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eiyi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信区: Work
标  题: 大学生就业为何如此之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16日15:53:33 星期一), 转信

发信人: dancersinger (流波上的舞), 信区: JobAndWork
标  题: 大学生就业为何如此之难?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Mon Dec 16 15:49:36 2002)

“当你入学时,要想到4年后你是和275万人同时毕业,而不是今年145万人的就业
情况。”

  今年春天,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接受记者采访时,希望今秋入学的大学生
对未来
的就业形势早作准备,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


  扩招并非根源

  有人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归咎于扩招,似乎有不少数字可作后盾:与
1998年相比
,1999年、2000年、2001年3年共扩招300多万人。很显然,这300万人都正在或将
要以大
学毕业生身份去抢夺饭碗。

  扩招真的是问题根源吗?

  同样有数据提出反证。早在扩招之前,据对4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调查,1998年
毕业生
离校前的总体就业率仅为58%;1999年10月,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了44所直属高校
1999年
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情况,截至1999年5月底,总体一次就业率达到82%,其中本
科生一
次就业率85%,专科生一
次就业率54%;截至2000年6月,教育部45所直属高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0.12%,
专科生
就业率为44.9%。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
95%,专
科生为40%。也就是说,如果以一次就业率来衡量,1998年有约40%毕业生就业前景
渺茫;
1999年有约18%毕业生?
鸵登熬翱坝牵?000年有约10%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有超过半数专科生面临就业困
境;2
001年有约20%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有60%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是专科学生,有
一半难
于就业。虽然本科生的就业率有逐年好转的趋势,但10%学生未找到就业岗位,其
绝对数
并不少。

  归咎于扩招是简单化的。对于这种情绪,一位大学老师如此譬喻:一个人奋不
顾身救
了一名溺水儿童,第二天孩子的妈妈找来,对他说,嘿,你这个人真是的,怎么没
把我孩
子的帽子捞上来。

  这位老师说,有些人对待扩招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没有反过来想想,如果没
有扩招
,这300万学生不就失去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了吗?他们不是同样要在就业市场
里寻找
坐标吗?无论如何,扩招并没有“变”出更多的人来。

  中国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我国每10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
学生人
数,1996年为1410人(在1999年扩招前也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而美国1995年的数
字为1
6004人,日本1994年的数字为6994人,澳大利亚1996年的数字为16655人,与我们
毗邻的
印度,1996年这一数字为
1905人。目前我国扩招的目标定为到2005年实现在校生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
)的15
%。而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一水平。照理说,中国的大学
生并不
多,他们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成为难题。

  上海财经大学一位教授分析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供给过多,还是由
需求不
足造成的?大学其实面对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近两年
的情况
来看,虽然有少数学生开始选择学校,但总体上教育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一些办
学质量
较好的学校更是如此。
只要学校愿意‘出售’受教育机会,总会有人去‘消费’。因此,面对大众的教育
需求,
学校的教育供给量更多地由自身的供给能力确定。这也是‘扩招理论’的支撑点之
一。学
校面对的另一方面需求,则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教育市场供需
关系由
供方主导截然不同的是
,人才市场近年来开始由用人单位充分实施用人选择权。高校应该平衡好旺盛的教
育需求
与不很火爆的人才市场之间的矛盾。”

  相比于一古脑儿归咎于扩招,对高校专业结构失衡的审视无疑更为理性。近年
来,一
些高校出于行政业绩和经济利益,对某些专业进行超大幅度扩招,结果造成毕业生
“积压
过剩”。东华大学一位教授说,在教育界里,目前也流行“占滩头”的竞争行为,
某高校
1999年前,艺术设计专
业每年只招50人,而从1999年起,这个专业的招生人数一下子扩充到150人。由于
这一专
业目前较热门,虽然收费很高,报考的学生仍旧很多。几年之后,由于诸多同门相
互“拼
杀”,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5年的老师说,用人单位对人才的
需求,
日益成为市场行为。“有些用人单位为什么会拒绝大学生?情况可分为三类。一是
不少劳
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用不起’大学生,他们典型的态度是:在我们这
里,有
高中文凭就足够了,我?
堑拿硇。笱戳怂挡欢ù舨簧弦荒昃突峥铩6恰涣恕笱獍
ㄒ恍┑
髡械闹行∑笠担约懊挥杏萌酥副甑钠笫乱档ノ唬罢哒诖蠓迷保旧淼南
赂谌嗽
焙芏啵碌木蒙刮茨苡行Э梗笳咴蚴怯捎谡咭蛩刂钊缑挥斜嘀啤⒛岩
越饩鲂
陆嗽被Ъ炔荒芴岢
鲇萌诵枨蟆H恰床黄稹笱芯可喽嘁嫔疲究粕芯垦芯浚ǹ粕
灰
灰K侨衔衅父哐Ю瞬诺南喽允找娓撸恪!?

  细细分析,中国大学生并未出现总体过剩,更多的问题在于“结构性失衡”。


  观念为何难变?

  招生、培养、就业是学生培养体系的3个环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
就进行
以“宏观调控,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为原则的就业体制改革。经过多
年的实
践,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自谋职业”的做法已开始接受,但依然对“谋不到好职业
”甚至
“谋不到职业”没有充?
肿急浮?

  上了大学,我国一直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
生在大
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
和农村
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
8个经济
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
生占了总数的57.6%。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目前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先就业,后择业
”,是
高校学生工作指导老师嘴中这两年来流行的词汇。其指导思想是,大学毕业就业是
人生第
一次就业,在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应该对单位过分“挑拣”,先找
一个单
位就业是最为务实的做
法。

  不过,愿望与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美国,大富豪的孩子七八岁时可以在街
头为别
人擦皮鞋挣零用钱;在经济不景气时,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到餐馆应聘求职
。而在
我国,家长会指着路边擦皮鞋的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像他们一样干苦力
。不少
家长送子上学的目的是
望子成龙成凤,能够出人投地。某大学推出了一项到食堂洗刷碗筷、打扫卫生的勤
工助学
活动,居然没有人去应聘。是我们的学生不能吃苦吗?看看留学生在国外的举动,
便知道
答案。我国很多自费留学美国的学生,都有到餐厅里洗碗、擦地的经历,而且为了
获得这
样的工作不惜排队。“
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本人正在求职,你会不渴望自己找到好工作吗?”一位大
学生说
,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干某些工作,而是我们承受不了别人的议论和眼光,在别人看
来,那
是无能的代名词,无形中会低人一等。与其如此,还不如呆在家里,一边找工作,
一边学
习准备考研,提升一个
学历台阶,出路总会好一些吧?

  有人认为,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特权”阶层,名牌大学生更是如此。大
学生自
身也有某种程度的“特权”思想,认为自己不同于、“高于”普通群体,有一种难
以名状
的优越感。某著名大学学生在2002年暑假期间参加野外生存实践时,全然不顾有关
野外训
练的规定,我行我素,
导致第一天参加活动的几个人全部失踪,把他们找回来后,他们还说,我们是堂堂
的X大
学生,我们要是出事了,全世界的人都会关注。如果大学毕业生抱着这样的“特权
”理权
,用人单位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整个社会人才观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将难
以收到
明显的效果。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又需要较长的过程。可以确信的是,就
业市场
的现状会成为观念变革的“加速器”。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水上明珠BBS]

--

                 ()~~~()  ()~~~()
                 ( ~o~ )  ( ~o~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