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fb (polo), 信区: Work
标 题: 就业难?被认为夸大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09日16:49:2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长篇调查报告:被人为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难”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09日03:57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罗旭辉 实习生 周芳
转自搜狐
□毕业生求职市场不完全反映市场整体需求
转自搜狐
□官方就业岗位统计方法不科学结果不准确
转自搜狐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有意渲染就业难
转自搜狐
□媒体预警功能发挥过头引导功能发挥不足
转自搜狐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今年招聘了不少大学毕业生。
可在政府部门的就业统计表上,他们却被漏掉了。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没有北京户口,没
有转入人事档案,属于非正规就业,而政府部门只统计正规就业的人数。
转自搜狐
与这家公司一样,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尽管数字巨大
,但常常被有关部门和社会忽略了。这种忽略,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与实际不
符的一个例子。
转自搜狐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纷
纷扬扬,不绝于耳。但是,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调查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学毕
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虽是事实,但远没有难到像一些媒体渲染的地步,实际上,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是被夸大了。
转自搜狐
如果把市场需求比作一个蛋糕,大家都把需求的关注点集中在蛋糕的几朵花上,那么
,这个蛋糕实际上就被人为地缩小了,使供求矛盾显得格外突出
转自搜狐
北京市人事局大学生处处长赵玉斌,最近到北京市13个区县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时,
很多区县人事部门都向他反映:我们想多招一些外地生源,但市人事局给的指标太少了。
赵玉斌颇感意外,因为这跟他调研前形成的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印象不一致。
转自搜狐
人事部门的大学生处处长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表面上看,大学毕业生供大
于求的现象似乎确实存在。最好的证明是各地招聘会上的火爆情景,许多毕业生满怀希望
地去招聘会上求职,力图在人山人海中搏得一职,结果却身心疲惫地空手而归。数字似乎
也很有说服力:今年共有212万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比去年的145万增加了67万,增
幅为46.2%。
转自搜狐
然而,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市场,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一些招聘会
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很多毕业生都希望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求职,从而把毕业生增量的
矛盾集中到了这些地方。
转自搜狐
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韩光耀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市场需求比作一个蛋糕,大家都
把需求的关注点集中在蛋糕的几朵花上,那么,这个蛋糕实际上就被人为地缩小了,使供
求矛盾显得格外突出。
转自搜狐
他感慨说,不要说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就是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对毕业生的需求也
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大学生毕业后不回原籍,去条件优越的地方寻求发展,这是普遍
存在的现象。他说:“我接触很多省市教育部门的同志,他们都说自己培养毕业生,是在
为他人做嫁衣裳。”
转自搜狐
赵玉斌在调研中了解到,今年北京市13个乡镇一级的党政机构,需要大学毕业生400多
人,如果加上乡镇一级的民营科技企业、事业单位(如卫生院、中小学、科技推广站)的
需求,总数估计不下3000人,但大学毕业生愿意去的很少。
转自搜狐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对记者说,总的来说,现在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少了,而
是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距离。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县级以上医院基本饱和,但不
能据此得出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结论。因为,县级以下的乡镇医院非常缺医生,只是
本科毕业生不愿去。
转自搜狐
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在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就业,有的虽在党政机
