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海狼), 信区: Green
标  题: 航母的发展方向(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1月29日11:20:57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编者按:在今天,航母有无必要发展已无需讨论。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舰载航
空兵对敌方舰艇编队及其国土的远程打击力和对己方舰艇编队乃至国土的大纵深防御力
是其它兵力所不能代替的。人们对航母的关注,更多的应放在具体如何发展上。本次沙
龙,我们请到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舰船研究的于承斌高级工程师和从事航空装
备研究的李学武研究员,一起谈谈航母的发展方向。
航母的发展方向(下)
○ 吴锴
  吴锴:在作战效能上,有观点认为弹射起飞虽能同时起飞多架飞机,但起飞前还需
要有人去挂钩、取轮挡、升降挡焰板,起飞后还要使牵引索、活塞复位,而滑跃起飞却
免去了这些程序,而能一架接一架的起飞,在单位时间内起飞架数不见得比弹射起飞少
。对此应怎么看?
  李学武:美国航母有4部弹射器,可达到昼间30秒1架、夜间45秒1架的出动速度。四
五万吨的航母只能有2部弹射器,如果弹射器的能量与美国航母的一样,出动速度也得减
少一半,即昼间1分钟1架。
  至于滑跃起飞的出动速度,现在没有可参考的数据。飞机起跑后加速至跑道尽头的
这段时间很短,约为十几秒到20秒;但是后1架飞机(开车状态)必须在前1架飞机开始
起跑后才能从等候位置向舰尾滑动然后转向到起飞位置(因为飞机起飞时的喷焰是相当
厉害的,能达一二十米长,因此尾后决不能有其它飞机,后面的飞机只能在侧面等候)
。然后飞机还需略微准备一下,看看周围没有问题,才能打手势,加油门起跑,这个过
程至少要1分钟,因此我认为滑跃起飞的出动时间起码要2分钟1架。这样看还是弹射起飞
速度快。
  另外,舰载机的出动速度不仅受起飞方式的限制,还受到回收能力的限制。阻拦索
的回收速度昼间约为40秒1架,夜间约为1分20秒1架,每回收3架就要相应增加1分钟的时
间。如果飞机都升空了但在短时间内降不下来也不行,所以出动能力要综合考虑起飞和
降落能力。
  于承斌:挡焰板是自动起落的,因此不会耽误时间。
  滑跃起飞航母不能装固定翼预警机,不能提供远程预警,只能靠舰载雷达。当发现
敌机时可能距自己只有200千米,你可算算超音速飞机对你发射导弹要用几分钟?这期间
舰载机紧急起飞又能起飞几架?所以航母采用滑跃起飞其作战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
  吴锴:有观点认为滑跃起飞的航母由于舰首较高,飞机起飞不受航母纵摇的限制,
而弹射起飞的航母当舰首下倾到一定角度时,飞机离舰后的最低高度就会进入安全线以
下,即不能起飞,因而在相同的海况下滑跃起飞的航母出动飞机的速度可能更快,对此
应怎么看?
  李学武:受纵摇影响较大的是几千吨级的驱逐舰,而4万吨以上的航母纵摇幅度已很
小,不会影响弹射起飞。如果海况高到足以使航母产生较大的纵摇时,那会对航母产生
其它方面的更大影响,如横摇等,在那种情况下用什么方式起飞都不可能。因此在纵摇
的问题上弹射起飞并无劣势。
  吴锴:从作战风险看,有人认为飞行甲板一旦受创,滑跃起飞就难以进行,而通过
弹射器飞机仍可起飞,而且在夜间起飞弹射方式更安全。也有观点相反,认为弹射器复
杂易损,一旦出故障或受创,飞机就无法起飞,而只要甲板受损程度不严重,滑跃起飞
仍可进行。对此应怎么看?
  于承斌:无论是滑跃起飞还是弹射起飞,其甲板所受威胁都很大。1个M数为1.2的4
00千克的战斗部在甲板上爆炸,飞行甲板就不能保证起飞,且短时间难以修复。所以航
母的生存力更多的体现在不被击中上而不是被击中了能持续作战上,航母周围配备众多
护航舰艇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两种起飞方式比较,中型航母弹射器有2部,全部损坏的概
率较小,而滑跃起飞只要飞行甲板损坏一处即不能起飞,生存力较差。阻拦索甲板损坏
时,不管用什么起飞方式均不能着降飞机。
  从弹射器讲,其核心装置就是个往复器,在工作期间不需维护,其维修周期完全能
满足一场战争的需要,可靠性不需担心。从建造的角度讲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有一定技
术储备的国家是能搞成的。
  吴锴:内燃弹射器是否会成为方向?
