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chu (养狗污染环境), 信区: Work
标  题: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l 25 15:21:04 2003)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难题?[转帖] 

新闻周刊记者/胡奎

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就此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对
2000位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授权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披露。

此次被访者中,应届毕业生占60%;家长占20%;社会公众占15%;企业管理人员占5%。

调查显示,截至6月20日,研究生的签约率为80%左右,本科生的签约率为60%左右,专科(
高职)生的签约率为30%。

另一个数据是,在已找到工作的100多万学生当中,只有13%对他们即将得到的岗位感到满
意或非常满意。

调查发现,扩招(72%)、SARS之祸(68%)、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63%)、社会和关系
因素(58%)、用人单位的想法(48%)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就业高压冲击下,大学生们的择业
观念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引发难题的五大因素

——扩招的短期影响

中国用短短4年的时间,使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达到了原定于2008年才能实现的15%,这不
能不说是教育界的一大壮举,对于中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巨大的意义。但72%的
被访者认为,在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
的增长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仅没
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客观上引发了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

——SARS的直接冲击

肆虐全国达数月的SRAS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68%的被访者将此作为首选
因素。一般来说,四五月份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而这段时间恰恰是疫情最严
重的时候。从4月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地区,大型供需见面会都纷纷被取消,
多数用人单位也暂时取消了招聘计划,用人信息减少,毕业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协调

63%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当不协调。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
增长,而人才的有效需求却增长缓慢或持平,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
模式不尽合理。例如,去年广州63%的职位空缺集中在电脑、英语、财会等12个专业学系,
而建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已经饱和。

——社会和关系因素造成壁垒

一些制度及非制度的社会关系因素,成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绕不开的绊脚石。坚硬的户口
制度依然是2003年许多毕业生心口的痛。当他们满怀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
,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

“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56%的被访者身心俱疲。71%的被访者表示,在户口问题上
有压力。这其中女生占了52%,她们认识到,户口不仅在就业问题上,还在诸如婚姻、生育
方面对她们有较大影响。有些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抱怨说,由于没有“本市户口”,使他们
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只好另找出路。

激烈的就业竞争,也使许多年轻的毕业生们感受到社会关系的无处不在。在回答能力与关
系对就业的影响哪个更重要时,选择后者的学生和家长占53%。24%的毕业生表示——他们
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

——薪金:期望与实际相差一倍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在一些问题上的想法差距较大。调查显示,67%的企业担心以独生子女为
主的毕业生们缺乏踏实与实干精神,52%的企业认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自我中心主
义严重。

但大学生们显然对此不服气,他们中71%的人认为自己是能够吃苦耐劳的,76%的学生认为
自己能够与团队共进退。

双方更严重的差距体现在薪资待遇方面,这可能大大伤害了毕业生们的自信心。61%的企业
认为毕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
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

例如,在广东,67%的用人单位认为专科生的合理薪金为每月1000元至2000元,更有26%的
单位将这一数字定在1000元以下,但过半数的专科毕业生却认为自己的薪金应在2000~40
00元。此外,硕士生的期望薪值看上去也普遍过高:25%的用人单位将硕士生的月薪定在3
000元以下,但几乎没有学生对此表示认同;38%的单位将硕士生月薪定在3000~4000元间
,但认同这一数字的学生则只有14%;另有50%以上的硕士生提出理想薪金为5000元以上,
但愿意出这一价钱的单位也只有14%。

毕业生心态:就业第一择业靠后

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以往的调查中,许多天之骄子们会不经考虑地表示要先择业。但
在今年,继续持有这一心态的人只有1/4,多达63%的人选择了先就业。这显示出,在残酷
的现实面前,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4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29%的大学生还表示,愿意
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去发展。

大学生们在毕业后的走向,呈现出多样化、自主化特点。就业的多样化表现在就业渠道、
就业形式、就业过程这几个方面。

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在平稳上升。

考研族仍在大幅增加,毕业后一两年内考研的人数急剧上升,而读研后选择继续深造的,
占到考研总人数的50%以上。统计表明,今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46万,其中在职考研人数达
到26万多人,第一次超过了应届大学生报名人数。法律、MBA、MPA等将成为继续深造的热
点专业。