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不是按照传统的人事分配方式就业,而是被这些单位以多种
方式聘用,他们都未被纳入传统的人事管理序列
转自搜狐
张斌是中关村某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去年11月,他按规定向中关村管委会
人事部门上报了今年接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数。4个人,他现在已经选定了,毕业学校、专
业都符合进京要求,能够解决户口,转人事档案关系。
转自搜狐
但是,与此同时,该公司另外还与两个大学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这两个学生的专
业分别是英语和中文,不是高新技术人才,公司不能给他们解决户口,也不能转人事档案
关系。对这两名大学生,中关村管委会人事部门并不要求用人单位上报,张斌也没说,管
委会人事部门至今也不知道。
转自搜狐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政府人事部门统计就业岗位时,只面向辖区内以国有企业为主
体的国有单位,没有涵盖市场上所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量较大的民营企业。但实际
上,从就业去向上讲,非正规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毕业生选择了
在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就业,有的虽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
业,但不是按照传统的人事分配方式就业,而是被这些单位以多种方式聘用,他们都未被
纳入传统的人事管理序列。
转自搜狐
刘罄铭是某市人事局大学生处处长。据他介绍,该市人事局只能统计出每年引进的大
学毕业生数量,所谓引进,就是解决了户口,转了档案,办理了正规的人事手续。在不能
办理正规手续的民企和其他类型企业,很难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转自搜狐
为什么很难统计?刘罄铭回答:民营企业生生灭灭,其岗位需求也不断在发生变化,
大学生在那里就业,有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干了十天半个月就走了,情况很复杂。“我们
曾试图了解一下,但由于民营企业分布很散,调查中这些单位也不是很配合,所以很难得
到真实的数据。”
转自搜狐
在采访中,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需要有真才实学、能干事的大学毕业
生。为了防止政府部门的人为了塞人进来递条子,走关系,他们往往有意不公布岗位需求
的真实数字,需要人时,自己招就是了。
转自搜狐
相反,国有企事业单位有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统计就业岗位需求时,上级发文渠道
畅通,可以逐级地通过组织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比如北京市,区县委办局都可以作为发文
单位,直接发文给所属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没有上级主管单位,其信息传递渠
道没有组织系统制约,他们也没有义务报告自己的岗位需求。
转自搜狐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即便是一些国有单位上报的用人计划数,也不是完全符合
实际用人情况。因为政府人事部门一般要求辖区内国有单位,在每年年底就上报第二年的
用人岗位需求,这时候,不少国有单位还没有制订用人计划,所报数字只能是个概数。
转自搜狐
记者在一些国有企业采访时还了解到,他们每年实际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往往多于上
报给政府人事部门的用人计划数。
转自搜狐
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未办理正常派遣手续,在校方统计就业率时没被算进去,但他
们实际上并没有闲着,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从事着临时性的工作,即隐形就业
转自搜狐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近年招聘了数十名大学毕业生。该公司在业内颇有名气,
这些大学毕业生收入也不低,前途不错,但其中一些人,毕业时却并未纳入所在高校统计
就业率的范围。
转自搜狐
根据目前高校就业率统计规定,除读研的学生和出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列入就业范
围均以发放派遣证为前提。派遣证的发放条件是正规就业,即用人单位能办理毕业生正式
接收手续,转档案、解决户口,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签订3方就业协议。
转自搜狐
可如前所述,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以及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
性质的岗位,用人并不规范,他们不能办理、不愿办理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理正式接收手续
,用人时仅与毕业生签订双方就业协议。这些毕业生实际上已经就业,但由于是非正规就
业,没有派遣证,结果被校方归入未被派遣的毕业生行列。
转自搜狐
以北京市另一家民营公司为例,他们今年招聘了几名不符合进京条件的大学毕业生,
这几名大学毕业生如果找不到国有单位接收档案的话,他们挣钱再多,也将被所在高校列
入未就业对象。
转自搜狐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了另一种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能正式办理就业手续,但毕业生对该
单位并不满意,他们只想暂时工作一段时间,不愿意转入人事关系,就把档案留在学校或
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这些学生实际上也已经就业,但由于不符合发放派遣证的条件,高
