹射出飞机后,飞机进入螺旋坠地。这次事故受到严格保密,所以外界仍不知
道有A—12。后来,该机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因故障曾在新墨西哥州柯特兰空军基地紧急着
陆。
1964年2月29日,约翰逊总统发表讲话,公布了代号为“牛车”计划的一些情况。其
要点如下:美国成功研制了一种能在21336米高度,以3219公里时速飞行的新式喷气试验
机A—11;现在几架A—11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试验;既可军用又可
民用的A—11,其优异的速度、高度和续航性能是先进技术的结晶,目前正在试验研究这
些先进技术在远程截击机和超音速客机上的应用;该飞机大量采用钦合金材料,可以3倍
音速飞行,该计划已从1959年开始实施,上、下议院议员都有资格充分了解该机的研制
情况;机体由洛克希德公司伯班克工厂研制,J58发动机由普?惠公司研制,火控系统和
空对空导弹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
随着总统讲话的发表,还公开了该计划战斗型YF—12A的1号机照片。其实在总统讲
话中,已经暗示了该截击型机的存在。而且,他在讲
话中把A—12飞机说成是A—11,这不是一时疏忽,而是有意掩护该机的实际编号。这就
是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媒体都把A—12说成是A—11的根本原因。
双座型A—12B,是在单座型A—12的基础上发展的教练型。主要改进是将其驾驶舱后
面安置侦察照相机的“Q舱”,改成了第二乘员舱。为确保后舱乘员视界,改成的后舱明
显比前舱高。A—12B仅制造了一架,绰号“钛鹅”。
1962年11月,A—12B在伯班克工厂出厂被运往于湖试验基地,1963年1月首飞。中央
情报局在A—12首飞前,就开始从空军和海军选拔和训练该机的飞行员,以使他们能承担
秘密试飞任务,同时还在干湖试验基地建立了第1129特别行动中队来实施训练计划。
A—12的制造编号从121开始,最初从121到125号机(其中第4号机是双座型A—12B)都
装普?惠公司的J75发动机,但单座A—12的初期型和126号以后的批生产型飞机都改装了
普?惠公司的J58发动机,唯有A—12B始终使用J75发动机。A—12B采用推力较小的J75发
动机,实际上很难以M3的速度作巡航飞行,其目的就是便于使那些以前只驾驶过飞行速
度在Ml至2一级飞机的驾驶员,通过该机的训练能够平稳地向驾驶A—12过渡。
"接线板"计划
A—12系列飞机的最后两架,工厂的制造编号为134和135,是洛克希德公司按“接线
板”计划研制的D—12(原编号为Q—12)无人驾驶侦察机的运载母机M—21“鹅大妈”。M
—21由A—12改装而成,具体改动是在A—12的后机身上设置了发射无人机的支架,并在
原Q舱位置设置无人机发射操作员座舱,所以它是一种双座型机。
1960年5月10日,美国空军飞行员加利?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在苏联境内被击落
,为此,美国人开始探索使用无人驾驶侦察机在极危险空域进行侦察活动的技术,“接
线板”计划随之出笼。在编号D—12中,这个D,除含有遥控无人驾驶飞机(Dmne)之意外
,还含有子机(Daud2ter)之意。而母机M—21中的M,则含有运载母机(Mother)之意。
D—21的翼展5.80米,机长13.06米,机高2.14米;最大重量4990公斤;采用BJ4
3—MA—11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力6.672千牛;最大速度M3.25,续航距离5550公里。
该机的照相设备装在机头下面被称为可回收舱的容器内。在飞机完成侦察任务后,该容
器可按预设程序或据遥控指令抛投在一定范围内,然后由JC—130B飞机回收。D—21无着
陆装置,在投下可回收舱后便自动爆炸销毁。
1964年12月22日,M—21首飞,原预定在1965年3月由它运载、发射子机,但由于它
在试验中发生了种种故障,所以推迟了整整一年。19d6年3月5日,由出厂编号为135的M
—21发射了编号为503的D—21。1966年7月30日,在发射试验中,因子机未能正常脱离母
机,致使子机与母机一起坠落,虽然母机驾驶员弹射逃生成功,但发射子机的操作员不
幸丧生。
“接线板”计划因这次严重事故而被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由B—52H两翼下挂载2架
D—21B的“老碗”计划。D—21原是与M—21配合使用设计的,所以从低速的B—52H上发
