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Sverdlov到“光荣” 苏联巡洋舰秘史(图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0 12:36:33 2003) , 转信

http://mil.qianlong.com/5051/2003-5-16/228@842145.htm

<img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2-12-2/js1202jlf.JPG>
前苏联“基洛夫”(Kirov)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巡洋舰经常被称为海上战斗堡垒,是远洋型海军不可或缺的舰种,苏联为了建构远洋
海军与美国争霸,曾经组建庞大的巡洋舰队。苏联巡洋舰的共同特色是重视水面打击与反
潜火力,尤其是利用远程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以抗衡拥有强大航空母舰与核潜艇兵力
的美国海军。因此,苏联海军的巡洋舰队,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远洋作战中攻击美国海军的
航母与核潜艇。

  作为一个全球性海军,苏联海军自二战以来就一直有保有巡洋舰的传统,共计建造了
7个级别、总数高达43艘的巡洋舰,这些巡洋舰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斯维尔德洛夫”(Sv
erdlov)级、60年代的“肯达”(Kynda)级和“克列斯塔”(Kresta)Ⅰ级、70年代的“克列
斯塔”Ⅱ级和“喀拉”(Kara)级、80年代的“基洛夫”(Kirov)级和“光荣”(Slava)级。
此外,苏联将其航空母舰也列为大型反潜巡洋舰,像“莫斯科”(Moskva)级直升机航母、
“基辅”(Kiev)级航母、“库兹涅佐夫”(Kuznetsov)级航母等,不过,这根本是掩耳盗铃
的做法,这几艘军舰都是不折不扣的航母。

苏联巡洋舰

  与同时期的美国巡洋舰相比,苏联巡洋舰具有火力强大的特色,不论是反舰或者反潜
用途的巡洋舰都是如此,而且苏联巡洋舰的上层结构复杂,舰上密布武器和感测装备,这
些特征也出现在同时期的苏联驱逐舰,充分反映了苏联水面战舰注重攻击火力的设计理念


  上述的苏联巡洋舰,问世时都是同时期海军里相当具有特色的大型军舰,无论是特定
任务的专职型或多重任务型,简单介绍如下:

<img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5-16/js0516Sverdlov1.jpg>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代号68工程的“斯维尔德洛夫”级是苏联在二战后建造的首型巡洋舰,这是一种配
备火炮的重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7500吨,舰上共配备有12门152毫米炮、12门100毫米炮和
24门防空机炮。苏联在1949—1955年共建造了14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其中有3艘舰艇后
来对舰体后段实施改装,包括1艘舰艇改装SA-N-2防空导弹系统,2艘舰艇改装直升机库并
配备SA-N-4防空导弹系统,这几艘军舰都是在70年代实施改装工程,并且一直服役到1980
年中期。

<img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5-16/js0516Kynda1m400.JPG>
“肯达”级巡洋舰

  ˙代号58工程的“肯达”级是苏联推出的第一种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5700吨,属
于轻巡洋舰。苏联海军将“肯达”级归类为导弹巡洋舰,其主要任务是以超视距远程反舰
导弹攻击敌方水面舰,军舰前、后各装有2座4联装导弹发射器,连同备用弹共配备16枚SS
-N-3B反舰导弹。SS-N-3B的最大射程超过300千米,由于导弹射程超过舰上雷达的探测范围
,因此需要直升机、其它船舰的感测系统辅助才能够有效作战。此外,“肯达”级的A炮位
还装有SA-N-1防空导弹的双臂发射器,弹舱内备弹24枚SA-N-1(海军版SA-3)导弹,SA-N-1
的有效射程在4—15千米之间,有效射高100—10 000米。SA-N-1和SS-N-3B都是苏联海军
同类导弹的第一代系统,使“肯达”级成为整合新武器的载台,因此,充满着技术风险,
苏联在1962—1965年总共建造了4艘“肯达”级。

<img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5-16/js0516Kresta400.JPG>

  ˙代号1134工程的“克列斯塔”Ⅰ级是第二种导弹巡洋舰,有鉴于“肯达”级的吨位
较小,远洋操作的航行稳定性、耐波性不够,因此,“克列斯塔”Ⅰ级的尺寸和吨位较“
肯达”级大很多,满载排水量7 500吨,远洋适航性、耐波性较佳。“克列斯塔”Ⅰ级的
用途与“肯达”级类似,不过,该舰艇大幅提高了自卫防空火力,舰体前、后段各配备有
1座SA-N-1防空导弹双臂发射器,与“肯达”级相同的SS-N-3B反舰导弹则减少为4枚,在舰
桥两侧甲板分别装有两座双联装发射器。另外,最特别的是,“克列斯塔”Ⅰ级是首型搭
载直升机的苏联巡洋舰与驱逐舰,舰艉段设有直升机库和起降甲板,配备1架Ka-25反潜直
升机;不过,“克列斯塔”Ⅰ级的建造数量很少,在这时候,由于苏联海军对巡洋舰的任
务需求从反水面舰转为反潜,随即推出以“克列斯塔”Ⅰ级为基础改造的“克列斯塔”Ⅱ
级。“克列斯塔”Ⅰ级的数量不多,苏联在1967—1969年共建造了4艘。