面对就业难的现实,27%的大学生还准备选择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调查显示,自主创业和
自由职业前几年统计只占学生的2%~3%,估计未来将占到5%~10%。

但更多的被访者对此持保留意见或反对意见。他们表示,自主创业虽然是件好事,但自主
创业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足够的能力和实干精神以及财力支持,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
也不一定人人在二三十岁都能成为张朝阳和丁磊。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坏事

“就业难还会持续多久?”对于这一问题,9%的被访者预测会持续1年;41%的被访者表示
会持续2~3年;32%的被访者表示会持续3~5年;18%的被访者表示会持续5年以上。许多被
访者表示,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会改变就业难的问题。

调查中,59%的被访者相当理性地表示,目前这种就业难的状况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社会在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72%的被访者甚至认为,现在的就业难不是一件坏事,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它是一件好事,
就像不久前爆发的SARS危机,让人们发现了中国医疗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样,大学生就业难
也会促使人们发现中国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衔接的问题,会给有关部门以警示,从而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整体而言,虽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前所未有,但仍有51%的被访者对于今后几年的就业
形势表示有信心,只有38%的被访者持忧虑的态度。这显示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
信心。

中国社会调查所李冬民所长指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今后5至1
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而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
100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作为13亿人口中的精英分子,大学生们的潜在就业空间仍然巨大。


“天之骄子”为何成为社会就业负担?

中国所有的学院都急于成为大学,所有大学都恨不得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所有的学生
一进校门就被要求成为综合性的人才。这不仅使许多“胸无大志”的青少年丧失了成长的
快乐,也导致了所谓“文凭浪费”的现象

本刊记者/胡奎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引起中国高层的关注。

“要认真抓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6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
理黄菊在国务院召开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说。此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出
台了11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00多万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遭到人才市场的冷遇,并陷入为了饭碗而抢破头的境
地,在多年来为人才缺乏感到苦恼的中国,这个事实看上去有些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大学生真的多了吗?曾经的天之骄子们真的成为社会的就业负担了吗?

1万名“大学生警察”意味着什么?

中国的公安部门是国务院号召的积极响应者。据官方媒体报道,公安机关将从今年高校应
届本科以上毕业生中考试录用1万名警察,以弥补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的
问题。

此次招警的对象将主要集中在法学、信息通信、交通工程、物理、化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
生。此外,中国公安部门还表示,金融、计算机、法医等专业人才也是他们所急需的,他
们甚至考虑“也可以吸收少量大专毕业生”。

在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难题面前,公安部门的这个举动颇有雪中送炭的意味,也显示出
中国行动系统强大的动员力量。

事实的情况是,中国警察队伍构成以往主要以警察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一些地方警察队伍
甚至以初高中文化为主,文化水平的普遍较低,成为警察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根本原
因。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呼吁,公安部门要根本改变形象,必须使大学生人才占到足够的比例。
但是,一些地方警察机关为了节省经费,甚至宁愿招募文化水平可能更加低下的保安人员
,来顶替正规的警察员额,而不愿向大学生人才主动敞开大门。

另一方面,之前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大都不情愿进入警察队伍。

这种潜在的人才需求差距,在中国的行政和社会系统还有多少呢?——问题不言而喻:许
多部门的“人才饥饿”,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屏障掩盖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蔡指出,今天中国政府各个部门都在面临职能转变,管理手段
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方式将日益现代化,亟需大量的各种专业的大学生人才的进入。与
此同时,大学生们也需要重新思考来自这些部门的就业召唤。他们需要发现,今天的警务
人员绝不只是提供交通和治安管理服务那么简单。

中国大学生并不过剩

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的统计数字,到2002年底,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
生数已经达到1600万人(本科生719万人),比1998年提高了1.7倍之多。单从在校生的绝对
数量看,中国已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与中国相比,美国在1969年到1997年的27年时间内,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才增长了79%,达到
近15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历程
,堪称壮举。