射,难于增速到M3.2,为此就在它机体下部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为便于与B—52H连接,
还在它的机背上安装了挂载装置。从阿拉斯加的艾尔森空军基地出动的能发射D—21B的
B—52H,实际上是在中国上空执行侦察任务。
D—21最终只制造了6架,制造编号为501至506,其中4架进行了试验发射。其余两架
制造编号为501和502的飞机,被改装成D—21B进行了B—52H的地面和空中运载试验。D—
21B共生产了32架,工厂生产编号为507至538,从1967年11月到1970年2月共发射了16架
。剩下的16架和D—21的501、502号一道,由驻扎在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塞空军基地的
军用飞机保管处理中心封存,直到1977年这两种无人驾驶遥控侦察机才公开其身份。
M—21“鹅大妈”因事故损失了一架,另一架只服役了很短时间。
试验战斗机YF—12
YF—12A虽然仅以试制3架而告终,但毫无疑问,它仍是“黑鸟”家族排行第二的前
辈。
1964年,虽然约翰逊总统在公布“牛车”计划时,曾以A—11来掩护A—12,并含蓄
地透露了当时已开始研制的YF—12A远程截击机,但A—12的存在,直到80年代初才由该
机的设计师凯利?约翰逊真正公诸于世。
“臭鼬工厂”很早就开始考虑把A—12“牛车”改为战斗机,但正式研制是从1959年
9月开始的。当时,美国空军取消了北美公司XF—108“轻剑”战斗机研制计划。XF—l0
8是在仅以试制而告终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的基础上,按比例缩小来研制的一种
速度为M3一级的截击战斗机。原计划该机将装备XB—70的ASG—18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和
GAR—9空对空导弹(即后来的AIM—47),它们仍由休斯飞机公司继续研制。
由于研究、制造和使用经费过于庞大,空军取消了采用XF—108截击机的计划,相应
配套的新式武器系统、ASG—18火控雷达和GAR—9导弹的研制工作也被搁置起来。在行将
取消XF—108研制计划之前,当时正接受A—12研制任务的洛克希德公司说服了美国空军
,用ASG—18火控雷达和CAR—9导弹来装备A—12,使它成为一种3倍音速的截击战斗机。
这样做,既经济又可行。1960年3月16日,凯利?约翰逊向空军提出了名为AF—12的战斗
机设计方案,并签订了试制3架飞机的合同。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向洛克希德公司提交了AF—12的订货书,由此拉开了试制3架
飞机的序幕。
AF—12将A-12的Q舱改为火控系统操作员座舱,是“黑鸟”系列继A—12B之后的第二
种双座型飞机。除此之外,它与A—12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于其机头内装ASG—18雷达,
故原来一直延伸到机头的机身边条在驾驶舱侧面中断。并在边条前端根部设置了红外跟
踪传感器。在该传感器后面,边条下面矾身左右两侧沿纵向设置了4个武器舱,每个可各
装一枚GAR—9导弹。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切断原A—12的机头边条致使飞机方向稳定性下
降,为此在矾体尾部下面加装了折叠式腹鳍,并在发动机短舱下面加装了固定式腹鳍。
1963年8月7日,AF—12的1号机首次试飞,1963年11月26日,2号机首飞,1964年3月12日
,3号机首飞。
在2号机首飞的阶段,这种试验机仍称为AF—12。1964年2月,该钒被正式命名为YF
—12A。就在约翰逊总统宣布A—11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试验时,就有两架已经试飞过的
YF—12A正从无湖基地运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空军认为,为了对付苏联研制超音速
轰炸机,必须装备2倍音速的截击机,因此要求装备93架F—12B。F—12B是计划中YF—1
2A的生产型,为增大导弹挂载量,机身有所加长。1965年3月18日,YF—12A首次进行了
发射导弹攻击试验,并击落了Q—2C靶机。
此后,YF—12A又进行了12次发射AIM—47导弹的试验。该机还曾在另一次试验中,
用ASG—18雷达成功地探测到了飞行在海平面上空457米高度的波音公司JQ—47 “同温层
喷气”靶机。YF—12A机翼翼展16.94米,机长3O.g9米,机高5.64米,机翼面积166.
