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whose bub), 信区: Work
标  题: 毕业生供需矛盾激化 多了67万都是扩招惹的祸?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6 13:57:00 2002) , 转信

11月30日,一场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招聘会,令这一地区从一大早就开始堵车。应
届毕业生小周抱着厚厚的一叠简历,行色匆匆地告诉记者,今天在体育学院还有一场招聘
会,他与同学分工合作,互相帮着投简历。说话间,小周接到同学的电话,告诉他上午的
入场券已经卖完了,只买到下午的。当记者赶到体育学院时,买票的人群已经排起几百米
的长队。怀抱简历的毕业生们,眼神中透露出对前途的焦虑。 
  据了解,今年,上海、南京、西安几大城市的大型毕业生“双选会”的进场人数都创
了历史新高。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今年
增加67万,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并未增加多少。2003年,毕业生的供需矛盾已经提
前让莘莘学子们感到了压力。 

  拼命竞争放眼全国 

  在招聘会场场爆满的同时,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也空前激烈。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
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今年报考了国家经贸委的某个职务,但是希望渺茫,因为这个职
务只招收一个人,但报名者却有好几百人。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考试报
名合格人数超过10万人,他们的竞争集中在5400个职位。预计海关总署公务员的录取比例
将达到120比1。 

  地方公务员的岗位也很紧俏。在北京体育大学的财经、政法类的专场招聘会上,北京
地方公、检、法的展位前人满为患。负责招聘的人嗓子已经喊哑了,学生交来的材料足有
好几百份。 

  为了谋得一个称心的职位,不少毕业生近日来南征北战,赶场似的参加全国各大城市
的招聘会。在体育学院招聘会场,来自天津商学院的李力告诉记者,今年找工作比较难,
北京的机会多一些,所以想来碰碰运气。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的何晴在一个月内已经去
了广州、杭州等地。学民商法的她说,找到个工作不难,要找到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
作就很难。一些科研院所的教师职位对博士生似乎更宽容一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
商学院的黄奇楚告诉记者,毕业生们都已经认识到现在形势的严峻性,都不能只参加北京
的招聘会,而是要放眼全国。 

  供需矛盾扩招之祸? 

  体育大学招聘会接近尾声,两位首都经贸大学的女生表情落寞,问及今天的收获,她
俩摇摇头。那么,为什么今年的就业压力这么大?她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扩招”。“
扩招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在毕业生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占了大多数。 

  “事实上,毕业生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压力的一个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
指导主任任占忠告诉记者。就业难的问题并非体现在所有毕业生的身上,专业的冷热不均
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阴晴有别。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作为“生产”者,没有很好地
研究市场的需要。有些专业在当初招生时比较热,而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却下降了。 

  人民大学学生处的副处长文书锋指出,学校就像一个人才工厂,有些专业属于“批发
型”产品,单位需求量比较大,一次可以招收几十人,而有些专业属于“零售型”产品,
单位一般需求量不大,一次招收的人数比较少,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任刚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法律类的毕业生如果想找到专业对
口的工作,一般只能押宝在公、检、法。但是扩招使法律类的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而公、
检、法单位每年的需求量是一定的,这就形成了供需矛盾。 

  刚参加完招聘会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夏强一脸沮丧,他说,看到用人单位的一些条
件自己很受打击,“许多职位要研究生,还要学生干部优先。事实上,那些岗位本科生就
足以胜任了。”而对用人单位来说,由于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大,所以只能提高门槛。某企
业负责招聘的王先生说,他们本来计划招5个人,但是报名的人有上百个,其中不乏高学历
的应聘者。选择余地多了就要从优录用,学历就是一种衡量的尺度。 

  在招聘会上的挫折感直接引发了考研热。据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陶先生讲,该校研
究生招生办公室开始是设在一间小教室里,由于报名的人太多而移到一间大教室,即便是
这样,报名的长队还是从二楼一直排到一楼并绵延到教学楼外边。北京工商大学的陈小丽
告诉记者,她们宿舍7个人中有5个人在考研。人民大学学生处的副处长文书锋告诉记者,
今年人民大学毕业生中有70%的学生加入了考研大军。 

  在日渐壮大的考研队伍中,王晓燕的忧虑颇具代表性:即使考上研究生,三年以后还
要面临就业,研究生也在扩招,到那时研究生学历是不是又会贬值呢? 