但四年后的这场就业危机,使得一些人开始公开批评高等教育的这次“大跃进”

根据教育部2001年的估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
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
万人。

今年迄今为止才50%的签约率表明,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但专家们的看法是,问题可能被夸大了,就业危机不是扩招惹的祸。

蔡指出,与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大学生数量绝对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因此,高校教育
仍需要继续扩大。

相同的观点来自中央教科所战略室主任蒋国华,“美国2亿7千万人口,拥有大学逾4000所
。按此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若按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
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

“中国现在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怎么能说
多呢?”蒋国华说,中国即使在未来10年、15年内,大学在校生达到3000万人也不为多。


问题是: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为什么又会出现今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
难的局面?

凭什么要优待大学生?

拥有知识和能力优势的大学生们,在中国仍被当作特殊群体。

SARS疫情带给中国的就业冲击是显著的。但,相对于数百万同样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城市
下岗职工来说,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超国民待
遇”——中国财政部7月4日发出通知称,2003年应届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一年内可以
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联合启动了针对2003年高职毕业生的培训工程,服务对象锁定为尚未
找到工作的贫困家庭和农村毕业生。

南京市提出了对贫困大学生实行按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原则,进行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措施。
甘肃省也提出了对救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举措。

在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看来,这些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举措,带有很大
的引导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对保证社会稳定,是需要
的。但同时,从长期看,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逐步减少特殊政策扶持”。


蔡的意见与目前的很多专家相同,他们主张让大学生们接受市场竞争选择,从中学会正确
的自我评价——只有遵循市场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的结构性矛
盾。

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教授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将有所持续,但随着就业观念的调整和市场适应力的增强,大学生
们将在与其它劳动人口的竞争中,展现知识与能力优势,用不着政府太操心。

“还有,大学应当有权决定开设哪些专业,紧缩哪些专业,从而更好地与市场对接。”蔡
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改变对于大学生失业的看法。

“在发达国家,从来没有人说大学生失业了就是不正常现象。任何人如果长期在市场上找
不到工作,只能证明他的能力出了问题。”北京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社会学博士袁岳告
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后,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
社会和教育领域需要倡导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让我们学习尊敬“蓝领”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
,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

“于是,从产品设计到广告诉求,所有的人都推祟白领文化,或者有意无意地假装白领。
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普遍的职业观念上的偏差。”袁岳根据零
点公司所做的调查分析说,今天中国社会的职业构成是——金领阶层(收入和社会地位最高
)占5%;白领占15%;蓝领占35%;剩下45%是无领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低,所从事工作
不需要专门的职业训练)。

与之相比,美国社会的多数人群是:包括白领和蓝领工人在内的中产阶层,其中蓝领工人
与普通白领的收入相差并不大。所以,美国人不存在职业歧视。

在管道工、钢铁工、大卡车司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蓝领工作领域,有不少从业人员是上过
大学的,但他们不会以自已的工作为耻。

中国高等教育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大学生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要不断增长。这一点没
有人怀疑。

但在袁岳看来,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应当提醒中国,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成
为怎样的人才大国?

他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真正需求量最大的,应当主要是大中专层面的专业技
术人员,比如大量的车间主任和熟练工人。近年来中国各地人才需求榜上的信息,已清楚
表明这一点。

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所有的学院都急于成为大学,所有大学都恨不得成为一流的综合
性大学,所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被要求成为综合性的人才。这不仅使许多“胸无大志”的
青少年丧失了成长的快乐,也直接导致了所谓“文凭浪费”的现象。

在加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中国教育部门也许应当考虑加强整个社会的职员培训系统,
让更多的学院甚至大学承担起职业培训的任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变成一个“
职业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培训的强国”。

“人们会渐渐学会尊敬‘蓝领劳动者’,他们将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袁岳说。
 

--
http://bbs1.nju.edu.cn/file/1058857378joke.jpg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