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nlee (小狼), 信区: Work
标  题: 记者跟踪:一个大学生的“双选会”求职完全实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20日21:16:27 星期三), 转信


  四川在线消息 第一天
  6:40,出发
  11月16日是星期六,早上6时40分,许亦所在306宿舍的4位男生破例集体起了个大早
。7时40分左右,许亦与室友邀约上几位要好的男女同学,一行9人结伴去找工作。
  8:40,宁夏街挤满了人
  8:40,公共汽车载着许亦一行抵达宁夏街口,成都市人才市场近在咫尺。“看!那
么多人!”车上有孩子叫了起来,许亦从车窗往外看去,前方数百米大街黑压压一大片
,可汹涌的人流还在从四面八方涌过去。
  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穿行了约两百米之后,许亦和他的同学来到了人才市场门口,
这时,入口处已排起了购票长龙,奇怪的是,就连人才市场斜对面的一栋大楼也被围得
水泄不通,许亦忙向旁人打听。原来,为了缓解人才市场的压力,主办方不得不增设分
会场,将部分企业的招聘点移到了该大厦底层。
  9:30,入场并且碰壁
  9:30,许亦手持5元一张的门票,走进人才市场一楼双选会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许亦抬眼一看,招聘单位的展台全都淹没在人潮之中,好在进场前买了一份资料,在
场的招聘单位及职位、摊位号上面都一一作了介绍。
  片刻筛选之后,许亦的“第一站”很快锁定成都某集团公司———资料显示,在该
单位提供的30多个职位中,许亦所学的计算机专业要招3个名额。
  在许亦和会场四周的招聘点之间,隔着密不透风、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堆,戴着眼镜
、文质彬彬的许亦和几位同学一起站在勉强站得住脚的会场中央,他愣了一愣,突然说
了声:“挤!”就奋力往人堆里“扎”了进去。将近半小时之后,许亦把简历递到了该
集团公司招聘负责人手中。
  “可惜只谈了三分钟,就被其他人七嘴八舌给打断了。”当许亦满头大汗地“突出
重围”时,他十分不甘地说。说这话的时候,许亦没有想到,在今天的双选会上,这将
是他与招聘单位时间最长的一次交流。
  一楼阵容最为强大的是大连招聘团,尤其是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当
地高校联手“出击”更令人侧目,然而,看着招聘启事上“硕士以上学历”的基本要求
,许亦连试一下的念头都没有。
  10:15,艰难行进
  当天的招聘会设在一、三、四楼。10点一刻从一楼拐脚处往三楼方向去时,许亦觉
得闷热难熬,楼梯上密密匝匝挤满了人,整整过了10多分钟,许亦才从一楼爬到了二楼
拐角处。从楼梯间的玻璃窗向下一看,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脑袋,大街上的交通已几乎瘫
痪。
  有几分钟时间,许亦和楼梯上下的人无法挪动一步。正在这时,许亦的手机响了,
是系里一位同学从会场外打来的,他在电话中焦急地说:入场处的卷帘门已经关闭,保
安告诉大家,场内人满为患,为确保安全,只好关闭大门,暂不放人入场。工作人员拿
着话筒向守候在门外的数千人大声解释:“请大家排好队,等里面的人出来一些后再分
批进入,每个人都有机会。”
  许亦正要挂断电话,对方又向他描述了最新情况:“由于有不少交警和保安在维持
秩序,现场还算有序。”
  10:40,再遭冷遇
  10时40分左右,许亦终于跨进了三楼双选会场。好不容易挤到了心仪的一家著名企
业跟前,沮丧顷刻间写在许亦脸上———这家企业在学历要求一栏特别注明:国家重点
大学毕业生,但他所在的学校只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想了想,学习成绩优秀的许亦还
是将简历递了过去,对方瞟了一眼,说了声“这个专业我们已经招够了”,就给退了回
来。许亦正要离开,刚巧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也来应聘该职位,招聘方二话没说收下这
位名校学生的简历,并说两天内给他答复。
  挤来挤去中,许亦与一道来的同学早已走散,可是在现场,大家冷不丁又撞上了,
每一次,彼此的招呼无非一句话———“简历,你又递出去没有?”
  在三、四楼逛了一圈,3家招聘单位———成都某事业单位、某企业及外地一家研究
院接收了许亦的个人简历。加上一楼那家单位,这场双选会,许亦共递交了4份个人简历
并分别填写了求职意向表,并得到了“听候通知”的答复。
  12:00,出场
  中午12点半,许亦走出人才市场,刚走出几十米远,一男一女两位校友同他碰个正
着,俩人焦急地说,他们已在场外等了两个多小时,还是进不去,只好继续等。聊着聊
着,许亦说:“我交出去了4份简历。”说着,他有点儿得意地笑了。
  第二天
  17日是双选会高新技术专场。早上9点过,许亦又来到了宁夏街,经历了昨天的拥堵
,许亦觉得今天的街道清爽了很多。正纳闷儿今天人怎么这么少,抬眼看见人才市场大
门白纸红字的告示———
  “根据16日国企专场招聘会情况,今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巨大,为了给大家创造更好
的洽谈环境,17日高新技术专场临时迁至本大厦南侧50米处大院内,欢迎参加。”
  按告示上的箭头指示,许亦很快来到从位于宁夏街与西大街交界处的新会场。据称
,头天晚上,在这块约5000 平米的空地上,会务组连夜搭起了棚架,供100多家招聘单
位摆摊设点。
  许亦来到了位于空地中间地带的招聘单位“大棚区”。“大棚区”几米开外摆了些
桌子,每张桌子上都趴满了填写应聘表的学生。指着不远处的“流动公厕”,许亦的一
位同伴说:“会务组想得真是周到,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
  新会场的确比老会场“宽松”许多,逛了将近两个多小时,交出去6份简历之后,许
亦对此感受很深:与那6家单位或多或少都有交流的时间,最长的一家谈了十几分钟,还
有,不像昨天那样大汗淋漓。第三天和许多同学一样,
  18日的三资民营专场对许亦最有吸引力。不到9点,他已经进入双选会场开始“淘工
作”了。与前天不同的是,这回他决定重点应聘营销人员。前两天的经历让他清醒了很
多:自己并非名牌大学毕业,又局限于计算机专业,路子还是太窄。加上许亦向来对营
销很感兴趣,又多次利用寒暑假做过营销工作,他决定试试这方面的职位。
  一家知名企业提供了销售经理、企业管理部部长等数十个中高级职位,许亦鼓足勇
气上前自荐,可人家一看简历,就婉言拒绝。
  在第二家公司,许亦吸取了“教训”,商务经理、营销管理人员等“高级”一点的
职位,通通写明要“5年以上工作经验”,许亦不敢问津,就认准了招聘岗位中级别低一
点的“销售人员”。哪知人家告诉他:“我们的销售人员不仅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还得有3年以上相关产品销售经验。”
  连碰了几次壁之后,许亦发现自己的眼光变了——原先看不上眼的小企业,现在觉
得挺亲切,只要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他都愿意去试一试。有时他觉得,自己要找的,不
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还有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三天来,在双选会上,许亦递出去14份个人简历,但离签约、甚至离实质性的洽谈
还很远。但许亦说:“我的收获不止是递交了简历,因为再中肯的就业形势报告,都不
如这三天的体会来得及时、来得真切。” 记者潘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