校往往也把他们列入未就业学生行列。
转自搜狐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并不要求用人单位接收档案,对他们来说,只
要用人单位给活儿干、给报酬就行;这个单位的活儿干完后,他们又可到别处干。用人单
位往往也愿意,因为如果将毕业生作为正式职工接收下来,成本会比较高,与其养着一个
人,不如有活儿就请人来干,宁可待遇高一点。
转自搜狐
另外,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当自由职业者。他们可能今天在这家公司做软件,明
天到另一家公司编程,后天出去旅游,回来后再找一份工作。这些毕业生也有收入,实际
上是就业了,但也不符合学校派遣条件,也被校方视为未就业。
转自搜狐
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还漏掉了一类毕业生,他们在校方向主管部门上报就业率时未找
到工作,但此后却找到了工作。
转自搜狐
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韩光耀说,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未办理正常派遣手续,在
校方统计就业率时没被算进去,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闲着,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从事着临时
性的工作,即隐形就业。他透露:“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情况大概占到了当年度高校统
计的未就业毕业生数量的50%。”
转自搜狐
北京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也告诉记者,毕业生中属于临时性就
业的数量不算少。这些学生虽然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但完全在家呆着、让父母养着的不
是普遍现象。他们总要干一些事情,而且总能找到一些事情做。
转自搜狐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毕业后没工作的主要有3种情况:家庭条件好,差单位不去,好单
位还没最后落实的;准备考研或者出国的;没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属非合格毕业生的。
转自搜狐
高校统计就业率为什么不把非正规就业算进来呢?一些高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
是因为学校掌握这些情况非常难。
转自搜狐
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教师、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过份功利地推进大学生
就业。他们有意将大学生就业形势讲得比真实情况更严峻,督促甚至强迫学生尽快签约,
而不管他们对暂时找到的工作是否满意,是否还能等待更好的机会
转自搜狐
记者了解到,每年六七月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求高校上报就业率,对高校就业
率进行排名,并在内部公布。这一排名影响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招生
。
转自搜狐
由此,就业率成为戴在一些高校头上的“紧箍咒”。为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教师、
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带着功利目的,有意将大学生就业形势讲得比真实情况更严峻,督
促甚至强迫学生尽快签约,而不管他们对暂时找到的工作是否满意,是否能有更好的机会
。
转自搜狐
记者随机走访了4所高校。请听4位毕业生介绍的情况:
转自搜狐
毕业生 A:教育部规定,11月20日用人单位才可以进高校招人,到了12月26日,学院
年级辅导员就在毕业班年级大会上要求学生:“两天之内要把学业成绩和院校意见交给我
签字盖章,逾期不予办理。”年级辅导员的心态,就是逼迫学生早点找个“婆家”,急于
把学生嫁出去。他们之所以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挑选的余地,既有担心学生去人才市场
晚了找不到工作的因素,也有怕完不成任务无法向学校交待的因素。因为,只要学生档案
转出学校,学生就业率数字就可保住甚至提高。
转自搜狐
毕业生 B:今年新学期开学时,老师在年级大会上一个劲儿地说今年毕业生怎么怎么
多,你们就业压力有多大,尤其是学中文的,说得大家心里都发颤。然后,老师出谋划策
———考研。有一位老师说,我希望大家都去考研,都考上!我听了很反感。他们不是为
学生着想(考研成功者计入就业率),而是歪曲了考研的意思,亵渎了考研。院系还制订
了考研鼓励机制,如报考者上光荣榜,找工作优先推荐等———这个最吸引人。我觉得,
这些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不够,而是一心要把学生往考研路上赶。
转自搜狐
毕业生 C:去年10月以来,学校领导不断在大会小会上说,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个
毕业生就业年,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希望大家早签约,先签约再说。这无形中给学生
很大压力。我记得2月份时,班上有10个同学考研,没签约,他们很担心,怕找不着工作。
学校这样做搞得大家很紧张,有的同学甚至没考虑自己究竟愿不愿意,就草率地签了约。
转自搜狐
C说:国家有政策,当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档案可在学校保留两年。但我听同学私
下说,到今年5月还没签约的,学校只保留档案一年,有的甚至说有可能不保留,要打回原
籍。学院的书记总对我们说,4月前不签约、迟交毕业协议书的,派遣证扣发。对这种恐吓
的战术,很多同学不满。
转自搜狐
毕业生 D:我的专业是电信,这是个好专业。可有一个同学想找个好工作,院里分管
就业的书记为提高就业率,却逼迫他赶快签约。这位同学觉得书记没有权力干预他的选择
,不买他的账,说:是我签约又不是你签约,你干涉我干嘛?书记就恐吓他说,4月初以前
你不签约,就缓发派遣证,把档案打回原籍。还说,能签就签,不要计较工资多少,不要
挑!
