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水面舰艇反鱼雷系统的发展简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30日14:06:0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任何一种技术装备及其使用战术的问世,必然相继产生与之相对抗的技
术装备和战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装备和战术都是成对地出现与发展,
它们彼此对抗又相互促进。在鱼雷与反鱼雷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辨证关系。
在80年代的马岛战争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用鱼雷击沉了阿根廷
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导弹巡洋舰。由于现代鱼雷对舰艇的威胁越来越严
重,故各海军强国都在不断研制和装备反鱼雷设备,使海军舰只具有自身的
防御能力,以对抗敌方鱼雷的攻击。
水面舰艇的对抗手段,有诱饵/干扰器的“软杀伤”和“硬杀伤”二种。
1. 目前采用最多和最普遍的方式——反鱼雷诱饵/干扰器
1) 拖曳式诱饵
大多数西方海军的水面舰艇都装备了美国生产的AN/SLQ-25“水精”(Nix
ie) 系统。整个系统由舰上指挥中心的控制台、后甲板上的双鼓形绞盘、电
缆拖索及二个拖曳体组成。拖曳体长800毫米,直径150毫米。这二个拖曳体
是一前一后被拖在舰后,发射出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信号,在舰后形成了一
艘虚拟的“庞大舰”。这样一来,前面的真实母舰的声学特性就全被“虚舰”
所掩盖,使来袭鱼雷的声自导很自然地陷入这个“陷井”而不能自拔。显然,
它对付的是被动声自导鱼雷。据称,在后来的改进中增加了发射模拟“目标
回波”的功能,它也能对付主动声自导鱼雷。
以色列海军装备了自己研制的ATC-1拖曳诱饵系统。该拖曳体直径300毫
米,长1.2米。流线形的拖曳体上装有三个压电换能器,工作频率很宽,可以
覆盖目前已知的所有鱼雷声自导频率。它发射的信号很强,对鱼雷产生一个
吸引力很强的假目标。它同时也能对付主动声自导鱼雷。ATC-1拖曳诱饵既可
单独装备,又可作为综合反鱼雷系统的一部分。
英国和英联邦有关国家装备了英国生产的182型拖曳诱饵。
2) 抛射式综合诱饵系统的发展
目前,有关国家正在大力研制和相继装备抛射式综合诱饵系统,专门用于
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法、意联合研制的SLAT系统。
SLAT系统包括三个主要模块:搜索模块 (ALERT)、威胁评估模块 (RATO)
和对抗模块 (CMAT),它主要是为航母和其它大型水面舰艇研制的。
搜索模块包括一个专用拖曳式基阵及一个圆柱形舰首基阵。这两个基阵产
生的信号被采样并送到实时接收机后,就能获得鱼雷的航迹。再经分辨就可确
定来袭鱼雷是一条还是多条,从而进一步确定鱼雷的方位和距离。
威胁评估模块由处理机、显示屏幕和键盘等硬件及一套软件组成,它是在
作战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给出本舰进行机动和对抗的最佳战术,其具体功能为:
(a) 显示屏幕上给出当时综合态势;
(b) 按照一定的研究对策,向舰上指挥员指出已算好的本舰机动航行的航速和
航向;
(c) 向对抗模块发出发射诱饵/干扰器的命令;
(d) 确保对来袭鱼雷的继续跟踪、数据处理及对反鱼雷作战的控制,以便需要
时再进行发射。
对抗模块的基本功能是用轻型火箭把高性能声诱饵/干扰器,从全自动发
射装置上以不同的距离发射并布放展开。
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要求,设计了二种系列的诱饵/干扰器。一种是C-309
漂浮式干扰器和漂浮式诱饵 (目标模拟器) 系列。该系列诱饵/干扰器的直径
为76毫米,由火箭助飞,然后漂浮在预定的海面位置,干扰或诱惑主、被动声
自导鱼雷。另一种是C-310漂浮式干扰器和C-310D自航式诱饵系列。自航式诱