  ˙“克列斯塔”Ⅱ级的代号是1134A工程,全舰的整体构型和吨位与“克列斯塔”Ⅰ级
相当,具有相同复杂上层结构与当时相当流行的烟囱与主桅合一的烟道桅设计,不过,全
长由155.5米增为158.5米,满载排水量7 600吨。“克列斯塔”Ⅱ级的武器系统与“克列
斯塔”Ⅰ级差异颇大,首先是用SS-N-14反潜反舰两用导弹取代原来的SS-N-3B反舰导弹,
装设位置仍然在舰桥两侧甲板,但是改用4联装发射器;SS-N-14导弹攻潜、反舰的最大射
程分别是55千米和35千米,可内装反潜鱼雷和反舰大型高爆战斗部攻击目标。舰上的防空
导弹发射器虽然与“克列斯塔”Ⅰ级相同,不过改用了性能较佳的SA-N-3防空导弹系统,
这是一种最大射程55千米(改进型)的区域防空武器;另外,“克列斯塔”Ⅱ级也是第一种
配备30毫米葛特林机炮作为近迫防空武器的巡洋舰,在舰舯两侧各装有2座30毫米机炮。“
克列斯塔”Ⅱ级是苏联建造数量最多的导弹巡洋舰,总计在1969—1978年共建造了10艘。


  ˙以“克列斯塔”Ⅱ级为基础,苏联再推出代号1134B/BF工程的“喀拉”级,此舰的
满载排水量高达9 900吨,全长由“克列斯塔”Ⅱ级的158.5米增加到173.8米,是苏联第
一种使用燃气涡轮主机的大型军舰,具备强大的远洋反潜、防空火力。“喀拉”级的上层
结构、武器配置和舰载防空与反潜系统大致沿用“克列斯塔”Ⅱ级,不过放弃了后者的烟
道桅设计,主桅与烟囱分离,仍保留着巨大雷达天线林立的外形特征。由于“喀拉”级的
吨位和尺寸放大不少,武器装备和远洋作战能力都较“克列斯塔”Ⅱ级大幅提高,其武器
系统包括SA-N-3和SA-N-4两款防空导弹以及SS-N-14反潜反舰两用导弹,共配备有72枚SA-
N-3和40枚SA-N-4,而SS-N-14则维持8枚。在“喀拉”级的7艘同型舰艇中,第4号舰“亚速
夫”(Azov)号后来用SA-N-6取代SA-N-3,作为SA-N-6防空导弹系统的试验舰,舰艇上共改
装了6座各配备4枚导弹的垂直发射器,这套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后来便用于“基洛夫”级和
“光荣”级上。苏联在1973—1980年共建造了7艘“喀拉”级巡洋舰。

  承袭苏联大部分军事资产的俄罗斯,由于经济状况无力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被迫大
幅裁减传统军力,其中开销庞大的俄罗斯海军巡洋舰队被列为重点削减项目。苏联解体之
初,当时的苏联海军总计拥有3艘“肯达”级、3艘“克列斯塔”Ⅰ级、10艘“克列斯塔”
Ⅱ级、7艘“喀拉”级、3艘“基洛夫”级和3艘“光荣”级在服役,不过才经过10年的光景
,目前的俄罗斯海军仅剩下3艘“基洛夫”级、3艘“光荣”级和1艘“肯达”级仍然在服役
,巡洋舰数量被削减将近八成,是各舰种中削减幅度最高者。

巡洋战舰复活

  苏联巡洋舰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巅峰,在这个时期推出了“基洛夫”级和“光
荣”级两款重型巡洋舰。其中的“基洛夫”级堪称是苏联国力与军力发展的巅峰之作,由
于满载排水量高达24 300吨,是现役其它巡洋舰的两倍,因此,《简氏战舰年鉴》将它归
类为巡洋战舰,不过本文仍将它视为超重型巡洋舰而予以简单介绍。

<img src=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5-16/js0516Kirov2.JPG>
“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

  “基洛夫”级目前共有4艘,原“基洛夫”号的第1号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Admir
al Ushakov)号和第3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Admiral Nakhimov)号目前配属于北方舰
队,第2号舰“拉扎耶夫海军上将”(Admiral Lazarev)号和第4号舰“彼得大帝”(Pyotr 
Velikiy)号则配属于太平洋舰队。4艘“基洛夫”级舰艇花了15年才陆续服役,1号舰的代
号1144工程,2号和3号舰的代号1144.1工程,4号舰的代号1144.2工程,1号舰较重视反潜
战斗力,其余3舰艇则强化了防空火力,配备数量较多的防空导弹,第4号舰更装有最先进
完整的苏制武器系统与感测、电子战装备,具备4艘同型舰艇中最强的综合战斗力。

