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fb (polo), 信区: Work
标 题: 中国人力资本使用不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6日15:05:42 星期一), 转信
轻重不均:中国人力资源使用存在九大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今天出席“二00二国际人力资本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在合
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这一问题上仍有不足,认识上存在“轻重不均”。
萧灼基认为,“轻重不均”体现在九个方面。
首先,重科学技术人才、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倾向较普遍。萧灼基认为,一个企业
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人员,也需要管理人员;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需
要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他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有些企业拥有众多科
技人员和技术力量,由于没有好的管理团队导致人员流失、技术落后,从盈利变成亏损。
因此应该改变社会上“重理轻文”的倾向,改变企业里面重科技人员、轻管理人员的倾向
。
“轻重不均”另一表现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重应用、轻基础研究;重高等教育、轻
初等教育。
萧灼基指出,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分配一直较少。二00一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
三十五亿元人民币,应用研究和实验试验研究经费却高达二百五十多亿,差距较大。对高
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经费拨款更相差十倍以上,极不合理。由于研究费用不够,技术研发不
够后劲不足,基础教育也不很扎实,影响了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萧灼基还表示,企业对人力资源使用也存在认识误区: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实力
、重年龄轻水平、重“海归”轻“土鳖”、重本地轻外地以及重男性轻女性。
他认为,企业认识上的“轻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萧灼基说,各
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只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才流动,才能够充分发挥国内人才的作
用。限制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今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从国外进入中国国内。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人
力资本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萧灼基说,国外企业吸引人才靠三
点:优厚的待遇、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培训条件。中国也应逐步采取政策留住人才,充分
利用各类人才,使国家能够积极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样也才能够更好
、更快地建设小康社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9.1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