转自搜狐
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渲染就业难气氛的多,对学生
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
转自搜狐
小张是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生,最近在北京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转自搜狐
他是今年3月来北京找工作的。动身前,他广泛了解北京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他告
诉记者说:没想到,读报给他很大打击,因为很多报纸都说,没有高学历,不是名牌大学
毕业的学生,很难在北京找到工作。
转自搜狐
到了北京后,他发现实际情况跟媒体说的不一样,很多单位都要人,机会不像媒体说
得那样少,求职难度也不像媒体渲染的那样大。
转自搜狐
他告诉记者,很多媒体都强调高学历的重要性,但我几次参加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招
聘会,发现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都有岗位可供竞争,用人单位用人很理性。当然也有
例外,但毕竟是少数。
转自搜狐
小张直言:“一些媒体报道大学生就业的调子是灰色的,看报道,这也难,那也难,
很少有振奋人心的东西。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我印象很深:‘拍低胸照、穿性感装:大学生
择业出怪招’。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求职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转自搜狐
记者在采访一些教育界人士和毕业生时发现,有小张这种感触的不是少数。他们普遍
感到,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有不少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很有价值,但片面的、夸张
的东西也不少。
转自搜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师高祥阳说,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
的少,渲染就业难气氛的多,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
转自搜狐
中南大学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徐建军也认为,一些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
炒作有些过分了。该校学工部副部长贺志军说,我强烈地感受到,现在一些媒体发布信息
,总是渲染用人单位需求量少,毕业生多;而一个地区到底需要多少毕业生,各个专业需
要多少人,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方面的文章太少了。他希望媒体能够
用准确的数据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真实的情况。
转自搜狐
一位毕业生说,我希望能在媒体上看到哪个行业需要什么层次、什么技能的毕业生,
什么地区需要多少什么样的人,但在媒体上找不到这样的信息。现在很多毕业生在乱转,
一说找工作,马上就去大城市,难道中国只有大城市有工作找吗?但没有办法,我们不知
道别的地方有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转自搜狐
北京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对记者说: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媒体
对就业双选活动的报道篇幅占得很大,报道毕业生焦虑的心态,现场拥挤的状况太多,而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形势,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告诉他们怎样定好位的报道,特别是有
分量的报道,不多。
转自搜狐
他说,事实上,很多知名度不太高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很好的。很多学生自
身综合素质并不是很强,但由于求职方法对头,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转自搜狐
中国人事科学院人才诊断中心主任甄源泰认为,媒体在关注大学生就业形势时,应注
意发挥好预警功能和引导功能。现在的状况是,一些媒体预警功能发挥过了头,引导功能
发挥得很不够。
转自搜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中,有一部分声音来自毕业生家长。他们为儿女的前途命运着
急,但很多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自己子女的情况不很了解,客观上扩大了就业难的灰色
调
转自搜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中,有一部分声音来自家长。他们为儿女的前途命运着急,但
很多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自己子女的情况不很了解。他们只是在电视等媒体中听说,或
听别的人讲就业难,结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客观上扩大了就业难的灰色调。
转自搜狐
这些家长中,以来自农村和城市工人家庭的居多。
转自搜狐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毕业生说:很多农村家长供孩子读大学不容易,图的就是将来有个
回报。有的家庭,孩子每年若能拿两三千元回家,是个很大的补贴和支持。到处都说就业
难,一些家长又不知真情,只能着急,不断地给子女写信、打电话,不断地督促他们。
转自搜狐
湖南师范大学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你没法想象我父母急成什么样子,天天在我耳边
唠叨。他们并没有全面认识我的想法和我的优点与缺点,甚至忽略优点,只是受周围社会
舆论的影响,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转自搜狐
中南大学毕业生曾明军来自湖南省岳阳市农村。他说:家里总觉得我大学毕业了,巴
不得我赶紧找个工作。电视里老说大学扩招了,学生找工作难了,把他们搞得人心惶惶。
转自搜狐
该校来自湖北省襄樊市农村的毕业生周长河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家里就一
个星期给我打来一次电话,问工作找得怎么样了,催得我真烦。他们对真实情况一点不了
解,弄得我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
转自搜狐
社会上不断营造的求职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造成大学生心态不
稳定,很多毕业生为了求职进行非理性流动。很多人马不停蹄,累死累活,花了不少钱,
却收效甚微
转自搜狐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种种不客观不准确的信息流,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已
经并正在产生一些消极作用。
转自搜狐
湖南师范大学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社会上不断营造的求职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
求职的心理压力,造成大学生心态不稳定,很多毕业生为了求职进行非理性流动。同学们
纷纷南下北上,四处找工作,但很多人去一个地方,并不知道那个城市的用人计划,不知
道招聘会什么时候开。他们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别人都在往外跑,自己呆在学校肯定没机