  “基洛夫”级的防空火力特别让人印象深刻,总计由SA-N-6、SA-N-9、SA-N-4三款防
空导弹和CADS-N-1弹炮合一近迫防空系统构成5道紧密连贯的防空火网(1号舰“乌沙科夫海
军上将”号未配备SA-N-9导弹系统)。SA-N-6和SA-N-9导弹都装置在垂直发射器内,SA-N-
6的12座垂直发射器设置在舰体前段,共备弹96枚;SA-N-9系统在舰体前、后段各设有2座
垂直发射器,总计备弹128枚,SA-N-6和SA-N-9的最大射程分别为90千米和45千米。SA-N-
4导弹设置在舰舯两侧的2座双联装发射器内,最大射程15千米,舰艇上备弹40枚。1号舰“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装有8座AK-630M型葛特林近防炮,2—4号舰则装有6座CADS-N-1防空
系统,此系统是由8枚SA-N-11防空导弹、1门双联装30毫米炮和火控雷达暨光学测距仪所组
成,其中SA-N-11的射程8千米,30毫米机炮的射程2千米,机炮每分钟最高射速4 500发,
兼具美国RAM“拉姆”导弹与“密集阵”炮的弹炮双重功能,能够在舰体四周形成密集的近
迫防空弹幕。此外,1号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的2座100毫米单管炮和2—4号姐妹舰艇
上的1座AK-130型双联装130毫米多用途舰炮也可支援防空射击。

  “基洛夫”级的反舰利器是SS-N-19导弹,该型反舰导弹是“光荣”级上SS-N-12的改
进型,舰艇上共装有20枚,这些导弹的垂直发射器就装置在SA-N-6导弹发射器的后方,导
弹舱内的导弹呈45度倾斜配置。SS-N-19被北约称为“海难”(Shipwreck)导弹,苏联和俄
罗斯的代号是P-700“花岗岩”(Granit)导弹,军用编号3M-45,除了配备在“基洛夫”级
之外,“奥斯卡”(Oscar)级核巡航导弹潜艇也配备这种反舰利器。SS-N-19是继SS-N-12之
后的苏制第三代反舰导弹,与后者一样都是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的大型超声速反舰导弹,
SS-N-19的全长10.5米,重量6.98吨,可从垂直发射器发射,最大射程为500—550千米,极
速1.6马赫,可装备500kT当量核战斗部或是750千克高爆战斗部。SS-N-19采用惯性与指令
修正与主动雷达制导,进行超视距攻击可利用卫星或舰载的Ka-25B直升机的数据链路进行
中继制导,“基洛夫”级能同时对敌重要水面目标发射多枚导弹以实施饱和攻击。

  反潜能力也是“基洛夫”级的强项,由舰载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反潜火箭构成数
道反潜火网。“基洛夫”级配备有3架反潜直升机,可用Ka-25B或Ka-27两款,这些直升机
配备有搜索雷达、吊放式声纳、声纳浮标等探测设备以及反潜鱼雷、深水炸弹、水雷等攻
潜武器,可执行最外层的反潜任务,最大航程650—800千米。反潜导弹有两型,1号舰“乌
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配备的是与“克列斯塔”Ⅱ级和“喀拉”级相同的SS-N-14,这种反潜
反舰两用导弹的反潜射程55千米、反舰射程35千米,可内装多款鱼雷、核战斗部或500千克
高爆战斗部,舰上计有14枚SS-N-14装置于靠近舰艏的垂直发射器里。2—4号舰改用SS-N-
15反潜导弹,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最大射程约45千米,由舰艇上的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
射器来发射,但舰艇内备弹数量不详。舰艇上还装有3座反潜火箭发射器,其中2座是位于
后甲板的6管的RBU1000,另一座设置于舰艏,在1号舰“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配备的是1
2管的RUB6000,在2—4号舰改用10管的RBU12000,这些反潜火箭的最大射程分别为1000、
6000和12000米,构成舰艇上较近距离的反潜武器。

  为推动“基洛夫”级的庞大身躯,此舰配备有苏联水面舰艇里独一无二的动力系统─
─整合2座核反应堆和2座燃油锅炉的蒸汽轮机混合式动力(CONAS)系统。“基洛夫”级的核
动力装置和蒸汽动力装置是平行运作的,2座KN-3型核动力装置的总功率是58 800千瓦,
2座GT3A-688型蒸汽动力装置的总功率是29 400千瓦,并联运作的总功率为88 200千瓦,
使“基洛夫”级的极速达30节。由于采用核动力装置,该舰在理论上拥有无限远的续航距
离,因此,即使没有海外基地提供整补,也能在补给舰的支援下执行长距离远洋作战。

  “基洛夫”级不但拥有火力强大的武器系统,舰上还配备先进的雷达、电子战和指管
通情系统,使该舰成为苏联海军战斗力最强的海上战斗堡垒。“基洛夫”级不仅具备全方
位的立体作战能力,完整的装备还让它能胜任舰队旗舰的任务,统领其它巡洋舰、驱逐舰
、护卫艇编组舰队,执行防空、反舰、反潜战斗。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修改:·ersy 於 05月20日12:39:57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