  结构失衡扩招之辩 

  尽管远在广西,但身为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还是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原因很简单,作为当年起草扩招报告的主笔人,汤敏对扩招问题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
 

  1998年,那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汤敏夫妇看到金融危机的旋涡之后,
提出了刺激内需的主张。而在和北京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汤敏发现,中国城市家庭的最
大需求在教育上,许多人也愿意为教育进行比较大数额的投资。 

  当时中国适龄青年(18岁~22岁)中,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还不到3%,就算加上电大
、 

  高自考、成人教育,总体规模也就是7%。而这个比例在菲律宾是20%,在泰国要达到3
0%。“即便是GDP只有我国一半的印度,其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也达到了8%。”汤敏说。
 

  扩招政策的出台还依据了另外几个重要的指标:中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7,
而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学生比例为1:15到1:20,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则高达1:40。此
外,中国教室和学生的比例也大大超过世界整体水平。 

  但这些反映在硬件方面的数字能不能支撑起扩招这项庞大的工程呢?据说当时扩招就
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一场激烈的辩论就曾经发生在北京大学教育组和汤敏之间
。当时辩论的焦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中国家庭能不能付得起学费,二是学校能不能保证
供给和教育质量。 

  北京大学教育组在1万名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愿意
以提高收费的方式来增加高考招生人数。汤敏对此的反驳是:已经上了大学的人当然不愿
意提高学费,应该调查的人群是中学生,特别是那些高考落榜的中学生。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奇怪的倒挂现象:总投入要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但是教育经费中的绝大多数又投给了大学教育,中国的每名大学生实际上平
均每年享受了政府7000元人民币的补贴。所以上中学比上大学贵的现象在中国层出不穷。
 

  本来,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的义务教育实际上更接近于公共产品,而大学作为少数人
受益的事业更接近于商品,所以大学更应该收取较高的学费。汤敏表示,尽管扩招后出现
了个别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理顺助学贷款等社会资源入手,
而不是停止扩招,继续从中小学教育中拿钱贴补大学教育。 

  扩招的动机在于拉动内需,培育更多的人才,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我们的教育部门
应该最清楚。但是,扩招会带来就业难的问题,这恐怕是参与争论的各方都始料未及的。
 

  预期太高心理过剩? 

  以我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来看,一年多了67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应该算是过剩。因而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部门都提到了“调整”的重要性,要学生“不要只把眼睛放在
大城市的大公司身上”。 

  汤敏表示,只要是允许自由找工作,“失落感”就会如影随形。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的毕业生小韩,他就认为,自己上了四年大学,经济上、时间上投入很大,因此寄希望
于产出。基层岗位不是不能去,而是无法发挥自己的所学,不能充分体现投入与产出比。
 

  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的处长赵玉斌指出,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
教育,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目标不要太高,要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寻找适合自己
的职位。有教育专家表示,不要天然地把高学历和风光的白领人士联系在一起。取得学历
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至于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
人的才干,以及方方面面的机会而定。包括社会舆论或是学生家长都需要改变自己的择业
和就业心态。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陈基和表示,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 

  面对毕业高峰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在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机
构往往要在毕业高峰到来之前发挥作用。他们一般会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总管来讲
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招聘时的心理,另外已经先期毕业并且在工作中小有成就的
毕业生会重返校园,向后来者传授经验。一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败,往往影响到社会
对它的总体评价。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曾因为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力,一度在大学排名
中下降了好几位。 

  另外,汤敏建议,目前这种农贸市场式的招聘会形式也有待改善。就在不久前,北京
召开了一个专门针对研究生的招聘会,由于参会的学生过多,许多人只能丢下简历,然后
马上投身到另一个展位。原本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面对面交流的招聘会,结果变成了“投
篮比赛”。汤敏说,如果只是发发简历,不如直接通过网络投递。“农贸市场”加上“投
篮比赛”,只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情绪,还会给用人单位造成错觉。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58.105.24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