  于承斌:蒸汽弹射器占用舰上空间大,重量大,操作维修复杂,可靠性差。美国在
研究改为电磁弹射器,其好处是重量减轻50%,容积减小50%,人员减少30%。至于内燃弹
射器美国不会再搞,其它国家估计也不会搞,因为基础研究的代价较大,目前各国都是
看美国搞成熟了以后再去效仿。
  吴锴:有观点认为弹射起飞对飞行员的身体损害很大,起飞时飞行员无力控制飞机
,而且长期下去会影响飞行员力量的储备。
  于承斌:我50多岁时还曾坐舰载机进行弹射起飞,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严重。起飞
时会暂时有黑视现象,很快就恢复正常了,着舰时也没什么不适感。我并非飞行员尚且
如此,对飞行员来说更不在话下。即便长期起降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李学武:长期的研究已证明飞行员在离舰的瞬间完全能控制住飞机,不会导致事故

  吴锴:在航母上同时设立弹射器与滑跃甲板是否可取?
  李学武:我认为这种途径不可取。滑跃起飞比弹射起飞要简单,但它对甲板等各方
面也有要求,如果同时采用,必然增加费用,同时使空间利用率降低。另外,一架飞机
同时适应两种起飞方式也非常难。
  吴锴:在甲板布局上,西方有些未来航母将岛式建筑设在中间,跑道在两边,这比
之传统布局利弊如何?
  于承斌:岛式建筑设在中间对飞机起降、指挥、引导和整个甲板的布置、飞机的调
动都不利。传统上岛设在右侧,起飞和着舰的飞机互不干扰,但岛在中间会严重遮挡指
挥员的视线,大大增加协调引导的难度,而且使甲板上空气流紊乱,不利于安全起降。

  吴锴:美国CVX航母的一种方案为了追求隐身性而把跑道缩至很短,前面为半埋首设
计,这不太合常理,因为航母设计应在现有舰体吨位下最大限度地扩大甲板面积和长度
,不知该方案是如何考虑的?
  于承斌:半埋首设计从结构上讲很难实现,对装载其它设备都有困难。
  李学武:半埋首设计对于哪种起降方式都不利,视线、视界都不好,对发动机喷出
的热流扩散也不利。
  吴锴:由于吨位原因,航母不太可能隐身,那么有无必要在隐身设计上投入力量?

  于承斌:现在美国航母上共17层甲板,飞行甲板上为7层,如果为隐身而减小岛式建
筑会很困难。因为这些甲板安装的都是必需的导航、指挥、引导、探测设备,很难压缩
。如果取消岛式建筑,把众多雷达、天线都设在甲板下则是猴年马月的事。
  吴锴:那么“将航母的雷达反射面积降低到护航舰艇的水平,使敌方误认为普通舰
艇编队”的隐身思想是否可取?
  于承斌:航母的雷达反射面积达几十万米2,即便在隐身性上花很大代价,其反射面
积也在几万米2以上。而护航舰艇的反射面积一般为几千米2左右,谁还看不出是航母编
队?因此应把力量用在多装载飞机和扩大防御纵深及有关性能上。总之美国下一代航母
的论证方案虽有很多,如采取半埋首舰型、两个小型岛式建筑等,但最终都证明不可行
,还是要基于传统的设计。美国曾有一部分人从费用角度出发反对搞航母,主张以核潜
艇为主。为此美国专门进行过论证,结果表明1艘航母的作战效能相当于13~16艘核潜艇
,其对空对海(陆)的效能是核潜艇没法比的,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更不可能放弃航
母的中心位置。因此不能光看它的论证方案,要看实际做法。
  吴锴:在动力系统上,为保证有较大的作战半径和持续作战能力,从各方面衡量航
母还是采用核动力更可取,对此应怎么看?
  于承斌:美、日都论证过,3万吨以上的航母采用核动力合适,3万吨以下的轻型航
母采用常规动力较合适。从大型航母讲,核动力的重量与常规动力加上燃油的重量基本
相当,但核动力不需要烟囱。设立烟囱会使岛式建筑变得很大,会带来诸多不利。但有
的国家不发展核动力还基于恐惧心理,就是怕其航行时对周围水域及港口城市的污染。
一个国家若核动力还不过关并且其航母主要用于近海作战时,采取核动力要慎重。法国
采取核动力是因为它可以直接把战略核潜艇上的动力系统拿来用,不必重新研制。而英
国新一代航母的动力还未确定,估计可能采用常规动力。而且英国毕竟后面有美国,因
此其航母的吨位、持续作战能力都不需太高。苏联如不解体是一定要搞核动力的。
  吴锴:但航母确定采用弹射器后似乎只能选择核动力,因为要消耗大量淡水。
  于承斌:美国航母1天可造3 000吨淡水,而1部弹射器1天消耗淡水80吨,并不感到
难以负担。采用弹射器的航母只需多设立淡水造水机即可满足需要。
  吴锴:航母的航速是否必须在30节以上?