76平方米;着陆重量30844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246公斤。虽然它的机体长度比A—12稍
短,但机体重量却增大了。
尽管YF—12A进行了一系列武器发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但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
克纳马拉以资金困难为由,没有批准空军采用该机的生产型F—12B。结果,Y7—12A仅以
试制3架而告终。1968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通告中止执行该机研制计划,随之1号机被
封存,2号机和3号矾则由NASA 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3号机曾在1965年5月1日创造了24
468.86米的飞行高度记录、3331.41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纪录。
虽然F—12B是计划中的Y7—12A的生产型,实际上并末真正制造过。该型加长了机身
,可挂载8枚导弹,内部载油量也增大了。其生产计划被取消后,美国空军打算用由F—
106A“三角标枪”截击机经现代化改进而成的F—106H,来代替F—12,但由于越南战争
不断升级而中止。后来休斯飞机公司将被取消的ASG—18火控雷达系统和AIM—47导弹,
发展成了AWC—9火控雷达系统和AIM—54“不死鸟”导弹,并将其装备F—14“雄猫”战
斗机,以保卫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免受苏联超音速轰炸机的攻击。
RB—12也是原计划中YF—12的另一种生产型号,但并末进行研制。该机是将A—12机
身内部的武器舱改装设置了旋转式投放装置,可携带4枚180公斤级的小型核弹,而且具
有侦察能力,故称为RB—12。此外,YF—12还有一种纯粹轰炸机型的B—12方案。上述两
种方案均只停留在计划上,并未进行研制。不过,B—12方案后来被用在了RS—71(公司
名称为BS—12)计划中。
从RS—12到SR—71在A—12研制计划实施时,“臭鼬工厂”就向美国空军提出了以A
—12为基础的侦察/轰炸型方案RB—12。在A—12开始进行飞行试验时,洛克希德公司就
在制造RS—12和R—12的模型。BS—12是A—12的按比例放大型,是一种既能执行侦察任
务,又能实施核攻击的侦察/攻击飞机,其研制计划最终半途妖折。在它的编号中,R代
表侦察(Reconnajssance),S代表攻击(Shike)。专用侦察型R—12是A—12的双座按比例
放大型,它顺利地进入了实机研制阶段,最终R—12作为SB—71总计生产了31架。那么,
R—12为什么又变成SR—71了呢?原来在洛克希德公司提出BS—12和R—12两个方案的同时
,罗克韦尔公司则提出了以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为基础的BS—70侦察/攻击机的方
案来竞争。所以,洛克希德公司的两个方案虽然在本公司内称为RS—12和R—12,但对外
则称为RS—71和R—71。
实际上,研制出来的侦察机既不叫BS—71,也不叫R—71,而称为SR—71。其中原委
与约翰逊总统将A—12对外称为A—ll完全一样,SR—7l也是由他亲自对外宣布的。1964
年7月25日,约翰逊发表讲话,透露了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研制第二种速度3倍音速的军用
飞机,编号为SR—7l,是一种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先进远程战略侦察机。
总统的这次讲话没有隐藏SR—71的军内实际编号,但此时SR已无攻击、侦察之意,
其含意已变为战略侦察(Shrategic Reconnaissance)了。
1962年6月,美国空军对R/RS—71进行了模型审查,同年12月6日签订了制造6架试
验机的合同。最后把侦察攻击型RS—71改为战略侦察型SR—71A,共制造了29架,其教练
型SB—71B制造了2架。此外,还用YF—12A的l号机和地面试验机的部件改装了一架SR—
71C。SB—71型总计制造了32架。
SB—71A是由YF—12发展而来的战略侦察机,也是“黑鸟”家族中生产架数最多的一
种型号。该机于1963年2月开始研制。1964年10月29日l号机出厂,井被运往负责试验的
加利福尼亚州旁姆戴尔工厂,在完成地面试验后,于同年12月22日首次飞行。1964年12
月7日,美国空军决定将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提供给SB—7l战略侦察机使用,并组
建了第4420战略侦察机联队。该联队即是美国空军第9战略侦察联队的前身。1965年SR—
71通过了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的鉴定,并在1966年1月开始交付第9战略侦察联队使用。
与A—12和YF—12A相比,SR—71A机翼翼展、机高和机翼面积均与A—12和YF—12A相
同,但机身加长了,蛮为33.74米。机身两侧的边条一直延伸到机头,取消了发动机短
舱和机尾下的3块腹鳍。该机机内载油量增大,飞行重量和航程也有所增加。机载设备包
括简单的战地侦察设备、入侵侦察用的高性能探测装置,以及每小时能侦察面积为15.