会,不如出去跑一跑,碰碰运气。很多人马不停蹄,累死累活,花了不少钱,却收效甚微
。
转自搜狐
武汉大学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大家都不断地强调大学生就业难,使毕业生很容易形
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觉得所有专业、各种类型的学生择业都很难,就恐慌起来,乱了
阵脚。有的不敢去找工作,有的随便找到一份工作就签约,结果很轻易地把自己“卖”了
出去,日后很可能后悔。
转自搜狐
北方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陈峰对记者说:媒体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用人单
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错误认识,觉得人才到处都是,用人不愁了,于是就盲目地抬高
用人的门槛。如本来本科生就可胜任的岗位,偏要研究生,造成对人才的不珍惜,从而加
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转自搜狐
武汉大学另一位毕业生小张来自农村,他所学的专业是个热门,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
,本来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由于家人催得紧,去年11月份他就草草地签了约,没
想到,很多学习成绩不如他的同学,现在却找到了令他羡慕的单位,令他非常后悔当初的
选择。
转自搜狐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媒体、老师、家长过分渲染就业难,使一些本来
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的毕业生放低了标准,去了一些相对而言不是很好的单位。在求职路
上,他们没有更坚强地走下去,更理性地走下去,许多人非常后悔,有的不久便跳了槽。
转自搜狐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难气氛的弥漫,还影响到了一些低年级学生,
使他们不能安心读书学习,也妨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转自搜狐
北京某大学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很多低年级学生都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认为
自己的专业不好找工作,学业上不是很认真,对自己的前途也不很乐观,过早地考虑自己
的去处和未来。
转自搜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些人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作出的
判断。大学生应该想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
己追求的价值
转自搜狐
记者在采访甄源泰、韩光耀等专家和徐建军、任占忠、陈峰等教育界人士时,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呼吁:有关人士特别是一些媒体,应停止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紧张气氛,代之
以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深入详实的报道,对大学生择业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转自搜狐
甄源泰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些人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社
会现象作出的判断。媒体应该引导全社会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看待就业。
转自搜狐
他说:什么是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企业的选择。大学
生应该想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
值:挣钱、获得社会承认、实现人生理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愿望应当处于从属地
位;就业目的应该是单纯的———接受挑选!
转自搜狐
甄源泰认为,不弄清这个基本点,一旦在就业问题上遭受挫折,就抱怨社会、抱怨企
业,埋怨就业环境不好、专业没对口、能级不对应,那是站在传统观念的角度看待市场环
境下出现的问题。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讨价还价,就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拓展自己
“卖”得出去的能力。如果真正拥有社会需要的本事,“锥处囊中,其末立现”,哪会愁
什么就业问题?
转自搜狐
任占忠说:应该肯定地讲,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供大于求。应该承认,如果毕
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是现在我们所感到的这样难。“我想
,除了身体条件不行外,每个毕业生事实上都应该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这才是最符合大学
生就业市场客观实际的。”
转自搜狐
他说,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一方面,很多中小
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
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
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有关人士,特别是媒体,应该把这
些情况告诉毕业生,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转自搜狐
陈峰说:按理说,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是平稳的,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很多,大学毕业
找不到工作,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这么普遍呢?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整个社会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大学生是精英,应该一毕业就挣大钱,
当领导。
转自搜狐
他说:其实,国家正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不应该认
为考上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大学教育只是给你打下一个知识基础,并不标志你一定有成
就,社会一定要让你干某种工作,大学生毕业后做普普通通的工作很正常。而且一个人要
成才,就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摸索、锻炼,真有本事,毕业后当工人,也能逐渐走上管理岗
位。
转自搜狐
陈峰认为,如果形成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和共识,大学生就会正确对待自己,不会一天
到晚想着到国家机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议论自然会慢慢淡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9.1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7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