  于承斌:舰载机采用弹射起飞对航速有要求,航速较高时对安全起飞有利。但美国
航母舰载机要求在零航速时也能起飞。航速的关键是战时的航渡要求,因此航母仍需要
较高的航速,但编队中的其它舰艇包括补给船都应在航速上匹配。
  李学武:舰载机起飞一般是逆风起飞,可降低飞机起飞时的速度,因此航母的航速
是与飞机起飞有关的,但不是必须30节以上,有时是20几节,而且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
,对航母航速要求越来越小,因此对航母航速的要求是多种因素所致,其中关键是航渡
要求。
  吴锴:一般国家发展航母是应等高性能核潜艇和水面舰艇配齐后再发展还是先发展
航母再逐步提高护航舰艇的水平?
  于承斌:等高性能护航舰艇都配齐了再搞不太合适。一艘航母的建造周期在10年以
上,在此期间建造几艘高性能防空舰和反潜舰不会困难。如航母服役时新型护航舰艇数
量不足,可先配现役舰艇,以后逐步更新。当然如果舰艇的水平连自己都不能保全就不
要参加航母护航。
  吴锴:但一个国家核潜艇的数量太少时,其航母的生存力是脆弱的。
  于承斌:核潜艇的护航作用是任何装备代替不了的。航母对来自潜艇的威胁历来特
别谨慎,远超过对空中威胁的关注。因为海洋太大了,无论固定翼反潜机还是直升机每
天都只能出动2~3次,次数再多飞行员太疲劳,根本做不到24小时不间断的探测。除了
狭窄的海域可以用空中反潜外,一般海域无法做到。反潜机靠吊放声呐探测目标要受海
况的影响,用一次性声呐浮标时则费用昂贵,而且编队驶过了这片海区声呐浮标就没用
了,因此只能靠核潜艇在水下进行连续探测。核潜艇为航母护航时主要起耳目的作用,
只要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即报告航母,航母编队则立刻转向安全海域航行,舰载反潜机前
去协同核潜艇搜寻、攻击。若用常规潜艇为航母护航,其航速是跟不上航母编队的。
  吴锴:在武器配备上,苏联航母一直装备远程舰舰导弹以弥补其舰载机的劣势。这
一做法对编队的制海能力提高有限,却浪费了航母宝贵的空间。一般国家的舰载机虽不
能与美国舰载机完全对抗,但其航母也没必要搞成战斗堡垒,还是应围绕舰载机来设计
,两位专家怎么看?
  李学武:苏联航母装备远程舰舰导弹是因为其舰载机种类和数量少,作战能力有限
,另外也与其舰艇设计思想有关,苏联多数舰艇设计均有小而全的思想,一艘舰上防空
、反舰、反潜设备均有,以保证在单独作战时都有一定手段。
  于承斌:苏联的航母是在岸基航空兵、核潜艇、大型水面舰艇的共同配合下来对抗
美国航母的。它的思想是万一舰载机和其它舰艇都被击沉时,航母上的导弹还可以拼一
下。但如果俄罗斯再发展下去,等它的舰载机更强大时,它就不会这样做了。
  吴锴:很多国家的航母都有完备的探测、预警、指挥、制导系统,既是机场又是指
挥中心,但此做法的研制难度和作战风险都较大,航母还是应专司机场职能,对此应怎
么看?
  于承斌:机场职能和指挥中心完全应该统一。美国航母编队中的每艘舰都有强大的
指挥功能,都具有指挥整个编队的能力,但它现在还是让航母来指挥,在多航母协同作
战时也必须指派其中一艘充当旗舰。为什么?这就是战场上的集中指挥原则。作战时,
如果从风险分散的角度出发设立多个平行的指挥中心,会造成信息流通环节增加,反应
速度降低。反过来说,由于各舰都具备指挥功能,机场职能和指挥中心统一也不会增加
作战风险,在设计建造上也不会增加多大难度。另外,我认为“蓝岭”这种纯指挥舰的
消亡为期不远,其设备并不先进,也没有独一无二的指挥能力,没必要发展。
  李学武:如果有研制航母的技术能力,再研制其上的指挥中心应无太大难度;且航
母受多重保护,是比较安全的,风险也不是很大。倒是新研制航母的国家,由于吨位的
考虑,或航母编队作战能力相对较弱,可建立单独的指挥中心,以作为双保险,降低其
风险度。(全文完)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