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fb (polo), 信区: Work
标 题: 签约高峰将过,如何提高就业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2日11:23:4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签约高峰将过 大学生就业如何提高签约率?(1)
徐敏 文书锋 2003-05-21 10:57:0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正进入关键阶段,虽然还不断有
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但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双向选择的需方选择高峰阶段逐渐过去,多
数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已经进入后期,开始向中意的毕业生发送接收函并等待正式签订就
业协议书了。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将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毕业生就业已
经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第一个阶段可称为供方推销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需方选择
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由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第三个阶段则是供方抉择阶段,对于
拿到了接收函的毕业生而言,双向选择的决定权又回到自己手中。
进入供方抉择阶段的毕业生与处在供方推销阶段时相比,心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他们有了难得的“主动权”,需要做的只是一个决定:签,还是不签?签这家,还
是签别家?由于对第一份工作重要性的过分关注,毕业生中出现了几种不良的心态。
第一种是观望心态。有些毕业生其实已经有了合适的单位,但就是下不了签约的决心
,总担心错过后面更好的单位,这是过分夸大了机会成本。有些毕业生在几家单位之间权
衡不定:收入高的不在北京,离家近的是个民企,专业对口的机制又不好———没有一家
单位能让人样样称心。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有些毕业生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最看重什么,更确
切地说是因为他没有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有甚者,有一些毕业生至今仍没有见过几
家单位,其原因并不完全是专业差或者是单位少,而是他把自己的择业意向限定得过于狭
窄———单位不在北京的不行,月薪少于几千的不见,社会地位低的不干———在需方选
择高峰阶段逐渐过去的时候,仍然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意向,一心盼着理想单位从天而
降。
第二种是攀比心态。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同学签了好单位,往往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给
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求职标准,这种脱离自身条件、不顾个人兴趣与特长、一味盲目攀比
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有的毕业生明明有了就业意向,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
了就业协议书,但由于感觉自己的单位不如别人而不愿意告诉别人,这种心态不利于其心
理的健康成长,也可能会影响同学间的关系。
第三种是嫉妒心态,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心态。有的同学好不容易与用人单位达成
了意向,却又莫名其妙地被单位拒绝了,经过多方了解才发现是被别的同学在背后使了坏
,向用人单位编造了种种对其不利的谣言。这种例子近几年屡见不鲜,以至相当多的同学
成功签约后宁可保密。
第四种是投机心态。毕业生多方比较选择,寻求理想工作,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
应把握好“度”。比如,有的毕业生向几家单位都许诺,即使其中有的单位他绝对不可能
去,他也要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一定会去”,但当单位催他签约时,他又总是以各种理
由拖延。投机心态的另一种表现是“大不了违约”。违约本身是毕业生的一项权利,但有
的毕业生很不看重签约的严肃性。因为喜欢的单位还没出现,为了保底,对不喜欢的单位
也要先签下来,随时准备违约。其实签约的目的是双方信用的表达和确认,尽量保证各自
对对方的承诺,而不应被任何一方利用,以为支付了违约金就可以心安理得。因为违约金
并不能弥补对方的损失,同时,违约也会损害毕业生个人和学校的信用美誉度。
在就业已经进入尾声的时候,也正是双向选择最关键的时期,毕业生更应该保持平和
的心态。要精挑细选,但不要被乱花迷眼;要慎重抉择,但切莫坐失良机。单位不一定最
好,但一定要适合你自己。
【话题由来】
非典给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影响。据《解放日报》报道:往年的四五月是签约
高峰期,而现在一些学校每天签约的只有寥寥数人;许多高校的毕业生签约率与去年相比
,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更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要拉动剩下毕业生的签约率可能比往年更
吃力。
直面非典影响,高校是被动等待还是积极开展服务创新?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
非典干扰,大学毕业生又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应对挑战?
【调查手记】
非典整体影响就业形势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近日调查分析了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显示非典对大学生
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一:航空、旅游、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就业岗位大量缩减,造成毕业生在这些行
业的就业供需比下降,部分企业还拖延甚至暂停了员工招聘计划。
影响二:各类社会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用人单位校园宣讲会以及其他招聘
活动或顺延或取消。这些供需渠道的暂时阻断,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不够通
畅。
影响三:由于广东、北京等地非典疫情较重,导致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外出到这
些地区求职,压缩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学校倡导的“全国就业”被自发地调整为“地区
就业”。
有些人就业心理不成熟
不少高校对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能认识到今年的
就业形势,不断调整期望值,但仍有一些毕业生存在不成熟的就业心理:
一是攀比心理,不想正视现实,在就业中习惯和已签约的同学甚至上届毕业生进行比较,
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
二是观望心理,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
议一拖再拖;
三是迷惘心理,这些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又受到目前形势的压力,因而处
在消极等待的状态,求职没有明确计划。
【业内观点】
千方百计用足网络资源
费毓芳(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和网上就业推荐。我们学校的就业中心每天收集BBS上学生有关就业的疑问,汇总后在校就
业网上公布;校就业网还推出了“学生自荐栏目”,未就业学生可以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
,方便用人单位集中浏览;学校还加大就业网的硬件支撑,做到招聘信息12小时内发布在
就业网上,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给未就业的毕业生们。从4月底至今,学校共收集发布11
0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招聘岗位约500个。
最近,我们还推出了“网上面试”服务,用人单位事先设置面试提问放在网上,学生
的仪表、谈吐、回答内容等都通过摄像头录下,制成多媒体材料在网上传输,供用人单位
挑选。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铁道部下属企业等单位已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招聘。应该说
,“网上面试”在外地单位招聘中会体现出更大优势。
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源
许玫(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需求信息受到一定阻塞,学校就要想方设法
拓宽信息渠道。如何拓宽?我们和一些市场中介机构取得联系,想依托他们,进一步伸展
信息触角;我们替中介机构代收学生简历,经过选择后统一送出,希望能为学生找到与他
们匹配的岗位。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院系教师的作用。不少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联
系广泛,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推荐学生,也可以助推毕业生就业。
让辅导员介入就业进程
王克斌(东华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我校的学生辅导员也积极介入毕业生就业工
作。受非典影响,学生自动出击找工作遇到了困难,辅导员们就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介
绍学生情况,撰写推荐材料,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牵线搭桥,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学生
在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还迟迟不想签约,辅导员介入后,加快了签约进程。
【专家提醒】
要把握机会,莫盲目等待
王克斌: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档案还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
要紧。但学生应该知道,未来几年毕业生的数字仍在递增,需求能否增加又是未知数,学
生如果延迟就业,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希望学生能面对非典挑战,好好
把握机会。
非典时期,更需调好心态
费毓芳:目前,毕业生只有顺应形势变化,适时降低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才能找到适
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持慎重态度是应该的,但若过分
看重待遇和眼前利益,是不足取的。
在非典时期,毕业生更需要调整求职心态。在选择工作时要目光远大,认清就业形势
,调整职业规划,首先要建立短期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转为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计划,树立
起对个人、家庭、社会负责的意识,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徐敏 文书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9.1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49毫秒