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oken (毕业生), 信区: Work
标  题: “多招了三五成”背后的公平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1日12:29:46 星期三), 转信




    2003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达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4年前的扩招,某种程度上
缓解了当时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4年后,这批当初因扩招而受
益的幸运学子,需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能够反映大学生心声的,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这篇文章的流传。
叶圣陶先生当年的那篇名作,记录了丰收后的“谷贱伤农”,现在,大学生用它来自嘲:
主角由卖米的农民,替换成求职的大学生,甚至题目也被改成了《多招了三五成》。

  因为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种种怪事层出不穷。一位专家列出了
六大歧视:户籍、性别、容貌、学历、校别、关系。

  歧视就等于不公平吗?像某些地区对大学生就业设置“户籍障碍”,这是不公平;某
些单位“重男轻女”,这是不公平。但在分析其他很多事项时,却发现“歧视”政策的背
后,往往有竞争规律在起作用。例如,广州高士线业公司去年招收的是专科生,今年只要
本科生。该公司人力资源主任黄惠芬说,“企业要挑选更高素质的人,当然要定出一些标
准。这些标准难道是歧视,难道是不公平?”竞争是公平的,它实际上反映出供求关系的
变化,区分出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大学生供不应求的时候,供求关系表现为“卖方市场
”,这个市场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用户对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毫无发言权。而在扩招
后,人才市场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从“卖方”走向了“买方”,这意味着淘汰越来越残
酷,标准会越来越多,而对大学生综合实力的评估,会越来越公平。

  这样说的意思,并非鼓励无限制的扩招。一位专家就曾讲到,“适度过剩”的市场才
是公平的市场,这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予以把握,需要各高校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而让记者感受很深的,还有徐小春这一个案:为什么像他这样的学生,背离学校的教
育之道,反而更受市场青睐?这一个案也许不具代表性,但它有警醒的价值:如果扩招之
后,大批量的学生出现“结构性过剩”,那或许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编辑:刘曼)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0.72.8.2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