5万平方公里的战略侦察系统。
到1967年9月,29架SR—71A全部试飞成功。1968年3月8日,第一架SR—71A(64—17
978号)部署到位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以取代A—12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两周后,S
R—71A开始执行对越南和中国的侦察任务。1990年1月21日,驻嘉手纳基地的最后一架S
R—71在(64—17962号)离开该基地返回美国。1990年1月26日,SR—71A的使命全部结束
,所有飞机也随之退役。SR—71B是SR—71A的串列双座教练型,后座舱为教官舱,比前
座舱高,这样前后座的乘员都有较好的视界。在该机发动机短舱下,又重新装上了两块
固定式腹鳍。该型共生产了两架,分别于1965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首飞,于1966年1月
交付使用,用于培训SR—71A的飞行员。1968年1月11日,SR—71B的2号机因飞行事故坠
毁,剩下的一号机后来作为NASA的831号机用于各种飞行试验,至今仍在使用。
SR—71C是经修改的教练型,只制造了一架。由于SR—71B的2号机失事,根据空军的
使用需要,将YF—12A的l号机改装成了此教练型。
在29架SR—71A飞机中,有一架尾部稍有修改的飞机,它就是SR—7lA(BT)。因该机加大
了尾梁尺寸,故有人称其为“大尾”(Big TaiI)。采用这种大尾梁设计的主要考虑,是
为给飞机加装改进的传感器等设备。该机于1976年10月29日首飞。
重新服役和退役
SR—71A还有一种重新服役型。1990年1月25日,SR—71A全部退役以后,除了少数被
封存外,大多数都是直飞其永久的归宿地—各大型博物馆或公园,作为一代名机的代表
作供游人观赏。然而,在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SR—71重新服役。1995年6月28日,两架
经重新修整后的SR—71A重新服役使用,这就是所谓的重新服役型。这两架飞机修整的内
容主要是,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加强,其次是装备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如第一代新型合成
孔径雷达ASARS—l、技术研究目标照相机TEOC、高清晰度光学纤维照相机、电子信息系
统和数据传输装置等。重新服役的1号机是NASA使用的NASA832,1995年6月28日,它率先
恢复现役。1995年8月28日,拟重新服役的2号机开始试飞。1997年1月1日,空军提交了
使两机处于任务状态的请求报告。
正当美国空军准备将重新服役的SR—7lA用于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在美国1998年财政
年度的国防预算中,美国政府却没有批准SR—71A的使用经费。于是,现由美国空军第9
战略侦察联队第2分遣队使用的两架SR—71A重新服役型,尚未使用一次又将重新退役。
SB—71极其高昂的使用费用,是其将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就连国会议员也有
人认为它仍然是一架尚无其它飞机可以代替的战略侦察机。在美国空军提交的任务准备
状态的请求报告中,曾提出两架重新服役的SR—71A按每月30天计算,每月所需费用为3
900万美元的预算。而且,美国空军还计划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如改进它的侦察设备和
雷达系统,装备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这些都需要极大的投资,所以美国国会未批准这
些投资计划。由此看来,6O年代问世的“黑鸟”即将走到其生命的尽头。不过,即使SR
—71全部退役,但现在已经变成NASA飞行试验机的“黑鸟”,仍将在科研战线上超期服
役。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