饵是在意大利A200微型鱼雷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其长为1米、直径127毫米、
重14千克,航行时间为5~10分钟。这种活动诱饵既能向外发射本舰的辐射噪
声,又能实时转发鱼雷声自导回波 (模拟目标回波强度)。由于自身的运动,
产生了真实的多普勒效应,所以能较有效地对抗主、被动声自导鱼雷。
另一组在研的是气幕弹,它是一些类似于Alka-Seltzer片剂的化学药剂,
在水中生成气幕。它和电声式诱饵一起布放到水中,二者互相配合来对付主
动声自导鱼雷。
还有一种气泡诱饵在研,它在水中能产生一定规模的气泡来模拟舰船尾流,
以干扰或诱惑尾流自导鱼雷。这种诱饵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正拭目以待。
如果真能干扰尾流自导鱼雷,那将是干扰技术的一大突破。
2. 反鱼雷“硬杀伤”装备及其系统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对抗来袭鱼雷,特别是对付尾流自导鱼雷,有关海军强国均在
研制各种反鱼雷“硬杀伤”装备。
1) 俄罗斯DAV-1舰载反鱼雷多管武器系统
这是一种全自动的反鱼雷武器系统。它包括舰载声纳、电子控制部分和2座
10管火箭发射装置。每座发射装置都配有自动装弹机构。
舰艇航行中,一旦舰载声纳发现来袭鱼雷,计算机立刻计算出鱼雷的运动
轨迹,并向发射装置发出指令,自动控制发射机构发射火箭弹进行拦截。其火
箭弹有两种,一种为诱饵/干扰弹,另一种为爆炸弹。作战时,首先发射二枚诱
饵/干扰弹,在水中向外发射模拟的舰艇噪音,鱼雷便会跟踪该诱饵/干扰弹,
使舰艇避开鱼雷的攻击。如果诱饵/干扰弹未能达到目的,舰上声纳就继续不断
地工作,从而进一步算出鱼雷的轨迹,发出控制指令,发射4枚或更多枚火箭弹。
弹的数量取决于鱼雷接近本舰的距离。火箭弹的战斗部装有非触发引信,当鱼雷
进入引信作用范围内时,战斗部引爆击毁鱼雷。如果在离舰艇500米处未能击毁
鱼雷,声纳便与计算机联合工作,再一次发出控制指令,将剩余的火箭弹发射出
去,进行最后的拦截。
DAV-1武器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如下:
射程范围最小距离为100米,最大距离为3000米;火箭弹直径为300毫米;
火箭弹长度为2200毫米;火箭弹重量为232.5公斤;诱饵/干扰器重量为10公斤;
从确定目标到发射火箭弹时间为15秒;一次齐射对来袭鱼雷的毁伤概率是,直
航雷时为0.9,自导雷时为0.76;武器系统总重14.7吨。
2) 反鱼雷鱼雷的发展
美国为了对付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采取了一项应急措施,即把现有的MK46
鱼雷改装成反鱼雷鱼雷,改装后称为MK46-7型鱼雷。目前此雷仅限于装备在核
动力航母之类的高档水面舰艇上。在航母上,用拖在舰后的拖曳阵声纳探测来
袭的尾流自导鱼雷。反鱼雷装置布置在舰尾,瞄向来袭鱼雷,在火控装置控制
之下,可直接向后发射,并在合适的尾流位置中引爆反鱼雷鱼雷,炸毁来袭鱼
雷,或者将其电子设备、精密的传感元件震坏而让其失效,从而保护己舰免受
鱼雷攻击。
西欧也在研究反鱼雷鱼雷,目前正对二个“硬杀伤”反鱼雷概念进行评价。
这二个是轻型鱼雷武器 (LTW) 和微型鱼雷武器 (MTW) 概念。前者为法、意联合
研制的M-90反潜鱼雷的变型,后者是在德国STN Atlas公司研制的微型鱼雷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原则上颇类似于意大利WASS公司的A200微型鱼雷。
3) 其他方式的“硬杀伤”手段
美国考虑把机载快速扫雷系统的技术用到反鱼雷方案中。美国休斯公司正
为美国海军研制机载快速扫雷系统 (RAMICS),准备装在MH-53或SH-60直升机上。
它是利用机载兰——绿激光探测系统对所布设的水雷进行识别和精确定位,再用
一门20毫米炮,把专门设计的超空泡炮弹,以直线低阻力弹道通过水中,穿入水
下20米处,消毁水雷。水面舰艇反鱼雷与反水雷有相似之处,有可能把这种反水
雷技术经过改进,应用到反鱼雷方面。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