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fb (polo), 信区: Work
标 题: 就业指挥棒指哪打哪。。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6日16:56:5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就业指挥棒 指到哪里打到哪里(1)
雷宇 姜凡 2003-04-30 11:07:54
当前,就业难已是不争之实。大学生终将走向社会,人才的标准得由社会来评判,社
会的要求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哪里,毕业生就打到哪里。
“60分”申请重修忙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下达了这样一个通知:“99级的学生,一至五学期的课程
及格但分数不理想者也可以申请重修。”一时间,报名者如潮。
按校教育处规定,如果是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补考及格,学籍管理中就记录;60分
(补考),再重修后,虽会记录学生的重修过程,并保留所有的成绩,但学生毕业时将会
以该门课程所考最高分数作为最终分数。
有的公司对毕业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要求大学期间不能有补考科目。那醒目的60
分成了许多毕业生找工作时的隐痛。该校化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汪老师介绍,本院一位同
学最近签了一家知名钢铁公司,公司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求学生是党员、英语过四六级
之外,还要求大学期间不能有补考的科目。而该生大一时有一门《机械制图》不及格,虽
然补考及格了,但如果被发现,他就很危险了,所以现在正赶着重修。
重修的人群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那就是不少科目第一次考了六七十分的毕业生也
纷纷前来报名。他们重修的原因只有一个:找工作时学习成绩是硬件,重修考个高分,就
多了一分优势。
“就业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前途命运,如果只是因为学校不允许重修而影响一个学生
的前途,那我们责任就大了。”该校教务处一位负责人说,“重修考试是和低年级学生一
起考,这也保证了重修成绩的客观真实。”
60分万岁的观念在高校中正悄然改变。为修好一门课程,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泡图书
馆,找资料,利用课间找老师答疑。毕业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一心一意务“证”业
“我将于今年3月赴上海参加JAVA(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及LINUX(操作系统)培训,
并将于下半年参加其考试,在今年10月份将参加软考(全国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为了不
影响我在本校的学习,使自己能顺利拿到学位证,我希望休学一年,到明年再继续我在本
校的学习,望院领导能予以批准。”近日,笔者在校教务科看到一张特殊的休学申请书。
落款是校2000级电子工程专业付觅同学。
为考证,付觅选择了休学一年。
考证热在高校一直居高不下。一份调查表明,在一些大学里,已出现了一群“逃课族
”,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4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
的逃课率则大都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都干什么去了?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考证:有人在
复习英语,有人在学习电脑知识,有人在准备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人在准备公
务员考试、海关报关员考试,有人忙于学开车拿驾照……
一些公司和用人单位对各种证书的要求是高校考证热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大多比较看重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体现“综合素质”的当然就是各种证书了。
在武汉科大专场招聘会上,吉林炭素集团的招聘代表说:“我们来招人,一般就那么
几分钟时间决定签约,根本没有时间细谈。我们看的就是硬件,也只可能是硬件,你说你
英语专业学习很好,但专业四级都没过,我们怎么会招呢?”
这位招聘代表说,本来本科是我们招人的最低标准,但前几天在西北大学招人时,碰
到一个学会计的专科生,注册会计师都考过了,我们立马拍板和他签约。
迈过经验这道槛
时下,用人单位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筑起一道道“工作经验”的门槛,都希望使
用现成的人才,拿来即用。于是,一些缺少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就减
小了。为了弥补这一短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日益多了起来。
江澜是武科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自去年3月到德国梅菲特工业集团驻武汉办
事处实习以来,短短10个月,她已赚到1万多元,更重要的是,她“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
的东西”。江澜告诉笔者,虽然在实践中证明书本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刚进公司时根本
不知道该怎么应用。知识还是那些知识,但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变成活生生的。实践出
真知,现在是真正有切身体会了。
在和客户的一次商务谈判中,当对方听说江澜还是一个没有毕业的在校大学生,立马
邀请她毕业后来公司工作。对方看中的就是她的工作经验。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基本上差别不大,多一点别人没有的东
西往往能在求职场上出奇制胜。而这比别人多一点的东西,就是实践经验。
专家提醒:理性迎合市场需求
“三个萝卜两个坑”,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就目前就业形势所做的比
喻。有关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也就是说在2003年将有64万
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
大学生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走出象牙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无疑是
积极的。但在越来越热的“成绩、考证、经验一样也不能少”的呼声中,大学生仍需留一
丝清醒。
一说成绩:人才市场要看的是毕业生的考试成绩,争取每门功课拿高分固然没错,但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知识面宽的大学生无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能凸显优势,也更能够
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说考证:一项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6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英语
四六级上,再加上其他考证,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免成为一个“软肋”。而事实上,大
学教育的主要功能还是基础教育,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实际操作看的还是专业知识。
三说经验:目前,很多学生都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招聘就一定要“有经验”,这
无疑带有盲目性。其症结就在于没有分清自己的意向岗位是否是要求纯技术性人员。
日前,在武汉科大的一场专场招聘会上,两位学生同时应聘一家公司。一名学生曾任
学生会副主席,经常在校外实习,无论人际交往还是组织策划,很有一套;另一个同学平
时主要在校内活动,实际经验很少,但学习成绩稍强于第一位。招聘人员选用了第二位同
学。他的理由是:公司需要的是纯技术人员,关键还是看学习成绩,其他就不大重要了。
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一到单位就能上手,能创造经济效益,而不用进行培训。为
迎合社会的这种需求,一些大学生盲目地去实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新生进校
的第一年进学校各种社团,大二开始去做家教或推销的工作,很多学生只好牺牲更多学习
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或去打工,以积累用人单位看重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人则想尽办
法去夸大自己的实践经历,甚至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以期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而现
在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难以辨出真伪,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雷宇 姜凡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9.1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